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
人物生平
郑愚,番禺人。咸通中,观察桂管,入为礼部侍郎。黄巢平后,出镇南海,终尚书左仆射。诗二首。
魏、晋、南北朝之后就是隋、唐。
郑愚出生时,他家“家世殷富,驺僮布满山谷,皆纨衣鼎食”(见《香山县志》)。说他家的土地、牛马、仆人多到漫山遍野,这大概是事实;说连仆人也穿丝质的衣服,大碗酒大块肉地过日子,就恐怕有美化之嫌,但无论如何,边远之地民风淳厚,剥削也没有那么沉重,这却是可信的。
郑愚是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的进士,做过朝廷里的秘书省校书郎(主管校勘史籍和订正文书讹误的官员),咸通初年(公元860年)授桂管观察史,咸通三年,岭南西道节度使蔡京施行苛政,竟至官逼民反,朝廷命郑愚代之,任邕州刺使兼御史大夫。当时的邕州(今广西南宁)真可谓天灾人祸,又加上南诏国的入寇,岭南东道的兵变,局势笈笈可危。郑愚独力支持,才使得邕州安然无损。大约在876~877年间,唐僖宗晋升他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当起了实际上的丞相。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广州,随后又移师直指京城长安,他再度临危受命,被召回京,官拜尚书左仆射(即左丞相),在任3年,病故于任上,没有子嗣。由此可见,郑愚一生操劳国事,确实是公而忘私的。
郑愚是见诸诗史的第一位香山籍诗人。《全唐诗》辑录了他的一首题为《泛石岐海》的诗,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首用白描手法吟咏香山风物的诗歌:
“此日携琴剑,飘然事远游。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鬓愁蒲柳早,夜怯芰荷秋。未卜虞翻宅,休登王粲楼。怆然怀伴侣,徒尔赋离忧。”
这里的“台山”,指石岐以南的南台山,后来是香山八景之一的“南台秋月”的所在地;“岐海”指石岐海,后来也成了八景中的“石岐晚渡”。从这首诗我们知道当时的石岐是个渔港,而且还是船来船往颇为繁忙的口岸。虞翻和王粲分别是三国时代吴国和魏国的名士,都是郁郁不得志者,说明郑愚虽然年少才高,此番离开家乡,是想闯一番事业的,但想到了国家的多灾多难,对此行的未来,忧虑颇深。他还写过一首《醉题广州使院》: “昔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今日海隅鱼米贱,大须惭愧石榴黄。”
前两句是对民生疾苦的体恤,后两句是对丰年的由衷喜悦。由此可见他的心与民众的贴近。
古籍《唐诗纪事》记载了一段关于郑愚的佳话:
当他以桂管观察使的身分拜会在海内负有重名的魏国公崔铉时,顺便带了文稿请他指教。崔铉见他衣着华丽,以为他只个花花公子大草包,便把他的文稿放在案上,看也不看,只礼貌地留他吃饭。当郑愚离席更衣时,众宾客都以为他自惭形秽而逃席了,没想到他换了一身红色的绣锦,重又回到座位来。崔铉在他离开的片刻,好奇地翻看了他的文章,不由得拍案叫绝,慨叹说:“也只有像他那样的才子,才配得上这身漂亮衣服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作者
翁孟寅
李禺
楼槃
姚莹
陈文龙
郑兴裔
杨廷和
丰坊
谢良琦
张伯玉
焦维章
郑日奎
王昶
彭绍升
大须
陈于王
王渥
王拯
释道颜
姚思廉
范缜
邢邵
刘铄
张文规
瞿汝稷
蒋挺
张濯
沈九畴
李太玄
李涛
任翻
仲子陵
王毂
王鉴
吴存楷
陶梦桂
方太古
罗伦
吴殳
曹于汴
程本立
赵宽
陆应旸
易顺鼎
戴察
际智
程端礼
陆友仁
麻革
徐承烈
田艺蘅
刘树堂
鲁一同
黄佐
赵国璧
卢儒
张英
车万育
黄钧宰
王用宾
章惇
刘鲁风
翁绶
杜旟
姜宸英
徐积
刘章
费昶
陆厥
谢安
司马懿
杨方
祖台之
束皙
周弘让
吴应箕
朱昂
何孟雄
郭麟
孙良器
守端
李昪
徐侨
卞之琳
柳浑
张昱
谢谔
清顺
郑振铎
丰子恺
郁达夫
王琮
孔德绍
吴兆骞
周亮工
王轩
周文雍
护国
沈辽
虞仲文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