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涧修禊诗序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轕之,赤纷绿骇,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悟为泉,曰飞雨洞。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巅,辽敻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还至石潭上,各敷鞇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飚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在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
郑君名铉,彦真,字也。
从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长满草木的高高的山峰,这便是玄麓山。桃花涧水就是从山的西面流出来的。至正丙申年三月初三日,郑彦真提出要在桃花涧水边举行祭礼,并且要遍游山水美景。
出发前的一天晚上,邀约了许多名士大夫,第二天,出发后,我们一同向北走,并且还自备了酒具。走了大约有二里,才看到桃花涧水,于是我们便沿着涧水往里走。水已经把道路冲涮的几乎看不清了,而且也很窄,连两人并肩而行都不行,只得一个跟着一个,鱼贯而行。又走了三里,岸的两边都开满了桃花,山里的天气比较冷,花开得也迟,所以到现在才开得很茂盛。旁边有许多髯松,高耸入云。忽然看见有簇十分鲜艳的花点缀着嫩绿色,鲜红可爱,煞是好看。又往前走了三十多步,有块怪石像人一样站在那里,高约十多尺,里面十分平整,可以坐在上面吹箫,这叫“凤箫台”。其下有一小的水潭,潭上有一块一丈见方的石坛,可以坐在上面垂钓。听说在下大雪时,四面都是洁白如玉的树木,十分洁净,称作“钓雪矶”。西边是一个峭壁,向下俯视,台矶之间,松萝与紫葳纠缠在一起,红红绿绿的,此地称为“翠霞屏”。向前走六七步,有许多怪石,下面有许多小水坑,水很凉,却很适合鹤饮用,所以此地叫“饮鹤川”。饮鹤川中的流水,像蛇行一样弯弯曲曲,流到前面的石坛下时,发出像环佩相击那样的清脆的声音。我们当中有一位擅长弹琴的,他觉得只有水声未免太凄清了,于是便弹起琴来,与水声唱和,真是好听极了。再向前走五六步,水流经过一段曲折后,才向南流去,所以称这一段为“五折泉”。向前走四十多步,从山脚下又经过一段弯沿曲折,才流到涧底。水流也都汇集到一处,成为一个水潭。水潭的右边,用石头摆成一半圆形的座位。上面峭壁高耸,泉水从半空流下,形成一道瀑布,水流冲到石头上,飞弹而起。激起的水沫溅到潭中,形成一圈圈水纹。仿佛是突然下起了雨,抬头看到天气晴朗,才知是泉水而不是下的雨。此处叫“飞雨洞”。洞的旁边都是山,山顶上峭石林立,看似十分飘渺幽远,仿佛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此处称作“蕊珠岩”。远远地望去,似乎很难爬上去,所以也很少有人向上爬。
回到石潭上,各自铺开座垫,夹水而坐。让书童拾些柴火,点起火,将酒温上,然后装在漆制的酒杯中。将酒杯放在托盘上,再把托盘放到水里,随波浮动,顺流而行。有的连在一起,有的便隔开了。我们便按次序拿起盘中的酒杯饮酒。这时一阵轻风吹来,托盘便在水中打转,有的在风的吹拂下逆流而行,与那些顺流而下的托盘相互碰击,好像它们在彼此敬酒一样。我们都喝下三杯酒以后,年纪最长者让我们拿出纸笔,每人都要写二首诗,如果有谁写不出来,便要被罚三大杯酒。大家一听,就欣然从命。有的闭目深思,有的托着腮凝视天空,有的与旁边的人窃窃私语;有的则拿起笔来,一蹴而就,而且还一边写一边吟诵;有的将纸铺在石头上,写下几个字便又停下来;有的觉得自己写的词句不当,搔头皱眉看着别人;有的嘴里嚅嚅作声,自言自语,像秋虫的叫声;有的聚在一起,争着喝酒;有的将写成的诗给旁边的人看,自己却躺在那里,用胳膊支着脑袋。大家姿态各异,活泼自然,仿佛是展开的一幅画。过一会儿,诗都写成了,大家又都开怀畅饮,等我们酒罢回去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
第三天,郑彦真觉得我们这次远游十分尽兴,便把我们所写的诗集中起来成一册子,并让我来作序。我查考《韩诗外传》,书中记载着三月上巳节,桃花盛开,融冰降雨之时,照郑国的风俗,要在溱水和洧水上举行仪式,为死者招魂,并用兰草来为自己祈福。现在已离那时有二千多年了。虽然时间、地点都已不同,但桃花盛开、冰融流水都是一样的,现在的士大夫还能像前人那样继续举行这样的仪式,不正说明前人的遗风流韵还存在吗?虽然这样,我想还是不要这样做的好,我们这些人,是想要学习坚贞的行事,或许我们的行为,是与那样一种特定的环境相符合的,而且虽然追求欢乐却并不违背修身之道吧。因此我在记叙我们游历之后,才又说了这样一些规戒的话。像晋朝人在兰亭集会时,崇尚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这是不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的。
郑君名铉,字彦真。
注释
1.修禊(xì):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用以祈福、禳除灾疠。禊,古人消除不祥的一种祭礼。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春天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定为三月三日。于是后人称阴历三月三日的水滨嬉游为修禊。序:写在前面的说明性文字。
2.耸然:高高突起的样子。葱蒨(qiàn):嫩绿而繁茂。
3.玄麓山:浦江县的名胜之一。
4.至正丙申: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上巳(sì):上旬巳日。
5.郑君彦真:郑铉,字彦真,元末明初浦江人。
6.穷:尽。
7.宿:住宿。这里指让诸名士住宿。
8.厥(jué):其。
9.相帅:指结队而行。
10.壶觞:酒壶和酒杯。
11.所:许,大约之数。
12.几:几乎,差不多。这句说,水几乎把小道淹没了。
13.比:并。这句说,路很窄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通过,不能并肩而行。
14.累累:重复的样子。鱼贯:如鱼依序而行。
15.及是:到这时候。
16.髯(rán)松:不详。疑指高大松树。
17.鲜葩(pā):鲜艳的花。湿翠:嫩绿色。
18.诡石:怪石。人立:像人那样站立着。
19.可:大约。
20.箫:吹箫。
21.泓(hóng):水潭。
22.寻:八尺。
23.璚(qióng)树瑶林:洁白如玉的树林。璚、瑶,都是美玉。
24.益:更加。
25.矶(jī):水边突出的石块。
26.女萝:松萝,多寄生在松树上。陵苕(tiáo):就是紫葳(wēi),一种藤本植物。轇(jiāo)轕(gé):纠缠,缠绕。
27.赤纷绿骇:指红红绿绿的,令人眼花缭乱。
28.冽(liè):寒。
29.蛇行势:弯弯曲曲的形势,像蛇爬行。
30.锵(qiāng)锵:清脆的声音。
31.鼓琴:弹琴。
32.绝可听:非常动听。
33.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34.墙峙(zhì):像墙那样直立。
35.晕:光晕。这里指隐隐约约的水纹。
36.冠:帽子。这里指戴帽子。这句说,峭石像帽子一样立在山巅。
37.辽敻(xiòng):遥远。敻,远。
38.病:害怕。
39.敷:铺。鞇(yīn):垫褥。
40.童:指少年仆人。樵:木柴。
41.实:使之充实,装满。髹(xiū)觞:漆制的酒杯。
42.舟:这里指木盘。
43.雁行下:像雁队那样顺流而下。
44.属:接连。
45.方:才。次第:依次。
46.轻飚(biāo):小风。
47.献酬:相互敬酒。
48.三行:按次序轮转斟酒三次。
49.列:陈列,摆上。觚(gū)翰:纸笔。觚,原指可写字的六面或八面形的木简。翰,毛笔。
50.觥(gōng):古代的一种酒器。
51.蹙(cù)额:皱着眉头。
52.兰坡:长满兰草的山坡。
53.曲肱(gōng):头枕着弯曲的手臂。肱,由腕到肘的臂部。
54.无算:无法计算。言其极多,数量极大。
55.迨(dài):及,到。罢:指停止修禊。
56.又明日:第三天。
57.兹:此,这。良欢:很快乐。良,确实,诚然。
58.属:同“嘱”。濂:即宋濂自称。
59.按:查考,根据。《韩诗外传》:西汉韩婴著,书中援引历史故事解释《诗经》。
60.桃花水:阴历二三月桃花开时,冰雪消融,雨水普降,江河上涨。又称“桃花汛”。
61.郑:春秋时代的国家名,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市。
62.溱(zhēn)洧(wěi):溱水和洧水,都在郑国境内。
63.招魂续魄:指悼念死者。
64.祓(fú)除:古代为驱邪去灾而举行的仪式。
65.去:离开,距离。之:指春秋时代。
66.远裔:后代。合:符合,相同。
67.岂或:难道也许是。泯:灭。
68.无以是为:不要因为远承古贤遗风而行修禊之事。
69.为吾党者:作我们这类人(指士大夫)。
70.“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yú)之咏叹”句:应当学习儒家圣贤的行事,以他们为榜样。《论语·先进》:“(曾子)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追,追慕。浴沂,在沂水里沐浴。风徽,风范美德。法,效法。舞雩,即“风乎舞雩”,在舞雩上吹风乘凉。雩,求雨的祭礼,此处指求雨祭天的土坛。
71.庶几:差不多。
72.俱:并存。这句说:欢乐与修身敬业的大道理同在。
73.勖(xù):勉励。
74.胜:胜景,胜况。
75.兰亭之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谢安、王羲之等名士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集会,修禊作诗,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76.尚:崇尚,标榜。清虚:指道家清静无为。
77.无取:不取纳,不学。
第一部分,先以简明的文字,交代桃花涧修禊雅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参加的“诸贤士大夫”。浙江浦江县东二十六里玄麓山畔的桃花涧并不有名,因此有必要像柳宗元写《永州八记》一样,略述入山沿涧探胜寻幽的过程,点明桃花涧得名的由来。这里“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是真正的“曲径通幽”;“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及是始繁”,点明了涧水桃花。而“旁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几句,以“鲜葩点湿翠”与“焰焰欲然”,生动而准确地概括了此间涧水桃花的生意盎然和桃红松翠相互映衬的独特环境。
然后作者便以桃花涧的这一处为基点,展开了左右四方的环境描写:“又三十步”“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曰钓雪矶”;“西垂苍壁”“曰翠霞屏”;“又六七步”“曰饮鹤川”;“又五六步”“曰五折泉”;“又四十步”“曰飞雨洞”;“洞旁皆山”“曰蘂珠岩”。读者有理由怀疑以上的山水名称均非原来所有,而是宋濂等此次雅集始为题名;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费如许笔墨细述四周山水及其特点,给读者以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美妙印象,目的就是为了给这次雅集布设一个赏心悦目、优雅秀丽的自然环境,并且显示了作者胸中自有丘壑和潇洒风神。在这里,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与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在审美过程中逐步协调而趋于同一。特别是写到“饮鹤川”和“飞雨洞”时,笔法一变,不仅绘写“饮鹤川”之形,而且描摹它“锵锵作环珮鸣”之声,并且引进“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不仅绘写“飞雨洞”之形,而且描摹它的色:“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这样的绘声绘色,就不止是纯客观的山水描写,而已达到了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境界了。
于是转入了第二部分曲水流觞和招饮赋诗的记叙。表面上,曲水流觞只见觞流于水的过程,招饮赋诗只见“诸贤君子”的吟哦姿态;而骨子里,却通过过程的叙述和姿态的描绘,显示了这次桃花涧雅集的情调和风神:涵咏性情,修养德操,体味自然,无愧天地,使“诸贤君子”能达到“情与境适,乐与道俱”的精神境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体会这段文字,就会感到,溪水流觞的“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时轻飚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决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内中包含了作者体味物情,一切纯归之于自然,顺逆两适,无可无不可的思考和理解,也就是所谓的“乐与道俱”的儒家人生哲学的一种形象体现。
之后便是描写“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的精彩场面。作者用一连串的动态或静态刻画,用了九个“或”字作连接,生动传神地雕塑了赋诗人构思诗篇时各具特点又互相映衬成趣的神态。这里,有的是细部特征的画龙点睛式的静态刻画,如“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有的是作诗过程的流动式叙述:如“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不论是静态还是动态,作者均赋予了各位赋诗人以“各适其所适”的特点,表现了脱略形迹,潇洒不羁和“情与境适”的神采和风韵。诚如作者所说,这类情态“皆一一可画”,也进入了与桃花涧的自然景色和谐一致的审美境界。
也就是在以上两部分对物态人情作了出色的描绘之后,作者才在最后指出了自己对桃花涧修禊雅集的一种独特理解:“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作者既不赞成在这传统节日里学春秋郑人“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认为其“遗风尚有未泯”但“无以是为也”;又批评东晋王羲之等的兰亭雅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因为《兰亭集序》感叹人生之短暂,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流露了一种委缘随化而无所作为的思绪。作者反对修禊事中的迷信活动,又不赞成以此宣扬清虚无为,他从桃花涧修禊雅集中所领悟的人生哲学是孔子儒家的有所作为的思想,是孔子所赞成的投入大自然陶冶性情、修养德操,提高精神境界,从而参与人生而不是玩物丧志、沉溺山水,脱离人生而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之路。《论语·先进》记孔子赞同曾点的述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作者认为这一“情与境适,乐与道俱”的境界,正是桃花涧修禊雅集所追求模仿并企图给以发扬光大的,应当说此文相当出色地描绘了这一境界,达到了情景的和谐交融与人情物态的两臻其妙。
-
看松庵记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 ...
- 829
-
新雨山房记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 ...
- 174
-
元史·刘容传
刘容,字仲宽。其先西宁青海人。高祖阿勒华,西夏主尚食。西夏平,徙西宁民于云京,容父海川在徙中,后遂为云京人。...
- 738
-
环翠亭记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其青云第一峰,雉堞实绕乎峰上,旁支曼衍,蛇幡磬折。沿城直趋而西,如渴骥欲奔泉 ...
- 627
-
李疑传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第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踵 ...
- 705
-
吴德基传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 ...
- 390
-
拙庵记
京口徐君德敬,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图书,置榻其中,自号曰拙庵。 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 ...
- 934
-
杜环小传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一元固善士,所与交皆四方名士。环尤好学,工书,谨伤,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 ...
- 370
-
游钟山记
《游钟山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游记。游记记叙了作者的游踪,或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优美的景色和浓烈的游兴;或以抒情的笔调,一唱三叹,抒发他的时世沧桑之情,笔法简练,其中还融合着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作者和朋友们捉笔联诗、挑灯夜谈以及互相警诫、打趣场面的穿插描写,使得整篇文章文人情趣十足。...
- 896
-
阅江楼记
阅江楼,在今南京狮子山,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临其上览胜。本文即为宋濂奉诏所写的一篇歌颂性的散文。...
- 6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