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
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
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译文及注释
纠错
注释:
致:招引,引来。望诸君:即乐毅。《战国策·燕策二》载:“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嗛嗛(qiàn欠):含恨隐忍的样子。强怨:深仇大恨。《战国策·燕策二》载:“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诗中代指齐国。
悠哉:忧思。《诗经·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理:整治、治理。
东海:指齐国,齐国位于东海边。浮云:这里指齐国的反间计。
嘉谷:犹嘉禾,长得特别好的禾稻。引申为伐齐的胜利品。坐:因此,熇(hè 贺)焚:烧掉。
致令:致使。委金石:抛弃铭金勒石之功。
蠢蠕群:蠕动的昆虫,诗中借指那些进谗言、搞反间计的小人。
欻(xū须):忽然。潜:暗地里。构:造成、形成。指罗织罪名。
交私:结党营私。
不内顾:不顾自己。
晏子: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曾相齐。垂文:有文章传下来。
译文: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礼贤纳士,远来的乐毅封为“望诸君”。
乐毅辅助弱小燕国对付强大的齐国,几年时间就建立了不同寻常的功勋。
他为治理新开辟的疆域竭尽精诚,不料东海边的齐国弥漫重重战云。
他哪知人世间情势突变,燕国的胜利果实无端因此而烧焚。
致使乐毅弃燕归赵,不顾功勋,哪管那群象蠕动的昆虫般的小人如何闹哄。
风波起自忽然之间在暗中罗织的罪名 ,对乐毅的遗恨人们猜测纷纷。
难道是他不善于谋图未来?是他对结党营私的事连听都不愿听,
做忠臣就不能顾及自己,齐相晏婴就有警句告示后人。
致:招引,引来。望诸君:即乐毅。《战国策·燕策二》载:“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嗛嗛(qiàn欠):含恨隐忍的样子。强怨:深仇大恨。《战国策·燕策二》载:“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诗中代指齐国。
悠哉:忧思。《诗经·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理:整治、治理。
东海:指齐国,齐国位于东海边。浮云:这里指齐国的反间计。
嘉谷:犹嘉禾,长得特别好的禾稻。引申为伐齐的胜利品。坐:因此,熇(hè 贺)焚:烧掉。
致令:致使。委金石:抛弃铭金勒石之功。
蠢蠕群:蠕动的昆虫,诗中借指那些进谗言、搞反间计的小人。
欻(xū须):忽然。潜:暗地里。构:造成、形成。指罗织罪名。
交私:结党营私。
不内顾:不顾自己。
晏子: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曾相齐。垂文:有文章传下来。
译文: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礼贤纳士,远来的乐毅封为“望诸君”。
乐毅辅助弱小燕国对付强大的齐国,几年时间就建立了不同寻常的功勋。
他为治理新开辟的疆域竭尽精诚,不料东海边的齐国弥漫重重战云。
他哪知人世间情势突变,燕国的胜利果实无端因此而烧焚。
致使乐毅弃燕归赵,不顾功勋,哪管那群象蠕动的昆虫般的小人如何闹哄。
风波起自忽然之间在暗中罗织的罪名 ,对乐毅的遗恨人们猜测纷纷。
难道是他不善于谋图未来?是他对结党营私的事连听都不愿听,
做忠臣就不能顾及自己,齐相晏婴就有警句告示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二年。诗作是柳宗元借歌咏乐毅立功受谗的史事,抒写自己贬谪之后蓄积于心的一股忠愤抑郁之气,抒发自己孤愤幽怨的心情。
诗作一二句写燕昭王在易水修筑高台,置千金于其上,重礼纳贤,招引贤士,重赏乐毅。诗人从燕昭王筑台纳贤着笔,这不仅说明乐毅是一位“论行而结交”的“立名之士”(《战国策·燕策二》),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燕昭王求贤若渴、屈身下士的明主风度的仰慕。这就为下文写惠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听信谗言,致使乐毅蒙冤受屈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四句就乐毅方面作顺势的铺写。先以“ 嗛嗛”和“强怨”点明乐毅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然后再以“三岁”这一概数词助衬一笔,突出时间之短,而战功赫赫。这种张扬笔法不仅渲染了乐毅的才干和功勋,而且也为后文叙写乐毅弃燕归赵蓄势;五、六句写正当乐毅为报昭王礼遇之恩,笃志事燕,为昭王辟疆扩土之际,昭王死,惠王即位。齐人施反间计使惠王怀疑乐毅,乐毅畏诛而降赵;七、八句中以嘉谷被毁,叹乐毅立功受谗,以致战果丧失殆尽,反遭战祸。“宁知”一词十分传神地状写出乐毅心地磊落,不思顾及世情险恶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了诗人无限痛惋之情。“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这里,诗人抒写自己感慨,把诗意翻进一层,说明乐毅不仅使燕国的土地得而复失,前功尽弃,而且乐毅本人也由于投身于建功立业之中,不屑顾及群小们在背后的阴谋活动,所以当政治风波忽然之间在暗中形成时,他只有遁逃奔赵,留下无穷遗恨,是非功过,由人评释。而诗人“抱厚德,蓄愤悱,思有以效于前者,则既乖谬于时,离散摈抑,而无所施用”(《与顾十郎书》),诗既是悯人又是自叹,从乐毅的形象之中,不难窥见诗人自己的影子。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内顾,晏子亦垂文。
诗人以“岂不善图后”的反问句式转笔,把诗意翻转递进,结上启下,说明象乐毅这样的贤才并非不善图后,而是由于他磊落自洁,对那些互相勾结,图谋私利的伎俩不屑一顾,所以才遭到小人们的阴谋暗算。齐相晏婴说过:“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乐毅的这种精神气度和高洁操守与晏子的名言一样,永载史册,成了身处逆境的诗人的楷模与座右铭。
本诗夹叙夹议,明为咏史,实为抒写诗人因谗言而被贬谪的忠愤幽怨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的个性气质,折射出诗人自己的德行。诗的最后一层以反问句式振起全篇,更使诗歌跌宕生姿,意境深远。
诗作一二句写燕昭王在易水修筑高台,置千金于其上,重礼纳贤,招引贤士,重赏乐毅。诗人从燕昭王筑台纳贤着笔,这不仅说明乐毅是一位“论行而结交”的“立名之士”(《战国策·燕策二》),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燕昭王求贤若渴、屈身下士的明主风度的仰慕。这就为下文写惠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听信谗言,致使乐毅蒙冤受屈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四句就乐毅方面作顺势的铺写。先以“ 嗛嗛”和“强怨”点明乐毅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然后再以“三岁”这一概数词助衬一笔,突出时间之短,而战功赫赫。这种张扬笔法不仅渲染了乐毅的才干和功勋,而且也为后文叙写乐毅弃燕归赵蓄势;五、六句写正当乐毅为报昭王礼遇之恩,笃志事燕,为昭王辟疆扩土之际,昭王死,惠王即位。齐人施反间计使惠王怀疑乐毅,乐毅畏诛而降赵;七、八句中以嘉谷被毁,叹乐毅立功受谗,以致战果丧失殆尽,反遭战祸。“宁知”一词十分传神地状写出乐毅心地磊落,不思顾及世情险恶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了诗人无限痛惋之情。“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这里,诗人抒写自己感慨,把诗意翻进一层,说明乐毅不仅使燕国的土地得而复失,前功尽弃,而且乐毅本人也由于投身于建功立业之中,不屑顾及群小们在背后的阴谋活动,所以当政治风波忽然之间在暗中形成时,他只有遁逃奔赵,留下无穷遗恨,是非功过,由人评释。而诗人“抱厚德,蓄愤悱,思有以效于前者,则既乖谬于时,离散摈抑,而无所施用”(《与顾十郎书》),诗既是悯人又是自叹,从乐毅的形象之中,不难窥见诗人自己的影子。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内顾,晏子亦垂文。
诗人以“岂不善图后”的反问句式转笔,把诗意翻转递进,结上启下,说明象乐毅这样的贤才并非不善图后,而是由于他磊落自洁,对那些互相勾结,图谋私利的伎俩不屑一顾,所以才遭到小人们的阴谋暗算。齐相晏婴说过:“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乐毅的这种精神气度和高洁操守与晏子的名言一样,永载史册,成了身处逆境的诗人的楷模与座右铭。
本诗夹叙夹议,明为咏史,实为抒写诗人因谗言而被贬谪的忠愤幽怨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的个性气质,折射出诗人自己的德行。诗的最后一层以反问句式振起全篇,更使诗歌跌宕生姿,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咏史二首
周昌梗槩臣。辞达不为讷。汲黯社稷器。栋梁表天骨。陆贾厌解纷。时与酒梼杌。婉转将相门。一言和平勃。趋舍各有之。俱令道不没。 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杨恽非忌贵,知及有馀辞。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
- 6
-
咏史
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干官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磋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 4
-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 5
-
咏史·孔融
一身撑拄汉乾坤,无那危时喜放言。不受祢衡轻薄误,未容曹操驾金根。...
- 3
-
咏史·卢植
泓泓眸子许渊渟,不见蛾眉只见经。未似马家亲子婿,终身不踏绛纱庭。...
- 6
-
咏史·韩愈
杨墨蛇龙本一区,大颠便是恶溪鱼。退之也是无操守,一贬便陈封禅书。...
- 3
-
咏史·主父偃
当年齐赵倚黄昏,曾叹蒙恬灭子孙。一日上天沾五鼎,依角蜚粟度龙门。...
- 2
-
咏史·张汤公孙弘
汉朝独有舒与黯,何物枭心欲食之。六经千载无生气,断自齐人作相时。...
- 5
-
咏史·朱文公
九里寒威闭六阴,一川风月伴瑶琴。鼓楼岩下人如玉,说与渔郎仔细寻。...
- 2
-
咏史·谢安
诸贤一一是琅球,一人清谈即鬼幽。何但简文如惠帝,冶城安石亦斯流。...
- 1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