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
鸡鸣何预人,推枕中夕起。
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
流离鬓成丝,悲吒泪如洗。
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
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
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
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
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
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蛇豕。
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
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
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堕指。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人生仿佛无根的浮萍,志士仁人白白死去多么可惜。
雄鸡晨啼与人有何干系?我推开枕头半夜起床发奋进取。
我身份低下官位卑微,本来就普普通通平凡无奇。
我四处漂离鬓发已如银丝,为国事悲叹常常流泪如雨。
风烛残年我还要远走巴峡,辛苦奔劳只是为了糊口的斗米。
我顶着三伏天的酷暑长途跋涉,九月间进入巴峡行舟更为艰险。
频频回首我遥望东面的京城,不忍离去远隔它千山万里。
我带着诗篇来到宰相府第,两次拜求希望能得以召见。
我平生知足并非过多奢望,却有幸授予官位名登黄纸。
我只忧虑默默无闻地死去,不能建立功业名垂青史。
金人内部常常内乱叠起,可见上天要消灭这些虫豸。
何时我们能有一支骁勇的部队,像霍去病那样大败匈奴?
何时我们能有郭子仪那样的将才,英勇善战洗刷渭桥的耻辱?
读书人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他们不应该受到轻蔑与鄙视。
我愿披上毡子,草写军书,何惧严寒冻掉我的手指!
注释
1.投梁参政:投赠给梁参政。 梁参政:指梁克家,绍兴三十年(1160)状元,政治立场一向坚定,陆游与之友善,时为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参政是参知政事的简称,丞相的副职。
2.“浮生”句:当时陆游将远赴夔州(今四川奉节)任职,因而感叹踪迹无定似萍藻飘浮。
3.惜浪死:舍不得寂寞无闻地死去。 浪:随便,陡然。
4.预:参与,干预;这里有故意唤醒的意思。 中夕:中夜,半夜。
5.游: 作者自称。折腰:《宋书·陶潜传》:“陶渊明为彭泽令,在官八十日,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这里折腰指做地位低微的官。
6.悲咤(zhà):悲叹。
7.残年:余年,晚年。
8.“远冲”句:顶着三伏天的酷热,向着远方前进。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是初伏,第四庚是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是末伏,合称三伏。
9.“前指”句:前面正好遇到九月的长江水。九月是长江枯水期,水落石出,在巴峡地区上溯诸滩,行船艰险。 指:指向,这里是遇到、碰上的意思。
10.长安城:古人在诗文中常以长安借代京城,这里长安是指南宋都城临安。
11.万里:指这次入蜀行程万里。
12.袖诗:袖中带着诗篇。叩东府, 叩拜宰相府。东府,宋代宰相府,即中书省。
13.望履:求见长官的谦词。语出《庄子·盗跖》“恩望履幕下”,意思是说,跪拜在帐幕下,不敢仰视,只希望能看到尊长的鞋子就满足了。
14.污黄纸:指能当上官。 污,这里是记载的谦虚说法。黄纸: 古时官员考核成绩的档案记录。
15.青史:史书。古人用竹简记事,因竹的颜色是青的,故称史册为青史。
16.“颇闻”句:略微听说金人发生了内乱。匈奴:古代中国北方塞外民族。这里借指金国。
17.殄(tiǎn): 灭绝。 蛇豕(shǐ):蛇和猪。《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斩修蛇(长蛇)于洞庭,擒封稀(大野猪)于桑林。”这里借指金人。
18.嫖姚:汉武帝时霍去病曹任嫖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进击匈奴,获大胜。师:军队。
19.渭桥耻:这里借指南宋所受金人侵略的耻辱。渭桥位于长安威阳附近的渭水之上,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十月,吐蕃20余万人渡渭桥占领长安,代宗仓猝奔陕州,官吏六军皆逃散。郭子仪泣谕将士共曹国耻,将士皆感激听命,遂击退吐蕃,收复长安。
人生仿佛无根的浮萍,志士仁人白白死去多么可惜。
雄鸡晨啼与人有何干系?我推开枕头半夜起床发奋进取。
我身份低下官位卑微,本来就普普通通平凡无奇。
我四处漂离鬓发已如银丝,为国事悲叹常常流泪如雨。
风烛残年我还要远走巴峡,辛苦奔劳只是为了糊口的斗米。
我顶着三伏天的酷暑长途跋涉,九月间进入巴峡行舟更为艰险。
频频回首我遥望东面的京城,不忍离去远隔它千山万里。
我带着诗篇来到宰相府第,两次拜求希望能得以召见。
我平生知足并非过多奢望,却有幸授予官位名登黄纸。
我只忧虑默默无闻地死去,不能建立功业名垂青史。
金人内部常常内乱叠起,可见上天要消灭这些虫豸。
何时我们能有一支骁勇的部队,像霍去病那样大败匈奴?
何时我们能有郭子仪那样的将才,英勇善战洗刷渭桥的耻辱?
读书人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他们不应该受到轻蔑与鄙视。
我愿披上毡子,草写军书,何惧严寒冻掉我的手指!
注释
1.投梁参政:投赠给梁参政。 梁参政:指梁克家,绍兴三十年(1160)状元,政治立场一向坚定,陆游与之友善,时为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参政是参知政事的简称,丞相的副职。
2.“浮生”句:当时陆游将远赴夔州(今四川奉节)任职,因而感叹踪迹无定似萍藻飘浮。
3.惜浪死:舍不得寂寞无闻地死去。 浪:随便,陡然。
4.预:参与,干预;这里有故意唤醒的意思。 中夕:中夜,半夜。
5.游: 作者自称。折腰:《宋书·陶潜传》:“陶渊明为彭泽令,在官八十日,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这里折腰指做地位低微的官。
6.悲咤(zhà):悲叹。
7.残年:余年,晚年。
8.“远冲”句:顶着三伏天的酷热,向着远方前进。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是初伏,第四庚是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是末伏,合称三伏。
9.“前指”句:前面正好遇到九月的长江水。九月是长江枯水期,水落石出,在巴峡地区上溯诸滩,行船艰险。 指:指向,这里是遇到、碰上的意思。
10.长安城:古人在诗文中常以长安借代京城,这里长安是指南宋都城临安。
11.万里:指这次入蜀行程万里。
12.袖诗:袖中带着诗篇。叩东府, 叩拜宰相府。东府,宋代宰相府,即中书省。
13.望履:求见长官的谦词。语出《庄子·盗跖》“恩望履幕下”,意思是说,跪拜在帐幕下,不敢仰视,只希望能看到尊长的鞋子就满足了。
14.污黄纸:指能当上官。 污,这里是记载的谦虚说法。黄纸: 古时官员考核成绩的档案记录。
15.青史:史书。古人用竹简记事,因竹的颜色是青的,故称史册为青史。
16.“颇闻”句:略微听说金人发生了内乱。匈奴:古代中国北方塞外民族。这里借指金国。
17.殄(tiǎn): 灭绝。 蛇豕(shǐ):蛇和猪。《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斩修蛇(长蛇)于洞庭,擒封稀(大野猪)于桑林。”这里借指金人。
18.嫖姚:汉武帝时霍去病曹任嫖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进击匈奴,获大胜。师:军队。
19.渭桥耻:这里借指南宋所受金人侵略的耻辱。渭桥位于长安威阳附近的渭水之上,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十月,吐蕃20余万人渡渭桥占领长安,代宗仓猝奔陕州,官吏六军皆逃散。郭子仪泣谕将士共曹国耻,将士皆感激听命,遂击退吐蕃,收复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投呈上官显要之诗,用五古的最多,因为此体端庄稳重,且用以言事述怀,不受格律和篇幅的限制,较为自由。
起四句,先表明自己存奋发磨励之志。叙来语颇曲折,如先说“无根株”,再转说“惜浪死”;先说“何预人”,再回到说“中夕起”,总不肯使一直笔。“鸡鸣何预人,推枕中夕起”,诗人引用晋代祖逖半夜闻鸡起舞的故事,表达自己奋发图强、恢复中原的壮志。
再四句说到自己境遇的坎坷,仍委婉地先垫上一句“游也本无奇”。当时陆游46岁,似乎还不是老迈之年。但古人平均寿命较短,又盛行早婚,46岁已是可以做祖父的年龄了,再加上心境抑闷,早生白发,故而自认为衰老了。然后说到此次万里入蜀,只为生计,非所得已。如此转到临行前的拜谒求见,写出对京师的依恋,实为微露心系国家之安危。杜甫的《北征》中有一段写自己离京时矛盾心情的话说:“维时遭艰危,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路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陆游一定记得杜甫这段“ 忠义凛凛令人思”的文字,在自已的诗中,虽简化为“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十个字,但肯定也包含类似杜甫的感情。
这之后,诗人便直披肝胆,说出他平生之愿,并非贪图个人的富贵荣华。“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这才是他一生真正的心病所在。这样又补明了前面所说的“悲咤泪如洗”的真正原因,非为贫困潦倒,而在于壮志未酬。因为不忘为国立功,所以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留意着敌方的动静,关心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听到金国内部出现乱象的消息,便如战马良骥“一闻战鼓意气生”,心中激起“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的强烈感情波澜。
诗的结末是他甘愿奉献一切以报国的决心的诗化了的表白。陆游虽读过兵书,也能骑射,但真正能“奋所长”的则是“草军书”。敌人来自北方,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原,直捣黄龙,自然要准备随军经受漠北苦寒的考验。把“覆毡”和“堕指”两个冒寒奋战的典故,通过草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全诗交织着陆游辛酸与希望起伏,功名心与压抑感并存的复杂心理,有悲叹,有奋起,有淡淡的抱怨,有真切的愿望。但基调是一种爱国情感,是士大夫建立功业的传统观念。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陆游的气质和境界。全诗语言朴素晓畅,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
起四句,先表明自己存奋发磨励之志。叙来语颇曲折,如先说“无根株”,再转说“惜浪死”;先说“何预人”,再回到说“中夕起”,总不肯使一直笔。“鸡鸣何预人,推枕中夕起”,诗人引用晋代祖逖半夜闻鸡起舞的故事,表达自己奋发图强、恢复中原的壮志。
再四句说到自己境遇的坎坷,仍委婉地先垫上一句“游也本无奇”。当时陆游46岁,似乎还不是老迈之年。但古人平均寿命较短,又盛行早婚,46岁已是可以做祖父的年龄了,再加上心境抑闷,早生白发,故而自认为衰老了。然后说到此次万里入蜀,只为生计,非所得已。如此转到临行前的拜谒求见,写出对京师的依恋,实为微露心系国家之安危。杜甫的《北征》中有一段写自己离京时矛盾心情的话说:“维时遭艰危,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路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陆游一定记得杜甫这段“ 忠义凛凛令人思”的文字,在自已的诗中,虽简化为“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十个字,但肯定也包含类似杜甫的感情。
这之后,诗人便直披肝胆,说出他平生之愿,并非贪图个人的富贵荣华。“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这才是他一生真正的心病所在。这样又补明了前面所说的“悲咤泪如洗”的真正原因,非为贫困潦倒,而在于壮志未酬。因为不忘为国立功,所以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留意着敌方的动静,关心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听到金国内部出现乱象的消息,便如战马良骥“一闻战鼓意气生”,心中激起“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的强烈感情波澜。
诗的结末是他甘愿奉献一切以报国的决心的诗化了的表白。陆游虽读过兵书,也能骑射,但真正能“奋所长”的则是“草军书”。敌人来自北方,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原,直捣黄龙,自然要准备随军经受漠北苦寒的考验。把“覆毡”和“堕指”两个冒寒奋战的典故,通过草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全诗交织着陆游辛酸与希望起伏,功名心与压抑感并存的复杂心理,有悲叹,有奋起,有淡淡的抱怨,有真切的愿望。但基调是一种爱国情感,是士大夫建立功业的传统观念。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陆游的气质和境界。全诗语言朴素晓畅,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州治在今四川奉节)军州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陆游动身自山阴起程入蜀。虽是一个后方的闲官,且路途艰辛遥远,然而这样可以摆脱山村蛰居的郁闷生活,而且可以有薪俸收入,临行前写下《投梁参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投梁参政》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写作者出仕远走巴蜀,不只是为生活所迫,更主要的还是忧念国事,希望在抗金北伐战斗中立功,这反映了作者坚定的爱国政治立场。 此诗写的情真意切,语言朴素晓畅。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示儿
得道如良贾,深藏要若无。冶金宁辄跃?韫玉忌轻沽。儒术今方裂,吾家学本孤。汝曹能念此,努力共枝梧。...
- 9
-
示儿
斥逐襆被归,招唤振衣起;此是鄙夫事,学者那得尔。前年还东时,指心誓江水。亦知食不足,但有饿而死。小儿教汝书,不用日十纸;字字讲声形 ...
- 7
-
示儿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鉏犁。...
- 3
-
示儿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
- 8
-
示儿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 ...
- 30
-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 8
-
书愤三首·其二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 20
-
书愤三首·其三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 439
-
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 ...
- 11
-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8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