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三月戊子这天,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阅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文辞深奥知识渊博。隋炀帝也是肯定尧、舜而否定夏桀、商纣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为什么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说:“作为一国之主,虽然道德高尚,天资聪明,还应当不自满而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有才干的人就能为你出谋划策,有勇决的人就能为你使尽力量。隋炀帝凭着他的胜人的才智,骄傲自负,自以为是。因此,满嘴讲的是尧、舜的仁义道德,却做着桀、纣那样祸害人民的坏事,居然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而发展到灭亡。”太宗说:“隋灭亡的时间和我们相差不远,是我们的借鉴啊。”
注释:
1.戊子,时在太宗贞观二年三月。戊子,是日期。
2.朕:古人自称,从秦始皇起,才专用作皇帝自称。
3.奥博:深广丰厚。
4.是:肯定,称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5.非:否定,贬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6.何其:多么,何等。
7.圣哲: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这种道德才智的人。
8.犹:还。
9.虚己:使自己谦虚。虚,使...虚心、虚怀若谷。
10.受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能听得进臣子们说的话。
11.献其谋,提出(他的)主张、计划、策略等。
12.竭其力,尽量发挥(他的)力量、能力。
13.恃:依仗,靠。
14.骄矜自用,骄傲字符,自以为是,只凭主观意图行事。
15.诵:称述,述说。
16.身:自己做(某事),自身做(某事)。
17.曾,竟,居然。
18.不自知:不知道自己。不自知,不知自。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19.以至:而发展到。
20.前事:指隋亡。
21.吾属:我们。
22.师:借鉴,教训。
-
治国犹栽树
《治国犹栽树》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意义重大。...
- 305
-
诫太子诸王第十一
自古以来,国君王侯能保全自己的,为数不多。他们自幼富贵,不知民间疾苦,贪图享受,以致违法乱纪,自取灭亡。太宗对于子弟严加教诫,力图使他们谨慎修身,自守分际。本文出自吴兢《贞观政要》。...
- 752
-
谏太子第十二
《谏太子第十二》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作品。讲述太宗选择贤臣作为太子李承乾的师傅。李百药、孔颖达等大臣,忠于职守,屡屡直言规劝太子,可惜不被太子所采纳。...
- 448
-
忠义第十四
《忠义第十四》是唐代文学家吴兢创作的一篇散文。...
- 421
-
仁恻第二十
《仁恻第二十》是一篇文言文书籍作品,作者是吴兢(670—749),作品表达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国君掌握着臣子的生杀予夺大权,尤其需要具有仁慈的胸怀。国君宽厚仁爱,才能体恤百姓疾苦,施行仁政。...
- 150
-
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秾华从妇道,釐降适诸侯。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关雎方作训,鸣凤自相求。可叹凌波迹,东川遂不流。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盭绶哀荣备,游轩宠悼彰。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凰。...
- 2
-
太宗论学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 ...
- 759
-
诚信第十七
《贞观初》是一篇关于唐太宗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的古文,主要讲述了贞观初期的事情。...
- 98
-
公平第十六
《公平第十六》是《贞观政要》中的一篇,主要描写君王处理政事,贵在客观公正。处事不公正,奸邪之人就会有机可乘,正直之人难免蒙受冤屈;处事公正,人心归顺统一,久而久之,社会风气就会焕然一新。太宗秉公无私,主持公正,不优先照顾自己的旧部下与亲眷,减少公主的嫁妆,表现出不徇私情的平允作风。...
- 897
-
唐太宗吞蝗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 1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