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马总
马总(?-823年),字会元(《道藏》本作“元会”)。扶风(今属陕西)人。唐朝中期大臣、学者。
马总自少孤贫,但好学不倦。又为人刚直,慎重交友。早年任大理评事,后被义成节度使姚南仲辟为从事。因监军薛盈珍诬陷,马总被贬为泉州别驾,险些为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害。唐宪宗即位后,历任虔州刺史、安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他在南海任职多年,清廉刚正,深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戴。淮西之乱时,出任淮西宣慰副使,随宰相裴度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战后,留任彰义军留后,颁教令,严赏罚,使淮西风俗一变。旋即升任淮西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转为忠武节度使、镇国节度使等职。次年,改镇郓州,成为首任天平节度使。他为政有方,深得天平军民之心。后入朝任户部尚书。
长庆三年(823年),马总去世。获赠右仆射,谥号“懿”。著有《意林》传世。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马总系出扶风(今陕西扶风),他少时孤苦贫寒,但好学不倦。性格刚直,交友颇为慎重。马总在早年曾任大理评事。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陕虢观察使姚南仲升任义成军节度使,征辟马总为从事。义成监军薛盈珍恃宠夺权,多次诬陷谗毁姚南仲,最终使其于贞元十六年(800年)罢职入朝,作为幕僚的马总自然受到了牵连,也被贬为泉州别驾。薛盈珍随后在朝中执掌枢密事务,马总的上司、福建观察使柳冕为迎合薛盈珍,企图杀害马总,刺史(《旧唐书》作别驾,考两《唐书》穆赞传,他此时均任刺史)穆赞在审讯后认为他无罪,马总这才免去一死。后来,他被酌情移任为恩王傅。
至唐宪宗元和(806年-820年)初年,马总改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
元和四年(809年),马总出任安南都护(《旧唐书》作岭南都护)、本管经略使兼御史中丞。马总崇尚儒学,擅长治政。他在南海任职多年,清廉刚正,深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戴。马总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所立铜柱之处,以一千五百斤铜又特铸了两个柱子,刻书称颂唐朝的恩德,以追袭马援的功绩。他因为安抚少数民族之功,在任上被加授金紫(金鱼袋、紫衣)。
元和八年(813年),马总被转为桂管经略观察使、桂州(今广西桂林)刺史,又入朝为刑部侍郎。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出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等职,主持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裴度广召僚佐,马总被委任为宣慰副使。 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愬夜袭蔡州(今河南汝南),擒获吴元济,裴度得报后,先派马总入城安抚百姓。十一月,宪宗受降,斩吴元济。至此,淮西战事告终,裴度在入朝前,留马总任彰义军留后。马总因淮西下属的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蔡等州数十年陷于割据,百姓私斗,不知法律,“犷戾有夷貊风”,故而颁发教令,严明赏罚,使百姓得以归化,淮西风俗为之一变。马总又奏请改彰义军为淮西军,并将吴氏割据时期的痕迹,尽皆抹去。不久后,他被正式被任命为淮西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蔡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元和十三年(818年),马总被改授为忠武军节度使、许州(今河南许昌)刺史及陈、许、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后改任镇国军节度使、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等职。
元和十三年(819年),平卢军节度使李师道被诛杀,朝廷将他原管辖的十二州分为三镇。其中,郓(今山东东平东北)、曹(今山东曹县)、濮(今山东鄄城)三州获赐号天平军,马总出任检校刑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郓州刺史及郓、曹、濮等州观察等使。
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军节度使刘总奏请献上卢龙军所辖土地。朝廷大喜,授刘总为天平军节度使,而召马总入朝,将要“大用之”。此时,刘总弃官为僧,暴卒于定州(今河北定县)。唐穆宗因马总为政有方,深得天平军军民之心,于是命他回任天平军节度使。
长庆二年(822年),马总被就地加授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后入朝任户部尚书。
长庆三年(823年)八月,马总去世。穆宗追赠他为右仆射,谥号“懿”。
马总自少孤贫,但好学不倦。又为人刚直,慎重交友。早年任大理评事,后被义成节度使姚南仲辟为从事。因监军薛盈珍诬陷,马总被贬为泉州别驾,险些为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害。唐宪宗即位后,历任虔州刺史、安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他在南海任职多年,清廉刚正,深得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戴。淮西之乱时,出任淮西宣慰副使,随宰相裴度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战后,留任彰义军留后,颁教令,严赏罚,使淮西风俗一变。旋即升任淮西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转为忠武节度使、镇国节度使等职。次年,改镇郓州,成为首任天平节度使。他为政有方,深得天平军民之心。后入朝任户部尚书。
长庆三年(823年),马总去世。获赠右仆射,谥号“懿”。著有《意林》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成就
马总性笃学,虽吏事倥偬,书不去前。论著颇多,摘录诸子要语,为《意林》。按马总所编《意林》,系据南梁庾仲容所编《子钞》加以增损而成。庾仲容、取周秦以后诸子杂记凡一百一十七家,摘录其要语,辑为三十卷,名《子钞》。宋高似孙《子略》称;仲容《子钞》,每家或取数句,或一、二百句。马总认为《子钞》摘录繁简失当,仍遵《子钞》原目,复加增删,比《子钞》选录较为精严。
据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抚州刺史戴叔伦撰《意林序》谓:“有梁颖川庾仲容,略其要,会为《子书抄》三十卷,将以广搜采异;而立言之本,或不求全。大理评事扶风马总元会,家有子史,幼而集录,探其旨趣,意必有归,遂增损庾书,详择前体裁成三轴,目曰:《意林》。上以防守教之失,中以补比事之阙,下以佐属文之绪。有疏通广博、洁净符信之要,无僻放拘刻激蔽邪荡之患。君子曰;以少为贵者,其是之谓乎!”又贞元三年(787年)河东柳伯存《意林序》谓:“(子书)部帙繁广,寻览颇难。梁朝庾仲容,抄成三帙,汰其沙石,簸其粃糠,而犹竺荪杂于萧艾,璠玙隐于{王业}石。扶风马总,精好前志,务于简要;又因庾仲容之抄,略存为六卷,题曰《意林》。圣贤则糟粕靡遗,流略则精华尽在,可谓妙矣。”又谓:“隋代博陵李文博,攓掇诸子,编成《理道集》十卷;唐永兴公虞世南,亦采前史著《帝王略论》五卷;天后朝宰臣朱翼祖国统一,则又述十代兴亡论一帙。洎扶风《意林》,究子史大略者,盖四人意矣。予扁舟涂水,留滞庐陵,扶风为余语其本尚且日,编录所取,先务于经济,次存作者之意,罔失篇目,如面古人。予懿马氏之作,文约趣深,诚可谓怀袖百家,掌握千卷,之子用心也远乎哉!”
《意林》所选采诸子之言,今多不传者;其传于今者,如老、庄、管、列诸家,亦多与今本不同。原《子钞》取一百一十七家,而《意林》仅存七十一家,馀未选载,或已亡佚。《四库全书总目》说:“合记卷帙,当已失其半,并非总之原本矣,然残璋残璧,益可宝贵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李恒:①昔我宪考,聪明圣武。兵卫四出,扫定郡邑,爱敬忠良,为民父母。实命汝惣,作藩於东始平淮乱,遂抚郓封庇宇二邦,仍世不虔民痛无告,卒骄而顽,苞奸窥隙,以万以千。汝来尸之,莫不顺然。②我无汝私,蔡人不龚,汝则治之。齐人不安,汝则绥之。勤亦至矣,而赏何卑?
李宗闵:齐人之不廷,於今六十年,民穷而无告,兵骄而好乱。公至则布以诚信;示之法式,纤悉而不苟宽柔而有威。居一年,人尽安,田益辟,三军百吏,上下有节。
刘昫:李建侯不屈于贼庭,马会元见伸于贝锦,临危挺操,所谓贞臣,将相之荣,固其宜矣。
宋祁:(柳)公绰仁而勇,(杨)于陵方重,(马)总沈懿,皆有大臣风,才堪宰相而用不至,果时有不幸邪?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马总任天平军节度使时,曾在办公之余时写信给远方的友人。当时有位术士程居在他身边。马总写着写着忽然打起盹来,但脸色却十分惨白,不象平时。程居不敢惊动,缓步走出去,将此事告诉了马总的幕僚元封。不一会儿,马总把元封叫来,让左右退下,然后说:“怪事怪事!我刚才去了一个地方,府第高大森严,比帝王的宫殿也不差。有人领我走进去,竟看见了已死的司徒杜十丈(杜佑)。杜司徒笑着迎下台阶对我说:‘已经盼望你很久了,见到你真高兴。我在阴间这个官,也相当于阳间的中书令了,而且天地之间的事我都管。然而长久地处理繁忙地公务,心力交瘁有些承受不了,希望找个贤能的人换我的班。你有才有识,定能担此大任,而且我们在阳世时又是好友,所以我特意把你请来,准备把我的官职授给你。’我苦苦推辞,最后都哭了。过了半天杜司徒才说:‘既然你不愿意,那你就先回去吧。不过二十年后,我们还会再见的。’我就回来了。”
马总醒后,高兴地对别人说,他还有二十年的阳寿。然而过了两年,马总就死了,原来并不是他听错了,而是在阴间杜佑把两年后相见故意说成二十年,好让马总心里高兴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王谠(?—?),字正甫,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之孙,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官至少府监丞,著有笔记体唐代文史集《唐语林》八卷。
  •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