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纠错
纠错
生平
  姚合晚年编了本唐人诗集,取名为《极玄集》,选的是王维、祖咏、李端、耿湋、卢纶、司空曙、钱起、郎士元、畅当、韩翃、皇甫曾、李嘉祐、皇甫冉、朱放、严维、刘长卿、灵一、法振、皎然、清江、戴叔纶,共计21人,近百首诗,且在自序中说:“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云云,既无李/杜/元/白,也无孟/韩/刘/柳,可见在姚合眼里,“李/杜/元/白/孟/韩/刘/柳”等落选者是不够“极玄”标准的。
  “玄”这个字,本义为深奥、神妙,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观姚合所选人,确也大都持澹泊人生态度;所选诗,说“玄”虽牵强些,但也几无脾气,淡之如水。从这个集子的遴选主张,我们似乎瞥见了些许姚合的人生观与诗歌观, 《唐才子传》评他“皆平淡之气”,就诗而言,是有道理的。但在仕途上,事实却很难理解为澹泊,虽说他在作品中反复表露着自己从未全心全意地为官,且满脑子是闲居山林、耕钓退隐思想,但他又能一直做到从三品的秘书监,恐非偶然。
  姚合与贾岛同岁,也生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唐才子传》说他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这个认定是错的。清末罗振玉在《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跋》中经考证得出,“算”为元景子,“閈”为元景孙,“合”为元景曾孙。可知姚合的曾祖父是姚元景,历任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其祖父是姚算,历任鄢陵县令/汝州司马;其父是姚閈,历任相州-临河县令/赠太子右庶子。墓志上所记的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也该是姚合的籍贯。
  38岁前,姚合究竟落过多少次第,不知道。他曾写过一首《下第》诗,表述的是自己无颜回乡见父老邻里的羞窘心理----“枉为乡里举、射鹄艺浑疏、归路羞人问、春城赁舍居、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以此投知己、还因胜自余”。元和十一年(816年)他终于及第,恐也得自于时任主考官、后又很快升任为宰相的李逢吉的照顾。姚合及第后曾给内兄郭冏写有一诗,其中便有“相府执文柄/念其心专精/薄艺不退辱/特列为门生”的句子,可看出那时他曾被李逢吉收作过门生,阅卷时给个高分就很自然了。但姚合似乎没有料到自己还能中第,以至于惊讶远远要胜于高兴,正所谓“事出自非意/喜常少于惊”也。
  进士及第大约两年后,姚合被授予正九品下阶的陕西/武功县主簿,也就是说,姚合的仕途生涯,是从四十岁才开始的。主簿这个官,乃文职,主要负责记录本县日常所发生的大事以及县署各类文书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县志”便是由历代主簿记录整理后传下来的,中国的地方史,多亏有这些默默作记录的主簿,虽是最底层的小官吏,贡献却通过日积月累显现出重大价值。当然,一个县,大事是不可能天天有的,所以主簿相对还是很闲,有的是时间写自己的诗、喝自己的酒、养自己的花、种自己的小菜园……也大可以东走走西逛逛,只要不出县境。唐代的州县官员,若不因公事而去了别的县,则被视为“私出界”,即使是刺史、县令,也要受到“杖一百”的惩罚。
  姚合从一开始做官,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且抱着隐居的态度。在《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的诗里,他第一首的第一句便现出“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的思想;第二首里则又说“方拙天然性/为官是事疏……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第九首则曰“到官无别事/种得满庭莎”;第十七首则曰“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钱”(连工资都懒得没月去领了);第二十二首则曰“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第三首我以为则是他这组诗的代表,也充分表露了他四十岁时的闲逸人生观----
  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
  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早作归休计,深居养此身。刚一为官,就心存退隐,这样的人也真不多见。所以闻一多先生说他是在“小廨署里…做一种阴黯情调的五言律诗”,不像白居易那样“在改良社会的大纛下…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但我以为,这仅仅是诗而已,姚合真正的人生历程,与诗却是不同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官运吧!
  在武功县,姚合整整呆了三年,所谓“主印三年坐、山居百事休”,秩满后暂时卸了任。在《罢武功县将入城》二诗中,他那无官一身轻的欣喜跃然纸上,不知是说给别人听的还是真不愿意做事,因为没多久,他就又到了魏博节度使幕府中做随军从事。那时的魏博节度使是田弘正,身上的头衔及爵号很多,诸如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中书令/上柱国/沂国公等,从姚合所写的《酬光禄田卿六韵见寄》一诗中可知,他到魏博节度使幕府,是受田弘正之邀。田弘正虽也写诗,但还不能算诗人,毕竟挂着节度使的官衔,主业是领军守土,平定叛乱。与一帮军人为伍日子,姚合在诗中表现的仍然是三心二意----“每日寻兵籍/经年别酒徒/眼疼长不校/肺病且还无/僮仆惊衣窄/亲情觉语粗/几时得归去/依旧作山夫”……田弘正在魏博节度使任上蘸了还没一年的糖堆儿,就换成了一个叫李愬的;李愬也还是不足一年,就又换成了田布,田布依旧不足一年,反被手下的牙将史宪诚夺了帅印。而我们的姚诗人呢,朝廷看那里太乱,就把他调到富平县做从九品上阶的县尉去了。不久后,再调他到京城直辖的万年县任从八品下阶的县尉。
  大约在48岁时,姚合被调回长安,任正八品上阶的监察御史。50岁时再升任从七品上阶的侍御史。52岁任从六品上阶的户部员外郎。53岁时则调出京城,任正四品上阶的金州刺史。54至55岁再回长安,任从五品上阶的刑部朗中与户部郎中。56岁时则调出京城,赴浙江任从三品的杭州刺史。三年后,三回长安,任正四品下阶的右谏议大夫。又一年,兼给事中。又一年,转正四品的陕虢观察使。他62岁时所任的最后一个官职则是从三品的秘书监。看他的仕官史,虽开始于四十岁以后,但走得很稳,差不多平均两年就升迁一次,且从未遭过贬,这其中一定是有秘诀的。
  查他所结交的五品以上朝廷大员,有崔附马、李太尉(李德裕)、杨尚书(杨巨源)、郑尚书(郑余庆)、裴宰相(裴度)、令狐宰相(令狐楚)、田中书令(田弘正)、白少傅、(白居易)、刘郎中(刘禹锡)、韩祭酒(韩愈)、张司业(张籍)……这些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还有更多方方面面的官员,至少在其诗中便可看出与他有往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揣测,姚合或许脾气不错,也不有意树敌,更不冒进。《全唐文》载李商隐所写的《与陶进士书》中曾记录,当年李商隐任弘农县尉,得罪了上司孙简(时任陕虢观察使),便想辞官一走了之;正巧姚合接替了孙简,听说此事后,就立刻又把李商隐叫了回来,可见他的厚道(或许也掺杂了对李商隐诗文才华的好感罢)。
  姚合诗,确以五律见长。晚唐时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里也第一次将“姚/贾”并称,把他与贾岛捏在一起,归入“清奇雅正”的诗格中。宋人刘克庄也说姚合的诗,得了杜甫的“清雅”;赵紫芝还将姚/贾两人的诗,合编了一册《二妙集》。而元人辛文房则从姚合的诗中看出“有达人之大观”,也不是虚言。我是很喜欢姚合诗的,也觉得他与贾岛还是有很大不同,至少他的写作“不使劲/不雕刻/无怨气/也不苦”,读了让人松心。是啊,其实谁在人间都有自己的苦处,总挂在嘴边叫人听,也不舒服,所以姚合很明白要自己“找乐”,正所谓“天下谁无病/人间乐是禅”(见姚合《寄默然上人》诗)。
  他拿写诗,我以为多半是当玩儿,在自然中找找感觉,在词语里玩玩智巧;做官之余,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如此心态写来,当然也就达观。看五律,我觉得最要紧也最过瘾的,是看“颔/颈”两联,姚合写的很好看,我在下面列几句,喜欢的人可以用书法写下来当对联挂在屋里,是最好的应用----
  “世上诗难得/林中酒更高”;“家山去城远/日月在船多”
  “纵马唯提酒/防身不要兵”;“过来心已悟/未到行弥精”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常新”;“爱山闲卧久/在世此心稀”
  “秋卷多为好/时名屈更肥”;“山静云初白/枝高果渐稀”
  “不眠知梦妄/无号免人呼”;“林下期同去/人间共是劳”
  “海上归难遂/人间事尽虚”;“看月嫌松密/垂纶爱水深”
  “上山方觉老/过寺暂忘愁”;“逢酒嫌杯浅/寻书怕字稠”
  “诗情生酒里/心事在山边”;“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姚合卒于秘书监的任上,死后朝廷又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他的弟子诗僧方干写了一首《哭姚监》的七律,引于后,算是对其一生的评价吧----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入室几人成弟子,为儒是处哭先生。家无谏草逢明代,国有遗篇续正声。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湿铭旌。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介绍
  姚合(776~842)中国唐代杰出诗人,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出自大名鼎鼎的吴兴姚氏,唐代名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略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较琐细。其诗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另编有《极玄集》。
  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味亦微□。故品局中驷耳。"( 《唐音癸签》 )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为南宋"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通行有明代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明钞本。另编选有《极玄集》,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颜奎(1234—1308),南宋末遗民词人。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全宋词》存其词8首。
  • (1240—1321)宋元间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号岩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生于燕山(今北京)。元代平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宋元时期,中国数学鼎盛时期中杰出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家”,朱世杰就是其中之一。朱世杰是一位平民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朱世杰平生勤力研习《九章算术》,旁通其它各种算法,成为元代著名数学家。
  • 表民字逢吉,号玉溪,师子,东鲁(今山东省泛称)人。寓居临海。有玉溪吟稿。
  • (?—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