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其一
如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其二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
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其三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必定有结束的时候。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注释
①梅岭:即大庾岭。
②断头:斩头。这里指战死、牺牲。
③泉台: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④旌旗:旗帜的统称;这里代指革命队伍。
⑤阎罗:梵语译音。佛教中称鬼王为阎罗;这里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蒋介石。
⑥南国:祖国的南部。
⑦正十年:从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至一九三六年冬作者梅山被围,其间恰好十年。
⑧国门:城门;这里指大庾岭上的梅关。
⑨纸钱:旧俗以烧纸钱表示对死者的祭奠;这里借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战,以胜利的消息告慰牺牲的战友。
⑩血雨腥风:喻指反动派的血腥统治。
⑪涯:边,尽头。
⑫取义成仁:这里指为革命事业而牺牲。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入侵元兵,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就义前写《自赞》∶“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作者借此寓以新意,表明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其一
如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其二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
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其三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必定有结束的时候。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注释
①梅岭:即大庾岭。
②断头:斩头。这里指战死、牺牲。
③泉台: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④旌旗:旗帜的统称;这里代指革命队伍。
⑤阎罗:梵语译音。佛教中称鬼王为阎罗;这里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蒋介石。
⑥南国:祖国的南部。
⑦正十年:从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至一九三六年冬作者梅山被围,其间恰好十年。
⑧国门:城门;这里指大庾岭上的梅关。
⑨纸钱:旧俗以烧纸钱表示对死者的祭奠;这里借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战,以胜利的消息告慰牺牲的战友。
⑩血雨腥风:喻指反动派的血腥统治。
⑪涯:边,尽头。
⑫取义成仁:这里指为革命事业而牺牲。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入侵元兵,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就义前写《自赞》∶“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作者借此寓以新意,表明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组诗的第一首以设问开篇,一则交代个人的险恶处境,面临生死考验;再则振起下文,表示自己的态度。开创革命事业原本就是极端艰难困苦的,百战沙场,与敌人殊死搏斗,流血牺牲自然难以避免。言外之意就是个人的生命安危不足挂怀,或生或死,都要义无反顾,将革命进行到底。所以庄严宣告:“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自己即使魂飞九泉之下,也要把已经牺牲的部下重新集结起来,高擎革命红旗,与那里的反动派继续战斗,突出表现了作者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战斗精神。
组诗的第二首,作者首先从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历程方面落笔。“南国烽烟正十年”,涵盖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五次反“围剿”乃至赣南游击战争在内的整整十年的战斗历程。无数可歌可泣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壮烈的诗句中,洋溢着作者的这种革命自豪感。作者坚信斗争遭受挫折是暂时的,革命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首是组诗的结尾部分。前两句追叙往昔,表述自己自从“投身革命”,即以革命为家,决心为中国的新生、人民的解放而忘我战斗,深信敌人的血腥镇压势必徒劳,黑暗统治终有覆灭之日。“取义成仁”一句,转入眼下严峻的现实,与前面的“断头”、“此头”两句照应,似重而非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大都被害前夕,写下《绝笔自赞》:“孔日成仁,孟云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认为自己为正义而死,符合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所以死而无憾。作者在诗句中化用这一典故,以故为新,自明心迹。陈毅根据“梅山被围”的险恶局势,预料牺牲在即,遂毅然表示:纵使落入敌手,面对屠刀,也要坚贞不屈,誓为革命理想捐躯。诗至最后,以“人间遍种自由花”煞尾。诗人通过借喻这种艺术手法,展现光明美好的革命前景。作者认定共产党人的鲜血断不会白流,革命者的献身精神必将在全国播下革命的种子,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开创出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梅岭三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三首诗均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内容上按时间安排,互相呼应。首章追述往昔,豪情无限;次章面对今日,勉励战友;末章展望未来信心满怀。这种安排让读者体察了诗人过去,现在,未来感情的全貌,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读全诗,可知陈毅同志意在人生关键时刻,抒写个人的政治怀抱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全诗贯穿着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无惧,生死不渝的彻底革命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组诗的第二首,作者首先从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历程方面落笔。“南国烽烟正十年”,涵盖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五次反“围剿”乃至赣南游击战争在内的整整十年的战斗历程。无数可歌可泣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壮烈的诗句中,洋溢着作者的这种革命自豪感。作者坚信斗争遭受挫折是暂时的,革命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首是组诗的结尾部分。前两句追叙往昔,表述自己自从“投身革命”,即以革命为家,决心为中国的新生、人民的解放而忘我战斗,深信敌人的血腥镇压势必徒劳,黑暗统治终有覆灭之日。“取义成仁”一句,转入眼下严峻的现实,与前面的“断头”、“此头”两句照应,似重而非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大都被害前夕,写下《绝笔自赞》:“孔日成仁,孟云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认为自己为正义而死,符合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所以死而无憾。作者在诗句中化用这一典故,以故为新,自明心迹。陈毅根据“梅山被围”的险恶局势,预料牺牲在即,遂毅然表示:纵使落入敌手,面对屠刀,也要坚贞不屈,誓为革命理想捐躯。诗至最后,以“人间遍种自由花”煞尾。诗人通过借喻这种艺术手法,展现光明美好的革命前景。作者认定共产党人的鲜血断不会白流,革命者的献身精神必将在全国播下革命的种子,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开创出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梅岭三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三首诗均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内容上按时间安排,互相呼应。首章追述往昔,豪情无限;次章面对今日,勉励战友;末章展望未来信心满怀。这种安排让读者体察了诗人过去,现在,未来感情的全貌,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读全诗,可知陈毅同志意在人生关键时刻,抒写个人的政治怀抱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全诗贯穿着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无惧,生死不渝的彻底革命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国民党四十六师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旧部陈海叛变,引诱陈毅等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二十多天。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在斋坑的一处山坳里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窝棚用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即可到达。敌人虽近在咫尺,但终未发现,于是恼羞成怒的放火烧山。陈毅自知难免一死,便写下《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以示绝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乘车过雪峰
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来迎。七日七夜雪峰伴,不苦风砂乐晶莹。同人举酒喜相贺,轻车已过最高层。明日拉萨会亲友,汉藏一家叙别情。...
- 2
-
沁园春·和咏雪词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 45
-
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 826
-
“七七”五周年感怀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 4
-
车过兴国老营盘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
- 9
-
过微山湖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 2
-
赠同志
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
- 1
-
雪夜行军
泰山积雪,沂水坚冰。冲破黑夜,奋迅行军。杀敌气壮,万众同心。擒贼擒王,共祝新春。...
- 4
-
题陈毅甫家壁
朱门金叵罗,九醖葡萄春。酌贵不酌贱,酌富不酌贫。君家破茅屋,飘摇河水滨。中有一樽渌,醉尽天下人。...
- 1
-
西行
《西行》是开国元帅陈毅《六国之行》中的第一首诗,是一首典型的隐喻诗,它的每个表象和直呈背后都有所暗隐和喻指。它以大鹏作为核心的隐喻型意象,以风雷作为革命运动和世界动荡的象征结构该诗。诗的大气磅礴正在于这两个大气磅礴的喻象的运用。...
- 783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