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别诗

张融 〔南北朝〕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
欲识离人悲,孤台风明月。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注释:
①“白云”二句:写景,以白云、清风与松表现自己的孤傲不群与孤寂高洁。
②“欲识”二句:以辉辉明月之下、峨峨孤台之上空寂无人表现友人离去之后作者的悲伤与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中国的诗歌经过六朝山水诗歌的阶段之后,渐次形成了意象的艺术方式。当然,一种艺术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的链条衔接而成。张融的这首小诗,写的是离人之悲,却将目光转向莽莽宇宙、孤台明月,是典型的意象诗。
别离之际,最易引发人的感情波澜。诗人们为此写下无数“消魂”之什。张融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乍看上去似平平淡淡,而细味之,个中又有一番浓情深意。
四句诗,有三句写景。“白云”、“清风”、“松”、“明月”,这都是形容六朝隐士们隐居之所的清隽、超绝。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写假隐士驰骛官场后,“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荫,白云谁侣?”这三句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且其中寓含了别者与送别者的隐士身份以及隐士风度。
这三句若仅如是讲,就失之为肤论。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三句写景,而没有一句不是抒写“离人悲”之情。送别故人,不知始于何时,直到傍晚时分,山上白云消尽,山中晚风初定,双方仍依依不舍;但分手在势,终有一别;故人别去,已是明月高悬。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暗含了时间的延续。三句诗还为我们描绘了山中隐士送别的清绝空间。头两句一个“上”字一个“下”字,把空中的白云与地上的苍松联在一起,又以“清风”把二者完整地融为一体。明月高挂,铺银洒玉,山中景物异常明澈、空阔、静谧。这种景物一经第三句点化,送别人的惆怅之情便跃然纸上。三句诗,从时空两方面抒写“离人悲”,前者写离别之难,后者写别后之悲,可谓情景“妙合无垠”。
写景抒情、以景写情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规律,仅如是观,仍失之笼统。从这首送别小诗中,我们可以窥到六朝时与自然合一的人生理想及清俊超脱的人格追求。《南史·谢弘微传》:“次子(谢)譓,不妄交接,门无杂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白云、清风、苍松、明月在六朝,已不单纯是自然景物,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形象体现。因此,我们说这首诗不仅绘景抒情,而且是写人。作者曾说:“融,天地之逸民也。进不辨贵,退不知贱,兀然造化,忽如草木。”(《南史·张融传》)所以明代张溥称赞他说:“白云清风,孤台明月,想见其人。”(《张长史集题辞》)
这首小诗集绘景、抒情、写人于一身,宁静的景象中深藏感情的起伏,平淡的词语中可见清绝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
张融
(444—497)南朝齐吴郡吴人,字思光。张畅子。弱冠知名。初为宋新安王行参军,出为封溪令。路经嶂崄,土人执而将杀食之,神色不动,土人异而释之。浮海至交州,于海中作《海赋》。入齐累官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善言谈,长草书,举止怪诞。有文集《玉海》,已佚。
您可能感兴趣...
  • 别诗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5
  • 别诗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6
  • 白日歌

    白日白日,舒天昭晖。数穷则尽,盛满则衰。...

    95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