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过白岸亭诗

谢灵运 〔南北朝〕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
援萝临青崖,春心自相属。
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萍鹿。
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
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
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提起宽袍的下摆,沿着沙岸,我缓缓地步入白岸亭中。
近旁的涧水,在密密的小石上涓涓流过,远处的青山,使疏疏朗朗的林木也显得葱茏。
空潆苍翠的青山哟,她的壮丽无法用语言形容,清清浅浅的溪涧呵,倒是个隐居养性的好地方。
拽着藤萝攀上青崖,谛听林间黄莺与野鹿的叫声,我一时浮想联翩,胸中涌起缕缕感伤之情。
黄莺翔集在柞树上,啾啾的歌声令人悲哀,野鹿在采食蔌蒿,呦呦的叫声却很动听。
我痛惜他们为殉葬而国人共哀的秦国三良,我“赞美”你们备受恩宠的当世“贤臣”。
富贵荣耀与贫贱憔悴,更迭轮换,穷困忧愁与显达快乐,无常不定。
与其投身于这无聊的俗世,还不如自由散淡地隐居山林,不为外物所诱,永远保持纯洁的本性。
注释
⑴白岸亭:在楠溪西南,离永嘉八十余里,以溪岸沙白而得名。谢灵运《归涂赋》:“发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即此白岸亭。
⑵沙垣(yuán):岸上的沙堆积得像矮墙一样。
⑶涓密石:浅细的水流从密密麻麻的卵石上滑过。涓,细流。
⑷映疏木:显现出粗大的树木。
⑸易为曲:容易形成弯曲状。此句也有《老子》“曲则全”(第二十二章)的思想,表面上说鱼钩易弯,实际指隐居渔钓者最能体会全身的道理。
⑹援萝:抓住藤萝。援,攀援。萝,藤萝,一种蔓生植物。
⑺春心:春日的伤感心情。
⑻交交止栩(xǔ)黄:此句为《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的省并,用以代指“哀三良”之意。
⑼呦呦(yōu)食苹鹿:此句为《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省并,用以代指“宴群臣”之意。呦呦,鹿鸣声。苹,一种蒿草。
⑽人百哀:《诗经·秦风·黄鸟》有“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之句,表达秦人对为秦穆公殉葬的三位良臣的哀思。这里借指死于非命的忠臣良将。
⑾荣悴(cuì):荣耀得意与憔悴失意。
⑿穷通:困厄与显达。
⒀休戚:欢乐与忧愁。
⒁长疏散:长期过着松散自由的隐居生活。
⒂抱朴(pǔ):坚守自然本性,不受外界诱惑。《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年),即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的第二年初春。谢灵运经过白岸亭时由景入史,寓玄理于山水,感叹仕遂坎坷,荣辱难定,因而决意长期脱身尘俗,抱朴归真,感叹之下写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说诗人拂了拂衣袖,站起动身,沿着一条沙岸前进,缓步进入一座草屋,这就是白岸亭。“拂衣”、“缓步”,动作舒缓,透露出诗人起行时的闲适心情。次四句,写沿途风物。近处是一条溪涧,细细的溪水潺湲地流过密石;透过稀疏的林木,可以看见远方是高峻的山峰。青翠的山岚弥漫空中,既可睹可辨,又难触难摸,不知道给它一个什么名称,才能让读者得知其妙趣。而溪涧上渔钓者那种恬然自适的乐趣,却很容易地自然吟唱出来。这四句,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远近有致、疏密相间、色彩鲜丽的青山绿水图画。“涓”“映”二字,锤炼尤工。“涓”原指小流,这里用作动词,便状写出了涧水在密密山石间蜿蜒穿行的细小莹澈之貌、缓缓流动之态。“映”字则点明山是在疏木的空隙中映出的,富有层次感。至于“空翠”二字,更给整幅画面涂抹上一层半透明的青翠色调。用这个词来描状山色,确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后来唐代诗人王维也有“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的名句。这弥漫山中的湿漉漉的无边空翠,带着清新的凉意,浸染、滋润了诗人的发肤和心灵,从视觉、触觉、感觉各个方面给了他难以形容的美感和快感,所以诗人才感叹它“难强名”。这三个字比起直接描写,更能发人遐想,沈德源称其“凡物可以名,则浅矣。难强名,神于写空翠者。”(《古诗源》卷十)可谓会心之言。读这四句诗,读者也不禁赞叹诗人确是神于写山水的妙手。且看这一幅山水画,色彩是如此协调,构图是如此和谐,境界又是如此鲜洁朗澄!此外,“空翠”句暗含《老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二十五章)的意蕴,将山水景色与老庄玄理融合在一起,既耐人咀嚼,又为下面的悟理先制造了气氛。
“援萝”以下,改从听觉角度来表现山水景物,而地点也悄悄转移出了白岸亭。诗人攀援着山间的藤萝,慢慢来到青色的山崖下,刚才还难以名状的空翠,现在却亲近在它身边了。怀着欣慰的心情,诗人凝神聆听,但闻一片悦耳之声传入耳鼓,沁进心灵,那是停在栎树上的黄鸟“交交”的啼唱,又夹杂着食苹的野鹿“呦呦”的鸣声。这自然界的天籁之音,这春天山林的交响乐,清新悠扬,优美迷人,令诗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春心自相属”,他的心灵仿佛也与山鸟野鹿一样,已融合在这春天里了。
诗的最后部分是悟理。黄鸟和野鹿的啼鸣,忽然使诗人想起《诗经》的《秦风·黄鸟》和《小雅·鹿鸣》这两篇诗。黄鸟声中有哀,令诗人感伤;鹿鸣声中有乐,又令诗人嘉许。这些声音交织而至,更令诗人感悟到,荣华和憔悴时而来,时而往,实在无足深恋;人为了穷困和通显而忽悲戚、忽欣喜,也实在太无谓了。因此,还不如襟怀疏朗、神情萧散,对于万事万物,都抱着最朴素的态度,无贪无欲。“抱朴”一语,也出自《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遥应上文。这一段悟理虽无多少艺术性可资鉴赏,但其词气平达,与全诗的舒适清静气氛相合,故亦不觉刺眼。
全诗就是这样徐徐地走完了“纪游——写景——兴情——悟理”的过程,是谢诗的典型风格,其中图画美、音乐美与哲理美层层推进,又彼此渗透,相映成趣。就诗句的具体安排来说,此诗虽说几乎全用对偶句,但诗句前后承接又相互穿插,如“空翠”句紧接着“远山”句而补足其意,“渔钓”句则越过两句诗的空间排列地位而和“近涧”句遥相照应。“援萝”句先表现“聆听”之意态,再用“交交”两句点明所聆内容。而“交交”至“嘉尔”四句,又采用一、三句和二、四句穿插的连接方式。这样的安排,可谓细针密线,章法严谨,顾盼自如,使诗意此起彼伏,跳宕而流畅,毫不板滞,堪称是灵运诗的佳构。
展开阅读全文 ∨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祖籍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东晋至刘宋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出身陈郡谢氏。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 起家大司马(司马德文)参军,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
您可能感兴趣...
  • 善哉行

    阳谷跃升,虞渊引落。景曜东隅,晼晚西薄。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凉来温谢,寒往暑却。居德斯颐,积善嬉谑。阴灌阳丛,凋华堕萼。欢去易惨, ...

    85
  • 读书斋诗

    春事时已歇,池塘旷幽寻。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偃仰倦芳褥,频步忧新阴。谋春不及竟,夏物遽见侵。...

    38
  • 晚出西射堂诗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含情尚劳爱 ...

    736
  • 郡东山望溟海诗

    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策马步兰皋,緤控息椒丘。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白花皓阳林,紫䖀晔春流。非徒不弭忘 ...

    958
  • 答中书诗

    悬圃树瑶,昆山挺玉。流采神皋,列秀华岳。休哉美宝,擢颖昌族。灼灼风徽,采采文牍。伊昔昆弟,敦好闾里。我暨我友,均尚同耻。仰仪前修, ...

    289
  • 答谢咨议诗

    玉衡迅驾,四节如飞。急景西驰,奔浪赴沂。英华始玩,落叶已稀。惆怅衡皋,心焉有违。告离甫尔,荏冉回周。怀风感迁,思我良畴。岂其无人, ...

    871
  • 缓歌行

    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娥皇发湘浦,霄明出河洲。宛宛连螭辔,裔裔振龙旒。...

    383
  • 道路忆山中诗

    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存乡尔思积,忆山我愤懑。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得性非外求 ...

    664
  • 酬从弟惠连诗五首

    寝瘵谢人徒,灭迹入云峯。岩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永绝赏心望,长怀莫与同。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心胸既云披,意得咸在斯。凌涧寻我室 ...

    574
  • 豫章行

    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76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