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与?群居而不倚,虞中而从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至于烟晨雨夕,枝梢空而叶成滴,含风弄月,形态百变,自谓川淇澳千亩之园,以至小庭幽榭三竿两竿,皆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泠然而清,挹之而无穷,玩之而不可亵也。其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与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古之君子,其为道也盖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则在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而已。其观物也,见夫类是者而乐焉,其创物也,达夫如是者而后慊焉。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而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以相契于意言之表也。善画竹者亦然。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也。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古之工画竹者,亦高致直节之士为多。如宋之文与可、苏子瞻,元之吴仲圭是已。观爱竹者之胸,可以知画竹者之胸;知画竹者之胸,则爱画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
日本川口国次郎君,冲澹有识度,善绘事,尤爱墨竹。尝集元吴仲圭、明夏仲昭、文徵仲诸家画竹,为室以奉之,名之曰“此君轩”。其嗜之也至笃,而搜之也至专,非其志节意度符于古君子,亦安能有契于是哉!吾闻川口君之居,有备后之国,三原之城,山海环抱,松竹之所丛生。君优游其间,远眺林木,近观图画,必有有味于余之言者,既属余为轩记,因书以质之,惜不获从君于其间,而日与仲圭、徵仲诸贤游,且与此君游也。壬子九月。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被折断却无法使其弯曲,历经寒暑而不改变其青翠的本色。在清晨的烟雾或傍晚的细雨中,竹枝轻摇,竹叶挂满水珠,随风轻摆,映月成趣,形态千变万化。无论是广袤如淇澳千亩竹园,还是小庭院中三两竿竹影,都能让人观之胸怀豁然开朗,心境深邃清澈,仿佛取之不尽,赏之而不觉轻浮亵渎。竹子这种超脱世俗的气质与不可屈服的节操,正是君子所追求的,因此君子常以此自喻。
古代的君子们,他们追求的道义或许各不相同,但共通之处便在于这种超脱世俗的情怀与不可动摇的节操。他们观察万物时,见到像竹子这样有节操的便心生喜悦;在创作时,也力求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心满意足。比如屈原之于香草,陶渊明之于菊花,王献之之于竹子,他们玩赏不够便吟咏赞叹,赞叹不足以表达情感,便觉得这些物仿佛成了他们独有的象征。这岂止是简单的寄托而已,他们与这些物之间,定有心灵上的契合与超越言语的共鸣。擅长画竹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深入竹之本质,将自己胸中的洒脱与刚直之气,全然寄托于画笔之下。他们所描绘的,正是他们所见所感;他们所见的,正是他们内心所蓄养的。物我合一,道艺相融,仿佛与天地相通,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古代擅长画竹的人,也多是具有高风亮节之士,如宋代的文同、苏轼,元代的吴镇等人。观察爱竹之人的胸怀,可以了解画竹之人的心境;而知晓了画竹之人的心境,也就能明白那些欣赏画竹作品之人的内心世界了。
日本的川口国次郎先生,性格淡泊而有见识,擅长绘画,尤其钟爱墨竹。他曾收集元代吴镇、明代夏昶、文徵明等大家的墨竹画,特意建造了一间房舍来供奉这些画作,命名为“此君轩”。他对竹子的喜爱之深,搜集之专注,若非其志向节操与古代君子相契合,又怎能达到如此境界呢!我听说川口先生居住在备后国的三原城,那里山海环绕,松竹茂盛。他悠然自得地生活其中,远望林木,近观画作,定能深深体会到我上面所说的话。既然他嘱托我为“此君轩”作记,我便写下这些文字以供参考。只可惜我未能亲自前往与他同游,每日与吴镇、文徵明等先贤及竹为伴,共赏清风明月。记于1912年。
注释
渝:变更。
淇澳: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奥亦作“淇澳”:淇水曲岸。
慊:满意。
王子猷:《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巅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后因以此君为竹的代称。此文中“此君轩”即用王子猷典故。
文与可:文同,字与可。宋代画家。善画墨竹。
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善画竹石。
吴仲圭:吴镇,字仲圭。元代画家,善画山水花竹。
夏仲昭:夏㫤,字仲昭。明代画家,善画墨竹。
文徵仲:文徵明,字徵仲。明代画家。
壬子:1912年。
被折断却无法使其弯曲,历经寒暑而不改变其青翠的本色。在清晨的烟雾或傍晚的细雨中,竹枝轻摇,竹叶挂满水珠,随风轻摆,映月成趣,形态千变万化。无论是广袤如淇澳千亩竹园,还是小庭院中三两竿竹影,都能让人观之胸怀豁然开朗,心境深邃清澈,仿佛取之不尽,赏之而不觉轻浮亵渎。竹子这种超脱世俗的气质与不可屈服的节操,正是君子所追求的,因此君子常以此自喻。
古代的君子们,他们追求的道义或许各不相同,但共通之处便在于这种超脱世俗的情怀与不可动摇的节操。他们观察万物时,见到像竹子这样有节操的便心生喜悦;在创作时,也力求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心满意足。比如屈原之于香草,陶渊明之于菊花,王献之之于竹子,他们玩赏不够便吟咏赞叹,赞叹不足以表达情感,便觉得这些物仿佛成了他们独有的象征。这岂止是简单的寄托而已,他们与这些物之间,定有心灵上的契合与超越言语的共鸣。擅长画竹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深入竹之本质,将自己胸中的洒脱与刚直之气,全然寄托于画笔之下。他们所描绘的,正是他们所见所感;他们所见的,正是他们内心所蓄养的。物我合一,道艺相融,仿佛与天地相通,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古代擅长画竹的人,也多是具有高风亮节之士,如宋代的文同、苏轼,元代的吴镇等人。观察爱竹之人的胸怀,可以了解画竹之人的心境;而知晓了画竹之人的心境,也就能明白那些欣赏画竹作品之人的内心世界了。
日本的川口国次郎先生,性格淡泊而有见识,擅长绘画,尤其钟爱墨竹。他曾收集元代吴镇、明代夏昶、文徵明等大家的墨竹画,特意建造了一间房舍来供奉这些画作,命名为“此君轩”。他对竹子的喜爱之深,搜集之专注,若非其志向节操与古代君子相契合,又怎能达到如此境界呢!我听说川口先生居住在备后国的三原城,那里山海环绕,松竹茂盛。他悠然自得地生活其中,远望林木,近观画作,定能深深体会到我上面所说的话。既然他嘱托我为“此君轩”作记,我便写下这些文字以供参考。只可惜我未能亲自前往与他同游,每日与吴镇、文徵明等先贤及竹为伴,共赏清风明月。记于1912年。
注释
渝:变更。
淇澳:见《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奥亦作“淇澳”:淇水曲岸。
慊:满意。
王子猷:《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巅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后因以此君为竹的代称。此文中“此君轩”即用王子猷典故。
文与可:文同,字与可。宋代画家。善画墨竹。
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善画竹石。
吴仲圭:吴镇,字仲圭。元代画家,善画山水花竹。
夏仲昭:夏㫤,字仲昭。明代画家,善画墨竹。
文徵仲:文徵明,字徵仲。明代画家。
壬子:19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是作者为日本人川口国次郎的此君轩而作的记文。文章先描述竹子“与君子为近”的品性,说明古代君子爱竹的原因;再层层推论“观爱竹者之胸,可以知画竹者之胸;知画竹者之胸,则爱画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从而落笔到此君轩的由来。全文推物及人,歌颂了古代君子的志节情趣;虽题为轩记,却写得委婉含蓄、寓义深刻,颇具可读性。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蝶恋花·袅袅鞭丝冲落絮
袅袅鞭丝冲落絮,归去临春,试问春何许?小阁重帘天易暮,隔帘阵阵飞红雨。刻意伤春谁与诉,闷拥罗衾,动作经旬度。已恨年华留不住,争知恨里年华去!...
- 19
-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 21
-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窗外绿阴添几许?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坐看面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 8
-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老。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 9
-
蝶恋花·落落盘根真得地
落落盘根真得地,涧畔双松,相背呈奇态。势欲拚飞终复坠,苍龙下饮东溪水。溪上平岗千叠翠,万树亭亭,争作拏云势。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
- 3
-
蝶恋花·春到临春花正妩
春到临春花正妩,迟日阑干,蜂蝶飞无数。谁遣一春抛却去,马蹄日日章台路。几度寻春春不遇,不见春来,那识春归处。斜日晚风杨柳渚,马头何处无飞絮。...
- 34
-
蝶恋花·翠幙轻寒无著处
翠幙轻寒无著处,好梦初回,枕上惺忪语。残夜小楼浑欲曙,四山积雪明如许。莫遣良辰闲过去,起瀹龙团,对雪烹肥。此景人间殊不负,檐前冻雀还知否。...
- 8
-
蝶恋花·忆挂孤帆东海畔
忆挂孤帆东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见。几度天风吹棹转,望中楼阁阴晴变。金阙荒凉瑶草短,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只恐飞尘沧海满,人间精卫知何限。...
- 11
-
蝶恋花·落日千山啼杜宇
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归人,不遣居人住。自是精魂先魄去,凄凉病榻无多语。往事悠悠容细数,见说他生,又恐他生误。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
- 20
-
蝶恋花·手剔银灯惊炷短
手剔银灯惊炷短,拥髻无言,脉脉生清怨。此恨今宵争得浅,思量旧日恩情遍。月影移帘风过院,待到归来,传尽中宫箭。故拥绣衾遮素面,赚他醉里频频唤。...
- 10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