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约取而实得

张尔岐 〔清代〕
  吾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摘录之,录讫则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再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入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泛泛而读略得印象者,稍经时日,便腹中空空,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天资愚钝。每当读一本书,遇到所喜爱的内容就用小纸片摘录下来,摘录完毕后朗诵十多遍,把它贴在墙上。每天一定要贴十多段,至少也要六七段。合上书本散步,便走近墙壁看所贴的摘录,每天看三五次成了习惯,一定要达到背得熟透,一个字也不漏。墙壁已贴满了,就把第一天所贴的收到竹箱里,等到再读书有所摘录时,补贴在那个地方。随时收起来随时补上,一年到头没有空的时候。一年内大约可学到三千段。几年之后,记忆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经常见到一些贪多的人,略微得到一点印象就过去了,稍过一些时候,便肚里空空,不如我学习精要而实际有收获。
注释
吾:即作者叶奕绳。
摘录:用小纸片摘录。
讫:完毕。
掩卷:合上书本。
务期:一定要达到。
精熟:精通熟悉。
笥:竹箱。
俟:等到。
旷日:空缺的时候。
腹笥:藏书的器具,以腹喻笥,言学识丰富。
约:简要,精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作者自谦“性钝”,以“摘录—朗诵—粘壁—温习”四步法构建学习系统;最后对比“泛泛而读”者的知识流失,揭示“约取而实得”的治学真谛,强调真学问须经系统化、重复性的深度学习。全篇以质朴白描呈现“笨”功夫中的大智慧,说明勤能补拙、厚积薄发的治学哲理,对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具有针砭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张尔岐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