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战国时期,说客、辩士尤其喜欢借事物比喻他们自己的意图,并非认为这些事真实发生过,但是汉晋时期的著书者往往误将这些比喻当作真实事件,进而采录到书中。《春秋传》中子大叔说“寡妇不忧虑纬纱不足,却担忧宗周覆灭,是因为灾祸将波及自身”,这不过是假设的言论。后来这个故事衍生开来,竟说成漆室少女不织麻线却忧虑鲁国安危;再后来又被进一步演绎,说成鲁国守门人之女婴担忧卫国太子不贤。并且有了“整年吃不上葵菜”、“终身失去兄长”这样的话,好像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样。于是韩婴将其采录进《韩诗外传》,刘向也采录写进《列女传》。流传的时间越久,相信的人越多,最终虚构的言论竟变成真实事件。后世读书人只见汉人著作中有此记载,便深信不疑,这也未免太过轻率了。
注释
好:喜欢。
喻:说明。
以为:认为。
采:采录。
嫠:寡妇。
设言:假设的话。
衍:衍生。
由是:因此。
益:更加。
但:只。
战国时期,说客、辩士尤其喜欢借事物比喻他们自己的意图,并非认为这些事真实发生过,但是汉晋时期的著书者往往误将这些比喻当作真实事件,进而采录到书中。《春秋传》中子大叔说“寡妇不忧虑纬纱不足,却担忧宗周覆灭,是因为灾祸将波及自身”,这不过是假设的言论。后来这个故事衍生开来,竟说成漆室少女不织麻线却忧虑鲁国安危;再后来又被进一步演绎,说成鲁国守门人之女婴担忧卫国太子不贤。并且有了“整年吃不上葵菜”、“终身失去兄长”这样的话,好像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样。于是韩婴将其采录进《韩诗外传》,刘向也采录写进《列女传》。流传的时间越久,相信的人越多,最终虚构的言论竟变成真实事件。后世读书人只见汉人著作中有此记载,便深信不疑,这也未免太过轻率了。
注释
好:喜欢。
喻:说明。
以为:认为。
采:采录。
嫠:寡妇。
设言:假设的话。
衍:衍生。
由是:因此。
益:更加。
但: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借物喻意”的故事,认为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告诉人们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