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浣溪沙·唱得红梅字字香

晏几道 〔宋代〕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她唱的《红梅》曲,每个字都带着梅花的芬芳;其他歌女和《杨柳枝》《桃叶》等曲调,在她的歌声前都黯然失色。高亢的歌声遏住行云,为饯行的宴席增添离愁。
才刚听到歌声,就忍不住任凭衣袖被泪水浸湿;她将要唱歌时已先紧蹙黛眉,强抑悲伤。一曲终了,她激动得竟将燕钗的梁都敲断了。
注释
红梅:曲名,可能与咏梅题材相关,此处代指歌女所唱曲目。​
柳枝桃叶:双关语,既指《杨柳枝》《桃叶》等流行曲调(《杨柳枝》多写离别,《桃叶》源自王献之送别爱妾的典故),也暗指其他歌女。“尽深藏”反衬出演唱者技艺超群。
​遏云声:形容歌声高亢,能阻止行云。典出《列子·汤问》中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拚(pàn):甘愿、不顾惜。“拚衣袖湿”表现听众情感失控,泪水沾衣。​
倚黛眉长:歌女紧蹙修长的黛眉,暗示内心的痛苦。“远山眉”是古代女子常见妆容,常与离愁相关。
​敲损燕钗梁:化用《世说新语·豪爽》中王敦咏歌时以铁如意击唾壶致壶口尽缺的典故,既表现听众对歌声的激赏,又以钗梁断裂暗示诀别的凄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首词属于送别题材。作者在词中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与独特的表现手法,全力刻画歌女演唱的美妙动人,从侧面映衬出离别时的悲伤意涵,以虚实结合、情与文相得益彰的方式传达情感。​
  上片描写女子为送别而演唱《梅花》曲。开篇一句用一个 “香” 字,极力表现歌声既甜美又饱含深情。由乐曲名称联想到真实的梅花,再以红梅的香气比喻乐声,将听觉与视觉、嗅觉相互交融,这便是诗论中所说的 “通感” 手法。每个字仿佛都带着香气,每声唱腔都尽显美妙,由此可想见歌女此刻的真挚情意。第二句 “柳枝桃叶尽深藏”,从反面补充衬托首句的意境。“柳枝” 指《杨柳枝》曲,古代横吹曲中有《折杨柳》,后世据此改编的曲子,也多抒发离别出行的情怀。“柳枝”“桃叶” 既指曲名,也暗指歌女之名,还与首句 “红梅” 在字面意象上呼应。“尽深藏” 意为其他歌女及她们演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女子与她所唱的《红梅》曲。上片结尾 “遏云声里送离觞” 进行总结,“遏云” 形容歌声高亢激昂,连天上的流云都为之停留。“送离觞” 三字,点明这是在歌筵之上送别友人的场景。​
  过片两句承接 “送离觞”,从离别双方的角度描写:男子刚听到歌声,就忍不住泪水打湿衣袖,情绪完全无法自控;女子想要开口演唱,先将眉黛画得修长,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行人明知难以抑制情绪,便索性任泪水流淌。“倚” 有依靠、凭借之意,女子精心描画的长眉,无论是含愁还是带笑都恰到好处,若画成 “远山眉” 的样式,更会勾起人心中的离愁别绪。“才听” 两句,体现出送行者与歌女早已心意相通,因此更容易被歌声触动。结尾 “敲损燕钗梁”,暗中化用《世说新语·豪爽》中王仲处吟咏诗歌时,用铁如意敲击唾壶,以致壶口都被敲出缺口的典故。这一细节一方面表明男子对女子歌声的极度赞赏,两人情感达成共鸣;另一方面,钗梁被敲断暗含诀别之意,通过这一典型动作,传递出极致凄切的离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