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子部 > 小说家类 > 阅微草堂笔记

卷十五·姑妄听之一(3)

作者:纪昀 [清代]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桐身横径尺五寸,耸峙高秀。夏月庭院皆碧色,惜虫蛀一孔,雨渍其内,久而中朽至根,竟以枯槁。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柱,其陰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孝廉在日--慕堂名元龙,庚午举人,朱石君之妹婿也,与余同受业于董文恪公--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迄今四十余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倪穗畴年丈尝为题一联曰: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书法精妙,如渴骥怒猊,亦不知所在矣。

陈句山前辈,移居一宅,搬运家具时,先置书十余箧于庭,似闻树后小语曰:三十余年,此间不见此物也。视之阒如。或曰必狐也。句山掉首曰:解作此语,狐亦大佳。

先祖光禄公,康熙中于崔庄设质库,司事者沈玉伯也。尝有提傀儡者质木偶二箱,高皆尺余,制作颇精巧,逾期未赎,又无可转售,遂为弃物,久置废室中。一夕月明,玉伯见木偶跳舞院中,作演剧之状,听之亦咿嘤似度曲,玉伯故有胆,厉声叱之,一时迸散。次日举火焚之,了无他异。盖物久为妖,焚之则精气烁散,不复能聚。或有所凭亦为妖,焚之则失所依附,亦不能灵,固物理之自然耳。

献县一令,待吏役至有恩,殁后眷属尚在署,吏役无一存问者。强呼数人至,皆狰狞相向,向复曩时。夫人愤恚,恸哭柩前,倦而假寐,恍惚见令语曰:此辈无良,是其本分,吾望其感德,已大误,汝责其负德,不又误乎?霍然忽醒,遂无复怨尤。

康熙末,张歌桥--河间县地,有刘横者--横读去声,以其强悍,得此称,非其本名也--居河侧,会河水暴满,小舟重载者,往往漂没。偶见中流一妇,抱断橹浮沉波浪间,号呼求救,众莫敢援,横独奋然曰:汝曹非丈夫哉。乌有见死不救者。自掉舴艋,追三四里,几覆没者数,竟拯出之。越日生一子。月余,横忽病,即命妻子治后事,时尚能行立,众皆怪之。横太息曰:吾不起也。吾援溺之夕,恍惚梦至一官府,吏卒导入,官持簿示吾曰:汝平生积恶种种,当以今岁某日死,坠豕身五世,受屠割之刑。幸妆一日活二命,作大陰功,于冥律当延二纪,今销除寿籍,用抵业报,仍以原注死日死。缘期限已迫,恐世人昧昧,疑有是善事,反促其生,故召尔证明,使知其故。今生因果并完矣,来生努力可也。醒而心恶之,未以告人。今届期果病,尚望活乎?既而竟如其言。此见神理分明,毫厘不爽,乘除进退,恒合数世而计之,勿以偶然不验,遂谓天道无知也。

郑苏仙言,有约邻妇私会,而病其妻在家者,夙负妻家钱数千,乃遣妻赍还,妻欣然往。不意邻妇失期,而其妻乃途遇强暴,尽夺衣裙簪珥,缚置秫丛。皆客作流民,莫可追诘,其夫惟癱首太息,无复一言。人亦不知邻妇事也。后数年有村媪之子,挑人妇女,为媪所觉,反覆戒饬,举此事以明因果,人乃稍知。盖此人与邻妇相闻,实此媪通词,故知之审。惟邻妇姓名,则媪始终不肯泄,幸不败焉。

吴僧慧贞言,有浙僧立志精进,誓愿坚苦,胁未尝至席。一夜 ,有艳女窥户,心知魔至,如不见闻。女蛊惑万状,终不能近禅榻,后夜夜必至,亦终不能使起一念。女技穷,遥语曰:师定力如斯,我固宜断绝妄想。虽然,师忉利天中人也,知近我则必败道,故畏我如虎狼。即努力得到非非想天,亦不过柔肌著体,如抱冰雪,媚姿到眼,如见尘矹,不能离乎色相也;如心到四禅天,则花自照镜,镜不知花,月自映水,水不知月,乃离色相矣;再到诸菩萨天,则花亦无花,镜亦无镜,月亦无月,水亦无水,乃无色无相,无离不离,为自在神通不可思议。师如敢容我一近,而真空不染,则摩登伽一意皈依,不复再扰阿难矣。僧自揣道力,足以胜魔,坦然许之,偎倚抚摩,竟毁戒体,懊丧失志,侘傺以终。夫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惟圣人能之,大贤以下弗能也。此僧中于一激,遂开门揖盗,天下自恃可为,遂为人所不敢为,卒至溃败决裂者,皆此僧也哉。

德慎斋扶乩,其仙降坛,不作诗,自署名曰刘仲甫,众不知为谁。有一国手在侧曰:是南宋国手,著有棋诀四篇者也。固请对弈,乩判曰:弈则我必负。固请,乃许,乩果负半子。众曰:大仙谦挹,欲奖成后进之名耶?乩判曰:不然,后人事事不及古,惟推步与奕棋,则皆胜古。或谓因古人所及,更复精思,故已到竿头,又能进步,是为推步言,非为弈棋言也。盖风气日薄,人情日巧,其倾轧攻取之术,两机激薄,变幻万端,砃诡出奇,不留余地。古人不肯为之事,往往肯为;古人不敢冒之险,往往敢冒;古人不忍出之策,往往忍出。故一切世事心计,皆出古人上。弈棋亦心计之一,故宋元国手,至明已差一路,今则差一路半矣。然古之国手,极败不过一路,今之国手,或败至两路三路,是则踏实蹈虚之辨也。问弈竟无常胜法乎?又判曰:无常胜法,而有常不负法,不弈则常不负矣。仆猥以夙慧,得作鬼仙,世外闲身,名心都尽,逢场作戏,胜败何关。若当局者,角争得失,尚慎旃哉。四座有经历世故者,多喟然太息。

季沧洲言,有狐居某氏书楼中,数十年矣,为整理卷轴,驱逐虫鼠,善藏砄者不及也。能与人语,而终不见其形。宾客宴集,或虚置一席,亦出相酬酢,词气恬雅,而谈言微中,往往倾其座人。一日酒纠宣觞政,约各言所畏,无理者罚,非所独畏者亦罚。有云畏讲学者,有云畏名士者,有云畏富人者,有云畏贵官者,有云畏善谀者,有云畏过谦者,有云畏礼法周密者,有云畏缄默慎重,欲言不言者。最后问狐,则曰:吾畏狐。众哗笑曰:人畏狐可也,君为同类,何所畏,请浮大白。狐哂曰:天下惟同类可畏也。夫瓯越之人,与奚狄不争地;江 海之人,与车马不争路。类不同也,凡争产者必同父之子,凡争宠 者必同夫之妻,凡争权者必同官之士,凡争利者必同市之贾,势近则相碍,相碍则相轧耳。且射雉者媒以雉,不媒以鸡鹜;捕鹿者由以鹿,不由以羊豕。凡反间内应,亦必以同类,非其同类不能投其好而入,伺其隙而抵也。由是以思,狐安得不畏狐乎?座有经历险阻者,多称其中理。独一客酌酒狐前曰:君言诚确,然此天下所同畏,非君所独畏,仍宜浮大白。乃一笑而散。余谓狐之罚觞应减其半,盖相碍相轧,天下皆知之。至伏肘腋之间,而为心腹之大患;托水乳之契,而藏钩距之深谋,则不知者或多矣。

老儒周懋官,口操南音,不记为何许人,久困名场,流离困顿,尝往来于周西擎、何华峰家。华峰本亦姓周,或二君之族欤?乾隆初,余尚及见之,迂拘拙钝,古君子也。每应试,或以笔画小误被贴,或已售而以一二字被落,亦有过遭吹索,如题目写曰字,偶稍狭即以误作日字贴;写己字,末笔偶锋尖上出,即以误作已字贴,尤抑郁不平。一日,焚牒文昌祠,诉平生未作过恶,横见沮抑。数日后梦朱衣吏引至一殿,神据案语曰:尔功名坎坷,遽渎明神,徒挟怨尤,不知因果。尔前身本部院吏也,以尔狡黠舞文,故罚尔今生为书痴,毫不解事;以尔好指摘文牒,虽明知不误,而巧词锻炼,以挟制取财,故罚尔今生处处以字画见斥。因指簿示之曰:尔以曰字见贴者,此官前世乃福建驻防音德布之妻,老节妇也,因咨文写音为殷,译语谐声,本无定字,尔反覆驳诘,来往再三,使穷困孤嫠,所得建坊之金,不足供路费;尔以已字见贴者,此官前世以知县起服,本历俸三年零一月,尔需索不遂,改其文三字为五,一字为十,又以五年零十月移计,应得别案处分。比及辨白,坐原文错误,已沉滞年余。业报牵缠,今生相遇,尔何冤之可鸣欤?其他种种,皆有夙因,不能为尔备陈,亦不可为尔预泄。尔宜委顺,无更哓哓。傥其不信,则缁袍黄冠行,且有与尔为难者,可了然悟矣。语讫挥出,霍然而醒,殊不解缁袍黄冠之语。时方寓佛寺,因迁徙避之。至乙卯乡试,闱中已拟第十三。二场僧道拜父母判中,有长揖君亲字,盖用傅弈表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语也。考官以为疵累,竟斥落。方知神语不诬,此其馆步丈陈谟家--名登廷,枣强人,官制造库郎中,自详述于步丈者。后不知所终,殆坎砆以殁矣。

虞倚帆待诏言,有选人张某,携一妻一婢至京师,僦居海丰寺街,岁余妻病殁,又岁余婢亦暴卒,方治砇,忽似有呼吸,既而目睛转动,已复苏,呼选人执手泣曰:一别年余,不意又相见。选人骇愕,则曰:君勿疑谵语,我是君妇,借婢尸再生也。此婢虽侍君巾栉,恒郁郁不欲居我下,商于妖尼以术魇我。我遂发病死,魂为术者收瓶中,镇以符咒,埋尼庵墙下,局促昏暗,苦状难言,会尼庵墙圮,掘地重筑圬者砈土破瓶,我乃得出,茫茫昧昧,莫知所往。伽蓝神指我诉城隍,而有魇法者皆有邪神为城社,辗转撑拄,狱不能成,达于东狱,乃捕逮术者鞫治,得状,拘婢付泥犁。我寿未尽,尸已久朽,故判借婢尸再生也。阖家悲喜,仍以主母事之。而所指作魇之尼,则谓选人欲以婢为妻,故诈死片时,造作斯语,不顾陷人于重辟,汹汹欲讦讼。事无实证,惧干妖妄罪,遂讳不敢言。然倚帆尝私叩其僮仆,具道妇再生后,述旧事无纤毫差,其语音行步,亦与妇无纤毫异。又婢拙女红而妇善刺绣,有旧所制履未竟,补成其半,宛然一手,则似非伪托矣。此雍正末年事也。

范衡洲--山陰人,名家相,甲戌进士,官柳州府知府--之侄女,未婚殉节,吞金环不死,卒自投于河。曾太守--嘉祥人,曾子裔也,偶忘其名字--之女以救母并焚死,其事迹始末,当时皆了了知之。今四十余年,不能举其详矣。奇闻易记,庸行易忘,固事理之常欤?附存姓氏,冀不泯幽光。孔子家语载弟子七十二人,固不必一一皆具行实尔。

蘅洲言其乡某甲,甚朴愿,一生无妄为。一日昼寝,梦数役持牒摄之去,至一公署,则冥王坐堂上,鞫以谋财杀某乙,某乙至亦执甚坚。盖某乙自外索逋归,天未曙,趁凉早发,遇数人,见腰缠累然,共击杀之,携赀遁弃尸岸旁。某甲偶棹舴艋过,见尸大骇,视之识为某乙,尚微有气,因属邻里抱置舟上,欲送之归。某乙垂绝忽稍苏,张目见某甲,以为众夺财去,某甲独载尸弃诸江 也。故魂至冥司,独讼某甲。冥王检籍,云盗为某某,非某甲。某乙以亲见固争,冥吏又以冥籍无误理,与某乙固争。冥王曰:冥籍无误,论其常也。然安知千百万年不误者,不偶此一误乎?我断之不如人质之也,吏言之不如囚证之也。故拘某甲。某甲具述载送意,照以业镜,如所言,某乙乃悟。某甲初窃怪误拘,冥王告以故,某甲亦悟,遂别治某乙狱,而送某甲归。夫折狱之明决,至冥司止矣。案牍之详确,至冥司亦止矣。而冥王若是不自信也,又若是不惮烦也。斯冥王所以为冥王欤。

仲尼不为己甚,岂仅防矫枉过直哉,圣人之所虑远也。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夫民未尝不畏死,至知必死乃不畏,至不畏死则无事不可为矣。小时闻某大姓为盗劫,悬赏格购捕,半岁余,悉就执,亦俱引伏。而大姓恨盗甚,以多金赂狱卒,百计苦之,至足不蹑地,胁不到席,束缚不使如厕,裤中蛆虫蠕蠕嘬股髀,惟不绝饮食,使勿速死而已。盗恨大姓甚,私计强劫得财,律不分首从斩。轮奸妇女,律亦不分首从斩。二罪从一科断,均归一斩,万无加至磔裂理。乃于庭鞫时,自供遍污其妇女,官虽不据以录供,而众口坚执,众耳共闻,迄不能灭此语。不善大姓者,又从而附会,谓盗已论死,足蔽罪,而不惜多金,又百计苦之,其衔恨次骨正以此。人言籍籍,亦无从而辨此疑,遂大为门户玷。悔已无及。夫劫盗骈戮,不能怨主人;即拷掠追讥,桎梏幽系,亦不能怨主人。法所应受也。至虐以法外,则其志不甘。掷石击石,力过猛必激而反。取一时之快,受百世之污,岂非已甚之故乎?然则圣人之所虑远矣。

章节列表
您可能感兴趣...
  •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618)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

    (639)
  •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

    (825)
  •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

    (926)
  • 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

    (1012)
  • 水浒传

    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

    (969)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

    (836)
  • 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1001)
  •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天启四年(1624),收录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40篇。一般认为,这些作品都经过编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题材或来自现实生活,或取自前人笔记小说。总体而言,《警世通言》的题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

    (706)
  •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

    (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