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雪竹赋

吴应箕 〔明代〕
偶过当涂,为吴令君所留,不得去。见邸舍阶前有竹一丛,可玩,而为雪所压覆地。予有感焉,遂为之赋。
嗟草木之多靡,无此君之挺特。虽寄生于荒阶,亦不扶而自直。惟松柏之同心,历岁寒而征力。泻琴瑟之清响,漾琅玕之碧色。亭亭数竿,若俟予来。直造其下,不问谁栽。有友好我,时遗酒醅。谑浪笑傲,对之轮杯。予誉此竹,举不可枚:萧淡韵远,清苦思哀;出群高节,利物美材。非风雨之异度,无尘之缠絯。兴淇澳之足寓,俨渭川之在隈 。
夫何寒风昼积,愁云夜繁,俄而雪下,漉洒㳽漫。缘甍冒栋,平墀塞阑。千林变色,万物改观。晓起开户,竹亦摧残:体若拘系,状如平摊。势类强抑,意不肯定。叶摇摇而欲诉,枝拂拂而如抟。然其伏而不屈,困而不折。非寻尺之较直枉,聊衣裘之相袭裼。鹤冲霄而铩羽,骥千里而在枥。魏征以倔僵而转媚妩,姬圣处讥谗而怀忧惕,汲黯抗揖于将军,苏武秉旄于夷狄,潜宁为米而折腰?侃以习劳而远甓。冀太阳之呈晖。听空庭之滴沥。挟枝叶之扶疏,表性姿之傥俶。谅体骨之不柔,何污下之可溺?始吾致憾于霏霏,卒焉咏《诗》之“籊籊”。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因一个偶然的机会经过当涂,被吴令君所挽留,不得离去。见他屋舍台阶前有一丛修竹,可供人赏玩。可是它被积雪所压倾覆地上。我有所感,就作了此赋。
嗟叹草木在冬天多为颓靡,没有竹子挺秀特出的骨格。这些竹子虽然寄生在荒阶之前,无人扶持却能自己直立。只有松柏与它品性相同,历经严冬却能汲取生存的力量。竹丛流泻出琴瑟般清纯的乐声,透露出苍翠欲滴的绿色。数竿亭亭玉立的修竹,好像在等待我的到来。它们不管谁去栽种,都会顺势扎下根须。好客的朋友热情款待我,不时地送我美酒,戏谑畅笑,傲岸不羁。面对这些修竹,轮番劝饮,频频举杯。我赞誉这些竹子。它们有不可枚举的优点。淡泊贞静,韵致幽远,清肃自苦,怀忧思衷;品行超群,高风亮节。是利世之物、有用之材。它们不因风吹雨打而改变初衷,也不因尘杂纷扰而折节改行。恍若淇澳之滨的绿竹环合屋舍,俨然是“渭川千亩”的竹林与我作伴。
奈何寒风于白昼劲吹,阴云在晨夜间密布,继而大雪纷飞,扬扬洒洒弥漫四野。堆满了屋顶使之增高,平没了台阶,落满了栏杆。于是。千树改变了颜色,万物改变了面貌。早晨起来,打开门户,看到那种竹子也受到了摧残:枝干好像被捆束着,齐刷刷平摊在地。其情势如同是受到强力压抑,然而它的意志却不肯安服。那竹叶摇颤着像要诉说委曲,那枝干摆动着像在盘旋挣扎。它们被强压向匐而不屈从,遭受困顿而不折节。其被摧折并非是想以小委屈换取大好处的刻意计较,权且把这厚厚的积雪看作名贵的外衣吧。鹤鸟飞上云霄却因之摧落了羽毛,骏马志在千里却被系于马槽。魏征由倔强而逐渐转变为谦恭,周文王因遭讥谗诽谤而心怀忧惧。汲黯对将军拒以揖拜,苏武被囚异域却始终不忘汉室使命。陶潜不事权贵,怎能为五斗米而折腰?陶侃以日运百砖而劳力励志。期冀太阳呈放光辉,听到空旷庭院中滴沥的雪水声,使得这竹子的枝叶茂盛纷披,重现出它的洒脱豪爽的性情姿态。体察到竹子的体骨生来就不柔弱,怎么会溺死于污秽的泥水之中!开始时我还为它被霏霏雨雪所欺而遗憾,但最终我却以《诗经》中的“籊籊”咏赞它的挺拔与坚强。
注释
1.当涂:今安徽当涂县。
2.吴令君:作者好友,当涂县令吴韩起。令君,对县令的尊称。
3.邸(dǐ)舍:指官邸。
4.玩:把玩,欣赏。
5.覆地:俯伏在地上。
6.嗟:嗟叹。靡:倒下。
7.挺特:挺拔出众。特,杰出的,特出的。
8.扶:扶持。
9.惟松柏之同心:竹与松、柏称“岁寒三友”,故云。
10.征力:表现出生命力。
11.泻:流淌。
12.漾:水溢出。琅玕(láng gān):青碧色玉石。
13.亭亭:耸立貌;高貌。
14.俟(sì):等待。
15.造:往,到。
16.好(hào)我:和我交情好。好,关心,喜爱。
17.遗(wèi):赠送。醅(pēi):未滤的酒。
18.谑(xuè)浪:肆谑放浪。笑傲:调笑开心。轮杯:举杯。
19.举不可枚:不可枚举的倒文。
20.利物:对人有利之物。美材:良材。
21.异度:改变志向。
22.缠絯(gāi):缠绕,拘束。鲅,拘束。
23.淇澳:《诗经·卫风》中的一篇。诗以咏竹起兴,有“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之语。寓:寄托。
24.俨:好像。渭川:渭河平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人称人渭川亩竹,其人如千户侯等。“渭川千亩”:咏竹之典。隈(wēi):角落。
25.积:积聚。繁:多。俄而:顷刻,不一会儿。
26.漉(lù)洒:湿润。
27.缘:附着。甍(méng):屋脊。冒:相当于“帽”,覆盖。栋:正梁。
28.墀(chí):台阶。阑:栏杆。
29.拘系:捆绑,束缚。平摊:平铺展开。
30.势类强抑:样子好像是被强行压制着。
31.拂拂:风吹动貌。抟(tuán):聚成团。
32.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枉:弯曲。
33.袭裼(xī):外衣遮盖里衣称“袭”,外衣敞开布遮盖里衣称“裼”,古代礼节重时,以“袭”为敬,礼节不甚重时以“裼”为敬。
34.铩(shā)羽:羽毛摧落。
35.骥:良马。枥(枥):马槽。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6.魏征:唐贞观时名相,以敢言直谏称。《新唐书·魏征传》:“(太宗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37.姬圣:指周文王姬昌,为崇侯所谗,商纣王将其囚禁,曾将伏羲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后世尊之为圣人。忧惕:忧虑,警惕。
38.汲黯:汉武帝时名臣,以赣直称。《史记·汲郑列传》载:当时人们对大将军卫青畏惮,见之皆下拜,唯有汲黯对他只揖不拜,与之抗礼。抗揖(yī):行平等的拱手礼。
39.苏武:汉武帝时持节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其间吞毡餐雪,节旄尽落,犹持节不屈。《汉书》有传。夷狄: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40.潜:陶潜,陶渊明。作彭泽令时,不肯屈事督邮,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之叹,弃官而隐。
41.侃:陶侃,东晋征西将军,后任荆、江二州刺史期间,无事即朝夕运甓以习劳。甓(pì):即砖。
42.冀:希望。呈晖:放出光芒。
43.滴沥:滴水声。
44.挟:夹持。扶疏:枝叶茂盛分披的样子。
45.表:显露。傥俶(tǎngtì):傲傥,倜傥。风流蕴藉,卓尔不群。
46.谅:料想。
47.何:怎么。溺:沉溺。
48.霏霏:雨雪密貌,此代指雪。
49.籊籊:长而尖削貌。《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崇祯辛巳年(1641年),作者拟由贵池移家南京。夏天去南京,冬末返贵池。途经当途时,为友人当涂知县吴韩起所留,见竹有感,遂成此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作者一开篇就直接了当地抒发了对竹子由衷的赞美、敬佩之情,起笔便感叹它像松柏一样坚贞耐寒,不似小草一般随风披靡,强调了竹子形象的伟岸挺拔,又赞扬这丛竹虽然生长在荒凉的台阶下,却不要扶持而自然挺直,并如松柏一样生性耐寒,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突出了竹子禀性的坚贞不屈。接下来作者还欣赏竹子流泻出如琴瑟般清悠的声音,闪耀着琅歼般青碧的光泽,赞叹它美丽动人的姿色风韵。显得竹子不仅英挺俊逸,形神俱佳,而且可亲可近,可敬可爱。然后又远观静赏并诉诸直觉变为近观豪并理性思考,以想象之笔尽情赞美其风神韵致,给竹子涂上了浓厚的人格化色彩,作者久看不厌、物我两忘的愉悦心情跃然纸上。随后笔锋一转,慨叹这丛伟岸挺拔的竹子竞为大雪所欺。通过运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个备受摧残、忍辱负重但又不甘欺压的强者形象,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竹子的同情、怜悯上,而是进一步透过这种承受压力与苦难的外观,挖掘了雪竹所象征的“伏而不屈,困而不折”的精神力量。“非寻尺之较直枉,聊衣裘之相袭裼”两个流水关系的句子,用典灵活,情趣诙谐,而又恰切雪竹的形象特点,赞颂了雪竹不以雪压为意、傲然对之的气度。紧接着又用了两个比喻,表明挫折与不利仅是暂时的,像鹤虽铩羽而总会奋飞冲天,骥虽伏枥而总是志在千里一样,雪竹也会重新焕发它的英挺俊逸。至此,写雪竹也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与雪前之竹其形其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竹之为竹的内在一致。作者对竹之赞佩景仰之情,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继而作者引申开去,以六个古人的故事与竹相类比,借人喻竹,以竹写人,赋予竹以新的形象和意义。这六个古人的故事既与望竹有巧妙的形态关合,又有深刻的内涵联系,因而丝毫不突兀、牵强。作者全力歌颂魏徵、姬昌等人,并将他们高尚品格代表的中华民族的道德和精神集中融会于雪竹形象之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象征,并从中汲引出一种激扬进取的人格力量。这个象征形象,既有深沉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现实色彩与个性风格。在完成雪竹形象塑造之后,作者的感情似乎得到了宣泄,行文基调也由明快转沉重之后,变为激昂。于是最后作者希望太阳能重放光辉,重新看到竹子枝叶扶疏的丰神伟仪,饱含着作者的美好希冀和坚定信心。
全赋最大的特色是把竹的形象人格化,充分发挥了赋长于铺陈、体物写志的特点,对雪竹曲尽其形,妙传其神,并且借物言志,三致其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而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层层深入地表现出了雪竹的象征意义和内在的精神气韵。
展开阅读全文 ∨
吴应箕
吴应箕(1594年-1645年),始字风之,后更字次尾,号楼山,南直隶贵池县兴孝乡(今属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高田)人。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 吴应箕幼从学于舅父李首川,16岁参加科举考试,20岁补为博士弟子生员。八试南闱不第,49岁中副榜,与侯方域、陈定生、冒辟疆、方以智结为挚友,成为“复社”领袖人物之一。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执笔撰写了有140名士子署名的《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鞭...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