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山路崎岖不平,山峰延绵不绝。
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注释
①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虚指。
②不信:难以置信。
山路崎岖不平,山峰延绵不绝。
周围的青山就像蝉茧一样把人包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前面还有路可行。
注释
①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虚指。
②不信:难以置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诗题云“山行”,诗前两句即如同一路移动的电影镜头,在山路行进史反映所见所感。首句“十里崎岖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观、静止地写山路,实际上于“十里”、“半里”的数字变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静显动。而“十里崎岖”与“半里平”的相互对比,又隐含诗人对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这里的“十里”与“半里”并非精确的测量数据,只是诗人对山路。崎岖”的一种大致感觉而已。脚下山路不平,眼前则峰峦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将山峰拟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热情的朋友,而“迎”与“送”衔接之紧,又生动逼真地写出诗人穿行于层峦迭嶂之中那应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受;那么。后两旬则是进而表现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体验。此时诗人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寻找路的尽头,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以至不相信还有出路。这两句反映的是诗人“山行”时久不见平川的郁闷心态,但诗人将“青山”之大意象比喻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诗的妙处。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达诗人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受。
这首诗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晓,是袁枚“性灵”之作的一个范例。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诗人对脚下征途与眼前障碍的局部地理环境之感受;那么。后两旬则是进而表现山行的整体地理环境的体验。此时诗人仿佛一分为二:一个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寻找路的尽头,而另一个袁枚则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视,只见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层层蚕茧将“人”四周包“裹’’住,无法冲出,以至不相信还有出路。这两句反映的是诗人“山行”时久不见平川的郁闷心态,但诗人将“青山”之大意象比喻为“茧”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诗的妙处。惟有化大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达诗人于“山行”时的憋气不舒的感受。
这首诗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晓,是袁枚“性灵”之作的一个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浙西三瀑布记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 ...
- 867
-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 9
-
遣兴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 6
-
李孝子传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 ...
- 70
-
伤心
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
- 698
-
起早
起早残灯在,门关落日迟。雨来蝉小歇,风到柳先知。借病常辞客,知非又改诗。蜻蜓无赖甚,飞满藕花枝。...
- 119
-
景泰陵
雨帝当年一曲阑,西山藁葬草漫漫。目夷守国才何大,叔武迎君事本难。金锁门高星象动,玉连环小泪珠乾。阿兄南内如嫌冷,五国城中雪更寒。...
- 997
-
戊子中秋记游
《戊子中秋记游》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中秋节与友人的聚首、游赏、宴饮,用笔极其简括,叙述明晰而富有情趣。...
- 688
-
重到沭阳图记
昔颜斐恋京兆,卢悊恋灵昌,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 ...
- 278
-
推窗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 766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