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前后七国志

佚名 〔明代〕
  齐王怕百姓开城,半夜逃走,且按下不提。却说百姓听得说齐王已自逃走,更无顾忌,遂公然地香花灯烛,开放城门,迎接燕兵入城。乐毅看见,满心欢喜,因按兵入城,不许妄伤一人,不许妄取一物。市朝安堵如故,全不知兵,民心大悦,乐毅乃书露布,一面差人飞马往燕报捷,一面即差亲信兵将守定宫门,不许放一人入去,惟着人尽将宫中齐王所积聚的财物重器以及玩好珠宝,并查出旧日燕国被齐掳来的珍宝,俱用大车装好,命重兵护送,归于燕国。
  燕昭王先见了捷书,已喜之不胜,今又见齐国的许多宝物,并燕旧失的重器,一旦俱归,以为三十年的大仇得报,大耻得雪,感激乐毅不尽。因命文武监国,自却亲至济上,召见乐毅,再三称谢,因说道:“燕国久已败亡,今日得君昌大之,寡人思无以为报,惟兹名位。”即立拜乐毅为昌国君,使体制同于小国诸侯。
  乐毅拜谢道:“此皆燕先王之灵与大王之诚,微臣不过效力,焉敢受此重位?”昭王道:“一战胜齐,功已不小,矧孤军直捣其巢,仅六个月而下齐七十余城,使其君逃民散,社稷沦亡,家国不保,而尽报寡人从前之深仇,其功之伟,真桓文以来所未有也。些须名位,何足为报!”言毕,乃命厚出金帛、牛酒,大犒三军;有功将士,照功升赏。兵将齐呼万岁,欢声如雷。
  赏毕,乐毅因奏道:“得国易,守国难。齐君虽逃,尚有余孽未尽;临淄虽破,尚有余城未下。先声所至,但可吹其从风之弱下,至于苦节盘根,必须利器。今未降,是尚为齐党,倘一降,即系燕民,然降其身易,悦其心难,威武可以降身,悦心则非仁义不可。望大王勿以今日破齐,即为今日治齐也。”昭王道:“谋深虑远,愈见老成。寡人夙志已酬,但思静守,不敢复生他想。齐国未下余城,应缓、应急、应伐、应招,悉听乐君尊裁,寡人决不牵制。”乐毅拜谢受命。正是:君言悦臣耳,臣语快君心。如此托肝胆,方成鱼水深。昭王将三齐余事尽托乐毅,方才师回不提。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齐王怕百姓开城,半夜逃跑,暂且不提。百姓听说齐王已逃,再无顾忌,于是公然点香点烛,打开城门,迎接燕兵进城。乐毅看见,满心欢喜,下令军队进城,不许伤害一人,不许拿走一物。市场街道如同往日,百姓不知有兵,民心大悦。乐毅写捷报,派人快马报给燕国,同时派亲信守住宫门,不让人进去,只命人将宫中齐王的财物珠宝,以及燕国被齐国掳走的珍宝,用大车装好,重兵护送回燕国。
  燕昭王先看到捷报,已经非常高兴,现在又看到齐国的众多宝物以及燕国以前失去的重要器物,一并归还,觉得三十年的大仇已报,大耻已雪,对乐毅感激不尽。于是命令文武百官辅佐治国,自己亲自到济水边,召见乐毅,再三感谢他,并说:“燕国已经衰败很久了,今日因你而复兴,我不知道怎么报答你,只有这个名位。”于是立即封乐毅为昌国君,地位等同于小国的诸侯。
  乐毅拜谢说:“这都是燕国先王的庇佑和大王的诚意,我只是尽力而为,怎敢接受这么高的职位?”昭王说:“一战就战胜齐国,功劳已经不小,何况你孤军深入,仅用六个月就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王逃走,百姓离散,国家灭亡,家破人亡,完全报了我以前的深仇,你的功劳伟大,真是齐桓公、晋文公以来所没有的。这点名位,哪里足以报答你呢!”说完,就命令拿出丰厚的金帛、牛羊酒食,犒劳全军;对有功的将士,按功劳升官赏赐。士兵们齐声高呼万岁,欢呼声如同雷鸣。
  奖赏完毕,乐毅上奏说:“得到国家容易,守住国家难。齐王虽然逃走,但还有残余势力未除;临淄虽然被攻破,但还有余城未下。我们声势浩大,可以吓退那些意志薄弱的敌人,但对于那些顽强抵抗的,必须使用强有力的武器。现在未投降的,仍然是齐国的党羽,一旦投降,就成了燕国的百姓。但投降容易,让他们真心归顺难。用武力可以让他们投降,但让他们心悦诚服则必须用仁义。希望大王不要因为今日破了齐国,就认为今日可以治理齐国。”昭王说:“你考虑深远,更显成熟稳重。我的夙愿已了,只想静守成果,不敢再生他念。齐国未攻下的余城,该缓攻、急攻、讨伐还是招抚,都听你的,我绝不干涉。”乐毅拜谢受命。这正是:君王的话让臣子愉悦,臣子的建议让君王满意。这样肝胆相照,才能成为鱼水般的亲密关系。昭王将齐国剩余的事务都托付给乐毅,自己才率军返回,此事暂且不提。
展开阅读全文 ∨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