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何陋轩记

王守仁 〔明代〕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夫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盖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矱,将无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则有矣。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
  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从前孔子想要搬到边远之地去住,有人觉得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有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那里,怎么会简陋呢?”
  我王守仁因为获罪被贬到龙场这个地方,龙场在古时候是少数民族蔡国之外的边远地区,如今是重要的安抚之地,但当地人的习俗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大家都认为我是从京城来的,会嫌弃这里简陋,无法居住。
  然而我在这里住了十多个月,却感到安心和快乐,想要找出这里所谓的简陋之处,却怎么也找不到。虽然这里的人们说话带着口音,穿着像山野之人,没有华丽的房屋和宫殿,也没有繁琐的礼仪和客套,但这正是保留了淳朴和本真的遗风啊。古代的时候,法制尚未完备,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不能因此就说它简陋。
  人们的爱憎常常表现在脸上,混淆黑白,奸诈狡猾,外表良善内心狠毒,这些在中原地区也时有发生。如果这些人能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穿着华美的衣服,举止合乎规矩,难道就不简陋了吗?而夷地的人们却不会这样伪装,他们喜欢直言不讳,厌恶虚伪,性情直率,这是他们的优点。世人只因他们的言辞和外表的朴素而轻视他们,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我刚到龙场时,没有房子住,就住在丛生的荆棘中间,那里很压抑;后来搬到东峰,住在石洞里,又阴冷又潮湿。但龙场的百姓,无论老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喜欢我的不嫌简陋,更加亲近我。我曾经在荆棘丛的右边开辟了一块菜园,百姓们以为我喜欢这个地方,就一起砍伐树木,收集材料,在我种菜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小屋让我居住。
  我于是就在小屋周围种上桧树和竹子,栽上花卉和草药,把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条,有了厅堂、台阶和房间,还摆放了琴、书籍和图画,讲学、诵读和游玩的地方都具备了。来游学的士人们,也渐渐地聚集在这里。于是,人们来到我的小屋,就像到了繁华的城市一样,而我自己也忘记了我是在偏远的夷地居住。因此,我把小屋命名为“何陋轩”,以证实孔子的话。
  唉!中原地区的繁盛,其典章制度、礼乐教化,都是历代圣人修订并传承下来的,这是夷地所没有的,因此说它简陋也是合理的。但后世之人忽视道德而专重法令,各种搜捕、囚禁、勾连、束缚的手段都用尽了,导致狡猾隐藏、欺诈诡谲之事无所不至,淳朴之风荡然无存!
  而夷地的百姓,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未经绳索约束的树木,虽然粗砺顽梗,但只要有斧头去雕琢,他们还是可以被教化的。怎么能说他们简陋呢?这大概就是孔子想要居住在这里的原因吧?不过话说回来,典章文物这些教化之道,又怎能不讲求呢?如今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迷信鬼神,轻视礼仪而放纵性情,既不中规也不中矩,终究还是免不了被冠以简陋之名,只是他们不注重这些教化罢了。但这并不损害他们本质上的淳朴。如果有品德高尚的君子居住在这里,那么教化他们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而我不是那样的人,只是写下这些文字来等待后来的人吧。
注释
“昔孔子”五句: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古书中的九夷,如《战国策·魏策》:“楚破南阳九夷”等。大致在今河南南部。
夷蔡:蔡为周代古国,其地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县地,即在河南南部。
要绥:要服、绥服,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上国:这里指京城。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
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鸟言:说话似鸟语。
羝服:羊皮作衣服。
轩裳:古代卿大夫所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
缛:指繁密的礼节。
淳庞:朴实。
黝:青黑色。
浚奸:深奸。
中螫:内心像毒虫刺人。
诸夏:指中士。
彬郁:文质彬彬有文采的样子。
宋甫鲁掖: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甫:章甫,古代的礼帽。掖:通“”,衣袖。《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
矩矱:规则法度。
眇:低微,细小。
郁:阻滞。
比:亲近。
琴编:指琴书。
信:通“伸”,伸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此文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明史.王守仁传》说,王守仁抗章救戴铣等人,“(刘)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獠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这篇《何陋轩记》,就是为此而发。文章以亲身经历,赞扬了苗族、仡佬族(獠)人民正直纯朴、乐于助人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相反,他们比之于中原的那些“狡匿谲诈,无所不至”的人来,倒是“未琢之璞,未绳之木”,等待着大匠去雕琢,也就是用“典章文物”去影响他们,清除其“崇巫而鬼事”的陋俗。文章剖析精微。在封建士大夫中,能排除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实在很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
您可能感兴趣...
  • 何陋轩记·节选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 ...

    428
  • 太白楼赋

      岁丙辰之孟冬兮,泛扁舟余南征。凌济川之惊涛兮,览层构乎任城。曰太白之故居兮,俨高风之犹在。蔡侯导余以从陟兮,将放观乎四海。木萧 ...

    915
  • 兴隆卫书壁

    《兴隆卫书壁》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作者通过兴隆卫的见闻和感受,抒写其音讯难通、欲归不能的思乡之情。全诗既有古道落日、暮角边声的边地戍所的特征,又有群山环抱、高下参差的山城景致,独具特色的苍凉意境同心境的悲凉融合在一起,使思乡的愁绪具体化、形象化,景情交融,妙合无垠。...

    8
  •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802
  • 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657
  • 长生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 ...

    450
  • 因雨和杜韵

    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惟怜菊尚存。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649
  • 传习录·门人薛侃录(节选)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

    484
  • 君子亭记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 ...

    1109
  • 过天生桥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徒闻鹊架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88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