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欧阳修 〔宋代〕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果。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间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末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日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孙日迈、日迟。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铭曰:
  苏显唐世,实栾城人。以宦留眉,蕃蕃子孙。自其高曾,乡里称仁。伟欤明允,大发于文。亦既有文,而又有子。其存不朽,其嗣弥昌。呜呼明允,可谓不亡。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道义,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苏洵)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的赞许。眉山远在西南数千里之外,然而有一天,一对父子悄然间在京城声名大噪,从此,苏家的文章便独步天下,广受赞誉。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要见到他。等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一个健谈的人;等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哎呀,他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了!
  苏君的曾祖父名讳是祜,祖父名讳是果,父亲名讳是序,被追赠为尚书职方员外郎。苏君祖孙三代在仕途上都不显赫。职方员外郎苏序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苏澹、苏涣,他们都是以文学才华考中进士的。然而苏君年少时却偏偏不喜欢学习,到了壮年,仍然不懂诗书,他的父亲苏序对此放任不管,也不多加询问,乡间的亲族都对此感到奇怪。有人询问苏序原因,他只是笑而不答,苏君自己也毫不在意。直到二十七岁那年,苏君才突然发愤图强,谢绝了以往常来常往的年轻朋友,闭门读书,开始写作文章。一年多后,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未能考中。接着又参加选拔优异人才的考试,也未能入选。他退下来后感叹道:“这样的考试并不足以检验我的学问。”于是,他把自己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掉,更加专心地闭门读书,连续五六年都没有再提笔写文章。这段时间里,他深入研究了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以此来考察探究古今治乱兴衰、圣贤穷困通达和出处进退的缘由,终于得其精髓,满腹经纶,蓄势待发。过了很久,他感慨地说:“现在可以了。”从此以后,他提笔写作,顷刻间就能写出数千字的文章,文章纵横驰骋,出入自如,一定要达到深刻精微的境地才肯罢休。大概是因为他天赋深厚,所以发挥得较晚;他志向诚恳,所以学得精深。自从来到京城后,一时间年轻的学者们都敬仰他的贤德,学习他的文章作为师法的榜样。因为他和儿子们都很有名,所以人们称他为“老苏”,以区别于他的儿子们。
  当初,修将苏洵的文章上呈朝廷,朝廷召他前往紫微阁进行考试,但苏洵以辞谢为由未至,于是朝廷便直接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寺正在编纂建隆年以来的礼仪书籍,便委任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并让他享受相应的俸禄。他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同负责修撰礼书,最终完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然而,就在书籍即将上奏朝廷却还未得到正式回复时,苏洵却因疾病去世,时间是在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天子听闻此讯后深感哀悼,特别追赠他为光禄寺丞,并下令有关部门准备船只,将他的灵柩运回蜀地安葬。
  苏洵的妻子是程氏,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他们育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景先,早年去世;次子苏轼,当时担任殿中丞、直史馆;三子苏辙,代理大名府推官。还有三个女儿,也都不幸早逝。孙子有苏迈和苏迟。苏洵留有文集二十卷以及《谥法》三卷。
  苏洵善于与人交往,急人所急,对于遭遇患难的人更是倾力相助,如果他们不幸去世,他还会抚恤并养育他们的孤儿,因此乡里人都对他感恩戴德。他晚年喜爱研究《易经》,曾说:“《易经》的道理非常深奥,但因为它被许多儒者用牵强附会的解释所扰乱,使得它变得模糊不清。如果去掉这些附会之说,圣人的主旨就能显现出来了。”他着手撰写《易传》,但遗憾的是,这部著作还未完成他就去世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日,苏洵被安葬在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苏洵出生于偏远之地,而且他的学问也是大器晚成。他常常感叹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修)。”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还有谁更适合为他撰写墓志铭呢?于是,我为他撰写了这篇铭文:
  苏氏家族在唐朝时显赫于栾城,后来因为做官而定居在眉山,子孙繁衍昌盛。从苏洵的高祖、曾祖开始,就在乡里以仁爱著称。伟大的苏明允(苏洵),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既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又培育了杰出的儿子。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他的后代也将更加繁荣昌盛。唉,苏明允啊,你确实可以说不朽了!
注释
博辩:从多方面论说;雄辩。 
纯明:纯朴贤明。
笃实:纯厚朴实。
涵畜:感情含而不露。 
展开阅读全文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
您可能感兴趣...
  • 峡州至喜亭记

      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 ...

    634
  • 游鲦亭记

      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 ...

    433
  •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

    11
  • 蝶恋花·几度兰房听禁漏

    几度兰房听禁漏。臂上残妆,印得香盈袖。酒力融融香汗透。春娇入眼横波溜。不见些时眉已皱。水阔山遥,乍向分飞後。大抵有情须感旧。肌肤拼为伊销瘦。...

    6
  • 蝶恋花·梨叶初红婵韵歇

    梨叶初红婵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11
  • 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8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
  • 渔家傲·与赵康靖公

    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顾我薄才无可用。君恩近许归田垅。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 ...

    274
  • 苏良嗣传

      苏良嗣,雍州武功人,高宗时迁周王府司马。王时年少,举事不法,良嗣正色匡谏,甚见敬惮。王府官属多非其人,良嗣守文检括,莫敢有犯, ...

    531
  • 桑怿传

      桑怿,开封雍丘人。其兄慥,本举进士有名,怿亦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 ...

    59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