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

苏曼殊 〔近现代〕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白云缭绕的幽深之处环抱着雷峰塔,几枝寒梅在积雪中透出点点殷红。
斋戒结束后,身心渐渐沉入深沉的禅定,庵前的潭水倒映着天光,远处钟声稀疏飘落。
注释
雷峰:指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塔。一名黄妃塔,又称西关砖塔。
疏钟:亦作“踈钟”,稀疏的钟声。清陈廷敬《送少师卫公致政还曲沃》诗:“梦绕细旃闻夜雨,春回长乐远踈钟。”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公元1905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苏曼殊驻锡西湖雷峰塔下的白云禅院,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在诗人的笔下,白云禅院上有寺塔高耸,旁有梅花怒放,前有潭影澄碧,景色宜人,环境清幽,确是参禅证道的好所在。首二句描写西湖白云禅院的佳景:白云悠悠,雷峰塔高耸云间,此为远景;几树寒梅,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艳,此为近观。一远一近,一高一低,将禅院的清旷幽寂点染得如诗如画。这就使人想到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者不期然就会调动积累,为此画面添加画外音,尽管还有秋景和春景的不同。“拥”字运用得极为传神,它不仅展现了云层的重重叠叠,还凸显了雷峰塔的幽邃与庄严,相较于“耸”、“矗”等字眼,更具主观情感色彩,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外,诗中特意选用“几树”而非“数枝”或“一枝”,并非意在强调梅花绽放之早,而是旨在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同时与姜夔咏梅的“千树压、西湖寒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写斋定生活。如明镜的诗僧缓缓进入禅定状态,耳边伴随着清脆悠扬的疏钟声。清潭之中,佛宫的倒影清晰可见,那清越的钟声仿佛诗人的纯净之心,与白云、宝塔、寒梅、白雪、虚庵、澄潭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个清澄虚远的奇妙境界。诗句中巧妙地融入了“三潭印月”与“南屏晚钟”的意象,创造出一个无比清幽深远的意境。钟声在空中悠扬回荡,最终落入清澈深邃的潭水之中,那既是佛国的回响,又似归于沉寂的宁静。潭为空潭,钟为疏钟,潭中倒映着钟影,虚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法理,与那位斋毕渐入禅定的主人公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妙语自然天成。一个“落”字,写得亦真亦幻,亦虚亦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呈现出一种诗意的逻辑和哲理,确是精思后的心智之果。曼殊善画,这首诗在深厚的内蕴中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正可见出其才华之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曾就读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
您可能感兴趣...
  • 过若松町有感

    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3
  • 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6
  • 春日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97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