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方言》谓楚人称“知”曰“党”,称“慧”曰“䜏”,称“跳”曰“踅”,称“取”曰“挻”。余生长楚国,未闻此言,今语异古,此亦一证。故《史记》五帝三王纪,改古语从今字者甚多,“畴”改为“谁”,“俾”为“使”,“格奸”为“至奸”,“厥田”、“厥赋”为“其田”、“其赋”,不可胜记。
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街,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司马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子长复出,不能成史。则子长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子长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口舌是代替内心表达的工具,文章又是代替口舌表达的工具。经过层层转换隔阂,即使文字写得通畅显豁,恐怕已经比不上亲口说话了,更何况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呢?所以孔子评价文章说:'辞达而已'。能否达意,正是区分文章好坏的关键。
唐、虞、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直达心意的。如今有人读古书时不能立即通晓,就认为古文奇特深奥,觉得今人写作不应追求平易。但时代有古今之分,语言也有古今之别,今人所惊诧的奇字奥句,怎知不是古代街头巷尾的日常用语呢?《方言》记载,楚人称'知'为'党',称'慧'为'䜏',称'跳'为'踅',称'取'为'挻'。我在楚地生长,从未听过这些说法,如今语言与古代不同,这就是一个明证。所以《史记》的五帝三王纪中,将古语改为今字的例子很多,如'畴'改为'谁','俾'改为'使','格奸'改为'至奸','厥田'、'厥赋'改为'其田'、'其赋',多得数不清。
左丘明距离古代不算久远,但《左传》中的字句,并未模仿《尚书》。司马迁距离左丘明也不远,但《史记》的字句,也未模仿《左传》。到了今天,逆推西汉,不知已相隔几千年。连司马迁都不能与左丘明相同,如今却想同时模仿左丘明和司马迁,这不是荒谬吗?中间历经晋、唐,经过宋、元,并非缺乏文士,但从未有人公然抄袭古文据为己有。韩愈喜欢猎奇,偶尔这么做,如《毛颖传》等,只是一时游戏之作,其他文章并非如此。
李梦阳(空同)不明白这个道理,篇篇模拟古文,还称'回归正统'。后世文人竟将此视为定例,尊如法令。但凡有一句话不像古文,就大怒,骂为'旁门左道'。他们不知道李梦阳的模拟,由一人开创时,还不算太讨厌。等到后来一传百,以讹传讹,就越来越低俗,不堪入目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尚且多有自己的意思,叙事抒情往往逼真,尤其可取的是,地名官名全都用当时的制度。如今却嫌当时的制度不够文雅,改用秦汉的名称来粉饰,读者若不查阅《一统志》,几乎不知道是哪里的地名了。况且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名官名。司马迁文章的妙处,在于叙事如画,议论高超;而近来有人却说,西汉以后,封建、宫殿、官署、郡县的名称不够文雅,即使司马迁再生,也写不成史书。可见司马迁的妙处,他们连做梦都没见到,又怎能模仿得了司马迁呢?
有人问:如果真如你所说,古代的东西就不必学了吗?我回答:古文的可贵在于达意,学习达意就是所谓的学古。学习古人的意旨,不必拘泥于字句。如今人们穿圆领方袍的衣服,其实是学习古人用树叶兽皮遮蔽身体;如今人们用五味烹调食物,其实是学习古人的茹毛饮血。为什么呢?古人的目的,是为了吃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的目的,也是为了吃饱肚子、遮蔽身体,本质上没有不同。那些摘取古文词句嵌入自己著作的人,就好比在衣服上缝缀兽皮树叶,在菜肴里掺杂毛血一样。大体来说,古人的文章,专注于达意;而今人的文章,专注于不达意。用不达意的方式去学习达意,这能算是学习古人吗?
注释
隔碍:阻隔、阻碍。
辞达而已: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
文:此处指有文采。
唐:唐尧。
虞:虞舜。
三代:夏、商、周。
诧谓:惊奇地认为。
《方言》:书名,相传为汉代扬雄作。
楚人:今湖北省一带的人们。
楚国:指今湖北省。
五帝三王纪:指《史记》中《五帝本纪》和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中的《三皇本纪》。
左氏:《左传》的作者左丘明。
《书》:《尚书》的简称。
司马: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挦扯:摘取。比喻割裂文义,剽窃词句。
昌黎:唐代文学家韩愈。
戏剧:这里指游戏之作。
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反正:回到正常轨道上。
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野路:不是正道。
以讹益讹:错上加错。
时制:当前的体制。
不文:没有文采。
《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西京:西汉的代称。
封建:西汉自景帝平七国之乱以后,有封王侯建国的事。
官师:百官 。官以职言,师以道言。
子长:司马迁,字子长。
泥:拘泥。
五味:甜、酸、苦、辣、咸。煎熬:指烹饪。
茹毛饮血:原始人连毛带血生吃禽兽。
衣袂:泛指衣服。
肴核:泛指食物。
口舌是代替内心表达的工具,文章又是代替口舌表达的工具。经过层层转换隔阂,即使文字写得通畅显豁,恐怕已经比不上亲口说话了,更何况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呢?所以孔子评价文章说:'辞达而已'。能否达意,正是区分文章好坏的关键。
唐、虞、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直达心意的。如今有人读古书时不能立即通晓,就认为古文奇特深奥,觉得今人写作不应追求平易。但时代有古今之分,语言也有古今之别,今人所惊诧的奇字奥句,怎知不是古代街头巷尾的日常用语呢?《方言》记载,楚人称'知'为'党',称'慧'为'䜏',称'跳'为'踅',称'取'为'挻'。我在楚地生长,从未听过这些说法,如今语言与古代不同,这就是一个明证。所以《史记》的五帝三王纪中,将古语改为今字的例子很多,如'畴'改为'谁','俾'改为'使','格奸'改为'至奸','厥田'、'厥赋'改为'其田'、'其赋',多得数不清。
左丘明距离古代不算久远,但《左传》中的字句,并未模仿《尚书》。司马迁距离左丘明也不远,但《史记》的字句,也未模仿《左传》。到了今天,逆推西汉,不知已相隔几千年。连司马迁都不能与左丘明相同,如今却想同时模仿左丘明和司马迁,这不是荒谬吗?中间历经晋、唐,经过宋、元,并非缺乏文士,但从未有人公然抄袭古文据为己有。韩愈喜欢猎奇,偶尔这么做,如《毛颖传》等,只是一时游戏之作,其他文章并非如此。
李梦阳(空同)不明白这个道理,篇篇模拟古文,还称'回归正统'。后世文人竟将此视为定例,尊如法令。但凡有一句话不像古文,就大怒,骂为'旁门左道'。他们不知道李梦阳的模拟,由一人开创时,还不算太讨厌。等到后来一传百,以讹传讹,就越来越低俗,不堪入目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尚且多有自己的意思,叙事抒情往往逼真,尤其可取的是,地名官名全都用当时的制度。如今却嫌当时的制度不够文雅,改用秦汉的名称来粉饰,读者若不查阅《一统志》,几乎不知道是哪里的地名了。况且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名官名。司马迁文章的妙处,在于叙事如画,议论高超;而近来有人却说,西汉以后,封建、宫殿、官署、郡县的名称不够文雅,即使司马迁再生,也写不成史书。可见司马迁的妙处,他们连做梦都没见到,又怎能模仿得了司马迁呢?
有人问:如果真如你所说,古代的东西就不必学了吗?我回答:古文的可贵在于达意,学习达意就是所谓的学古。学习古人的意旨,不必拘泥于字句。如今人们穿圆领方袍的衣服,其实是学习古人用树叶兽皮遮蔽身体;如今人们用五味烹调食物,其实是学习古人的茹毛饮血。为什么呢?古人的目的,是为了吃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的目的,也是为了吃饱肚子、遮蔽身体,本质上没有不同。那些摘取古文词句嵌入自己著作的人,就好比在衣服上缝缀兽皮树叶,在菜肴里掺杂毛血一样。大体来说,古人的文章,专注于达意;而今人的文章,专注于不达意。用不达意的方式去学习达意,这能算是学习古人吗?
注释
隔碍:阻隔、阻碍。
辞达而已: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
文:此处指有文采。
唐:唐尧。
虞:虞舜。
三代:夏、商、周。
诧谓:惊奇地认为。
《方言》:书名,相传为汉代扬雄作。
楚人:今湖北省一带的人们。
楚国:指今湖北省。
五帝三王纪:指《史记》中《五帝本纪》和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中的《三皇本纪》。
左氏:《左传》的作者左丘明。
《书》:《尚书》的简称。
司马: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挦扯:摘取。比喻割裂文义,剽窃词句。
昌黎:唐代文学家韩愈。
戏剧:这里指游戏之作。
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反正:回到正常轨道上。
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野路:不是正道。
以讹益讹:错上加错。
时制:当前的体制。
不文:没有文采。
《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西京:西汉的代称。
封建:西汉自景帝平七国之乱以后,有封王侯建国的事。
官师:百官 。官以职言,师以道言。
子长:司马迁,字子长。
泥:拘泥。
五味:甜、酸、苦、辣、咸。煎熬:指烹饪。
茹毛饮血:原始人连毛带血生吃禽兽。
衣袂:泛指衣服。
肴核:泛指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此文出自《白苏斋类集》,针对明代前后七子秉持的“文必秦汉”复古论调及其摹拟古文字句、致使文体艰深晦涩的创作倾向,系统阐发了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作者通过梳理古文发展脉络,逐层阐明两大核心观点:其一,古文的价值本在于文辞达意,研习古文当着力把握 “贵达”的本质精髓;其二,语言随时代演变存在古今差异,今人若一味机械模仿古文词句,实则是以“不达”之法求“达意”之效,背离了学古的根本宗旨。全文广征博引历代文献,论证逻辑严密,析理透彻精辟,极具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咏怀效李白
人各有一适,汝性何独偏。爱闲亦爱官,讳讥亦讳钱。一心持两端,一身期万全。顾此而失彼,忧愁伤肺肝。人生朝露促,世福谁能兼。裴相岂不达,发白方壮年。北窗高卧人,垂老缺朝飧。良无丘壑贵,安有火食仙。陵谷且难平,稊米宁不然。一毛附马体,安问缺与完。角者夺其齿,飞者不能潜。鹏飞不笑鸴,夔行不爱蚿。尔莫信尔意,两粥拥衾眠。...
- 10
-
岳阳纪行
《岳阳纪行》是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创作的游记。此文是作者由故乡进京赴任途中游览之作。...
- 911
-
龙湖
《龙湖》是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袁宗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作者借描写龙湖美景,表达对李贽的赞扬之情。...
- 108
-
极乐寺纪游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 ...
- 714
-
锦石滩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余屡同 ...
- 235
-
答王以明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作品。下文选自《答王以明》。选文主要讲述的读书做学问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 163
-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伤哉!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 ...
- 534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