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李贤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废杀。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今已佚失。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返还长安,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
纠错
纠错
生平
亲王时期
  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是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永徽六年(655年)册封为潞王。
  显庆元年(656年),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武后长子李弘。李贤迁任岐州刺史,同年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龙朔元年(661年)改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仍任雍州牧。
  龙朔二年(622年),加扬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672年),更名李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食实封一千户。上元元年(674年),又依旧名李贤。
  李贤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深得高宗赞赏。高宗曾对司空李勣说:“这个孩子已经读了《尚书》、《礼记》、《论语》,背诵古诗赋十多篇,一看就能领会,也不会忘记。我曾叫他读《论语》,他读到‘贤贤易色’,再三诵读。我问为什么反复读,他说自己内心特别喜爱这句话,才知这孩子的聪敏出自天性。”
  乾封元年(666年),沛王李贤招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两年后,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助兴而写《檄英王鸡》文。高宗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挑拨二王相争,遂逐出王府。
太子时期
  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不久,高宗命李贤留守京城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为朝廷内外所颂扬。李贤又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奏给高宗,被收藏在皇宫内阁。
  仪凤元年(676年),唐高宗亲笔下诏表扬李贤:“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时间不长,但留心政务,抚爱百姓,非常尽心,对刑法所施也细审详察。加之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怀。命赏赐绢帛五百段。”
  李贤为太子期间与武后关系紧张。当时有个术士明崇俨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赖,曾对武后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貌类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相最贵”,李贤听闻后深感厌恶。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武后又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责,李贤越发感到不安。
废为庶人
  调露二年(680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武后怀疑是太子所为,于是派人揭发李贤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找到数百具铠甲,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但武后却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贤未能洗清罪责,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人遭到贬职流放,连坐者十多人。
  《资治通鉴》对太子事发记载了另段插曲:李贤平日颇好声色,养户奴赵道生为男宠,多赐之金帛,曾有东宫官员上书劝谏不听。太子事发后,赵道生供认是太子命他刺杀明崇俨。
  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十分凄凉。皇太子李哲(即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稍赐春冬衣物。
被迫自尽
  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驾崩,中宗李显继位,但仅一个多月就被武后废黜而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后命令左金吾卫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检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以防备谋反隐患。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于他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 武则天得知李贤死讯后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
身后追封
  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追赠李贤司徒官爵,并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贤灵柩,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章怀太子墓。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相传李贤在流放巴州时,有感于母子亲情在权力斗争之下已荡然无存,乃作《黄台瓜辞》,以藤蔓比喻武后,因四个瓜先后被摘而感伤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后看后醒悟(注:史学界对作者是否李贤本人存疑)。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纪念
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与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同为唐乾陵最重要的三座皇亲陪葬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的杨家洼村北面高地上,距县城西北约3.5公里,西兰公路东侧约300米处。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长、宽各43米,顶部长、宽各11米,高约18米。封土堆南约50米尚有残存的一对土阙,高4.5米,底部长、宽各5米,土阙南面有并列的一对石羊。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西、东、东北三面的墙角仍残留于地面,整个墓区约占地26000平方米。
  太子墓于1971年由官方发掘,此前已遭盗掘毁坏。墓中壁画五十多幅基本完好,其中“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迎宾图”、“观鸟捕蝉图”等十分精彩,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水平。墓内出土大量陶器文物,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实为唐代线刻画之精品。
墓志铭
  李贤死后曾有过三次葬礼,第一次是在流放地下葬,具体形制已无可考。后两次均作为乾陵陪葬墓在同一墓穴下葬,只不过陪葬身份不同,因而墓中出土墓志两块:
一盖书“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即神龙二年以亲王礼下葬),墓志碑边长90厘米,厚20厘米,四周刻蔓草和十二生肖。上有墓志铭文,楷书40行,每行41字,共约1600余字,无撰写人姓名。
  一盖书“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即景云二年以皇太子礼下葬),墓志碑边长87厘米,厚17厘米,周边斜杀及志文四边刻蔓草。墓志铭文为卢璨撰,岐王李范书。楷书34行,每行33字,共约1100余字。
晒经石
  四川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寺旁有一处晒经石,相传是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流放巴州途中,在此歇息晒经所用。
  木门寺始建于南梁,毁于隋,重修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该石一直作为寺庙翻晒经书的地方,巨石上佛像雕刻圆润,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风貌。公元683年,李贤被流放巴州途经旺苍县木门镇,在木门寺留居数日,与木门寺住持方丈一起在寺侧一石面上翻晒经书,写下“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的诗句惋惜自己。公元684年,上官婉儿前去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此地,闻太子被害,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经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亭子,题写《由巴南赴静州》:“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的诗句于亭上,怀念李贤。
  晒经巨石面西有一龛3尊佛像,佛像面东有一级级的台阶,每级台阶阶壁上都雕有一龛连一龛的小佛像,巨石的南面和北面雕有多龛较大的佛像。巨石上共雕刻有佛像700多尊,由于年代久远,佛像已经风化。据当地老百姓讲,石上曾经盖有亭子,1933年毁于战火。
章怀寺
  四川仪陇县东北边合作乡的西侧与巴中交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名山叫天平山,主峰海拔700米,蜿蜒巴仪间,纵横数十里,山势雄奇幽邃,险绝无比。自唐宋以后,在山的主峰修建了章怀寺。从此章怀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称于周围各县。
  相传李贤被贬后流放到穷乡僻壤、不毛之地的的仪陇天平山,筑茅庵草舍以栖身,餐野果山泉以果腹。但仍不荒废学业,日夜苦读群书。他有感于父皇崩逝,母后乖情,便作了流传千古的《黄台瓜辞》。这首辞不久传入京城长安,武则天得知后认为触犯了她的威严,忌心遂起,乃派遣使者金吾将军赴天平山,令李贤自尽。
  武则天身故后,李贤被追封为章怀太子。宋代开始在李贤流落的巴中、仪陇界寓所修建庙宇,以表追念之情,庙宇即称为“章怀寺”。元、明、清各代历经兴衰,如今看到断壁残垣的章怀寺古庙旧颜,系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从前庙宇分作前殿、正殿、后殿、左右配殿,在章怀寺的主配殿中,除供奉释迦牟尼、韦驮、四大天王、文昌、瘟祖诸神像外,还专门塑有则天皇太后和李贤太子泥身鎏金像,安放在国母殿内。
太子岩
  距章怀寺200多米的山岩边,有一尊光滑突起的大岩石。活像一朵神奇的巨型蘑菇从天而降,寄生在险峻陡峭的山岩上。相传昔日李贤太子只身居处山上,每当晨曦初露的时刻,他就起床盥洗,捧书来到石上,面对旭日诵吟诗文。顽石东侧天生一道向内凹陷的悬崖,崖壁正中有一石洞,四周无路可入,仅飞鸟方能栖身其间,远远望去,犹如一方银白色的大镜屏,悬挂在章怀寺的山岩边,人称此岩为“太子岩”。
  太子洞镶嵌在太子岩壁之中,而太子岩又依附于章怀山之东侧边沿,洞与岩,岩与山,互相衬托。太子岩顶端的圆形大岩石,朝夕亲吻着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顽石表面逐渐变成了灰黑色,石上草木不生,仅长着一些苔藓植物。紧靠岩石外沿绕行一周,约莫180余步,石顶正中有“普陀院”三字,字径33厘米以上,横行排列,周围题诗不少,皆为游人手迹,其中有一首七言诗句写道:
巍巍太岩镇九龙,粼粼波光映奇峰。攀登不畏跋涉苦,岚景投入水晶宫。
  这首短诗把太子岩的巍峨,九龙场的险要,章怀山峰的奇妙,合作水库的碧波,描绘在一幅天然的画屏上,牵动游人要想去领略太子源的无限风光。在太子洞下20米的山岩旁,有一块狭长的荒草坪,遗留着庙宇基痕。过去此地群众为祭祀章怀太子李贤,修建了一座依山傍岩的太子庙。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家庭成员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长孙皇后
父母
  父:唐高宗李治
  母: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武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兄弟
  兄:燕王李忠、原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孝敬皇帝李弘(同母)
  弟:唐中宗李显(同母)、唐睿宗李旦(同母)
姐妹
  姐:义阳公主(李下玉)、高安公主、安定公主(同母)
  妹:太平公主(或名李令月,同母)
妻妾
  妃子:房氏(658年-711年),贝州清河人,房仁裕之孙、房先忠之女,生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卒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享年五十四岁。房氏与李贤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关于房妃生平,有《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赠兵部尚书房忠公神道碑并序》、《章怀太子靖妃挽辞》等碑铭史料加以记载。
  良娣:张氏,李贤的次子李守礼生母。早年随李贤同被贬往巴州,李贤死后得以同儿女返还长安,但仍与皇嗣李旦的子女幽闭于禁中。圣历年间李旦被封为相王,众人才得以外出居住。房妃与嗣子李守礼居于城西兴化坊内,张氏则独自住在兴化坊西延康坊内。关于张氏生平,《章怀太子良娣张氏神道碑》等碑铭史料有所记载。
子女
儿子
  长子 李光顺:天授年间封安乐郡王,不久被诛杀,无子嗣。玄宗先天年间追封为莒王。
  次子 李守礼:本名李光仁,垂拱初年改名守礼,并授予太子冼马,封嗣雍王。睿宗时期晋封为邠王,薨于玄宗时期,陪葬乾陵。
  三子 李守义:文明年间封犍为郡王。垂拱四年徙封永安郡王,不久病死,无子嗣。玄宗先天年间追封为毕王。
女儿
  长信县主
孙辈
孙子
  李承宏:李守礼子,开元初年封广武郡王。宝应二年(763年)十月,吐蕃军队攻破长安,唐代宗出逃,李承宏被吐蕃拥立为帝。不久后,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复位,将在位两月的李承宏废黜,但没过多加罪,命将其安置在虢州。李承宏不久死去。
  李承宁:李守礼子,嗣邠王。
  李承寀:李守礼子,封敦煌王,拜宗正卿。曾受唐肃宗派遣出使回纥搬救兵,可汗磨延啜也有同唐朝交好的心愿,于是将女儿嫁给李承寀为妃。唐朝将此女册封为毗伽公主,回纥因此派兵助唐平叛。乾元元年六月,李承寀病逝,赠司空。
孙女
  金城公主(李奴奴):李守礼女,神龙三年(707年)封金城公主。当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遣使请婚,中宗许嫁。景龙四年(710年)春,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中宗亲送至始平(今陕西兴平),赠以锦缯、杂伎百工和龟兹乐,命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至吐蕃,赞普为其另筑城居。金城公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此间唐、蕃虽曾有过多次战争,但由于金城公主的努力,双方使臣往来频繁。终于在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蕃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约以互不相侵,并于甘松岭互市。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金城公主薨逝。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大鸿。诸生。工诗文,性豪隽,有古侠风。辑有《东林始末》。
  •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择璘,北宋时江南剡中宝积寺僧。生卒年、俗姓籍贯及生平事迹不详。大约公元1037年前后在世。长于诗,诗风沉雄雅健,很有情致,惜多失传。所存作品散见于《宋高僧诗选》、《剡录》等著作中。
  • 伯颜子中(?~1379),江西人,祖籍西域,元末明初文士。
  • 史介翁,字吉父,号梅屋。生平事迹不详。存词仅《菩萨蛮》一首。
  • 王台卿,中国南北朝时期梁国诗人,代表作《南浦别佳人》、《陌上桑》等。
  • 震亨(1585年—1645年,享年约60岁),字启美,汉族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出生于明帝国长洲县(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文元发仲子。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代表作《长物志》。
  •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颜奎(1234—1308),南宋末遗民词人。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全宋词》存其词8首。
  • (1240—1321)宋元间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号岩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生于燕山(今北京)。元代平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宋元时期,中国数学鼎盛时期中杰出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家”,朱世杰就是其中之一。朱世杰是一位平民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朱世杰平生勤力研习《九章算术》,旁通其它各种算法,成为元代著名数学家。
  • 表民字逢吉,号玉溪,师子,东鲁(今山东省泛称)人。寓居临海。有玉溪吟稿。
  • (?—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