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问太公道:“人君要想让国家稳定,有什么办法吗?”太公回答说:“君王先去斋戒,然后我将告诉你天地变化的规律,四季生长的不同,以及仁圣治理天下的道理,民众的心理动态。”文王按照太公的要求,沐浴斋戒了七天,向北面拜了又拜后又去向太公问稳定国家的道理。
太公说:“自古以来,都是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一年四季交替,土地上有万物生长。普天下的民众,都由圣人做君主而统治。所以春天主要是种植,使万物能够繁荣;夏天主要是生长,万物才能够成熟;秋天主要是收割,万物才能够充盈;冬天主要是收藏,万物才能够安静。万物充盈就要收藏,收藏到了春天,就又起而复生。这样四时变化,不知道哪儿是结果哪儿是开始。圣人治理民众,也是参照天地运行的规律而制定国家的制度。所以天下太平时,仁圣的功劳就显露不出来;天下动乱时,仁圣纷纷出来恢复秩序,拯救百姓,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形成的。所以圣人在天地之间,意义十分重要。天下的形势,如果从外表上去观察,百姓总是平静而安定。但百姓的心中如怀有怨怒与愤恨,就会成为天下动乱的契机。关键的契机如果触动,那天下就有得失之争了。所以契机的触动,最初总是在阴暗隐秘之处,你如果要借此机会振兴国纲,必须用光明正大的行为,举起除暴安民的旗帜,这样就能得到天下人的响应。等到天下形势恢复到正常状态时,你进不要争夺功劳,退也不要逊位。用中和的原则治理国家,如能做到以上几点,你的盛德高风,将与天地一样光耀千秋。”
注释: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发:孕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
六韬·文韬·上贤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人应“勿使为将”、“匆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
- 799
-
六韬·武韬·文启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 545
-
六韬·文韬·六守
六守篇首先论述了国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接着论述了选拔人才的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并进一步说明应用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种手段来考察,就能够知道其是否符合这六条标准。然后指出国君必须控制和掌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三大支柱:农、工、商。最后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 734
-
六韬·龙韬·立将
立将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贱人,不违众,与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
- 255
-
六韬·龙韬·王翼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 706
-
六韬·龙韬·选将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 ...
- 200
-
六韬·文韬·文师
《六韬·文韬·文师》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
- 429
-
六韬·文韬·明传
明传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家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 905
-
六韬·武韬·三疑
《六韬·武韬·三疑》是《六韬》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论述了攻强、离亲、散众的策略: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 278
-
六韬·文韬·大礼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 353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