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弃妇诗

曹植 〔魏晋〕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可以戏淑灵。
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
栖迟失所宜,下与瓦石并。
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
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
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
搴帷更摄带,抚节弹鸣筝。
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
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灵。
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一棵石榴树挺立在前面的院庭,它的青绿色的树叶在风中摇摆不定。
鲜红的石榴花红如烈火,色泽璀璨荣光倍增。
流光溢彩又像那琉璃,可以让美好的生灵在上面嬉戏居停。
果然有一只神鸟飞到树上来栖息,但它扑动着翅膀却发出了悲鸣。
它悲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因为石榴树上虽然花开得艳丽,但果实却并未能如愿结成。
我抚着胸口长长地叹息,如果没有子嗣便会被遗弃送回娘家孤零零。
有子嗣的女子就好像高悬天空的明月,没有子嗣的女子就好像天边一闪而逝的流星。
天空和明月可以相终始,流星却很快就黯淡了光辉归入黑暗。
我如同失去了应有的归宿,被贬谪至此,只能与低贱的瓦石为生。
忧愤从心中涌出,终夜叹息一直到拂晓鸡鸣。
整夜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于是起身在前庭徘徊。
徘徊之后又回到房中,寂静中只听到帷幕轻轻摆动的声音。
我掀开帷帘,整理好衣带,按着节拍弹奏起素雅的古筝。
琴声慷慨激昂,余音绕梁,既美妙又带着悲哀和凄清。
我收起泪水,再次长长地叹息,心中自问:我该如何才能不辜负对我深表同情的神灵。
要知道桂树要晚至满天霜露的秋季才结实,何必要求它定要像石榴那样在春夏之季把果实结成?
很晚才收获的也是好果实,只希望丈夫能够冷静下来得到安宁。
注释
弃妇诗:《诗纪》题为《弃妇篇》。此诗本集不载。
缥(piǎo):淡青色。
丹华:红花。
帷彩:当作“璀彩”,即璀璨,形容花的光泽。
好:一作“荣”。
晔(yè):同“烨”,火光很盛的样子。
流离:即“琉璃”,又叫珐琅,一种有光泽的釉料制品。
戏:一作“处”。
淑灵:美好的神物,指下文的飞鸟。
有:一作“翠”。
飞来集:一作“来集树”。集:栖息。 
树:一作“飞”。
实:结实,喻生子。 
拊(fǔ):拍。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里指因无子被休弃回娘家。
精:光。
栖迟:游息,指日常起居。 
反侧:翻来覆去。
逍遥:徘徊。
抚节:按着节拍。
要妙:精要微妙。
招摇:“桂树”的代称。《吕氏春秋·本味》有“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之句。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是一篇以弃妇的口吻诉说自己不幸遭遇的诗。弃妇,黄节认为指的是建安末年平虏将军刘勋的妻子王宋。《玉台新咏》云:“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阳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子桓、王粲、子建,俱有 《出妇赋》,子建又有 《弃妇篇》。”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他们或因年老色衰,或因无子而被弃,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因而,弃妇,或实有所指,或无有所指。曹植在诗歌创作中,能够紧紧抓住这一题材,如 《种葛篇》,《浮萍篇》等,来反映无辜女子的不幸,揭露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和地位的黑暗现实,从而反映出建安文人具有关心社会现实的可贵风尚。
诗篇开端以石榴树起兴: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石榴树种植在庭院前,它绿叶摇曳,红花似火,璀璨耀眼。这株美丽可爱的石榴树,不正是弃妇自己形象的写照吗!为此,诗人进一步写道: “光荣晔流离,可以处淑灵”。石榴树光华闪亮,如同琉璃,可以使神灵在这里歇息。弃妇以石榴树喻己,那么自己风姿绰约,为什么会遭到遗弃呢?下面四句则写出了她不幸的原因:“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有只神鸟飞来落在树上,搧动着翅膀而悲鸣。它为什么而悲鸣呢?原来是为红花结不成果实。石榴树无果,自己无子,这种比喻是多么深刻而巧妙呀!这十句层层以石榴树比,而且别具意匠,正如张玉毂所云:“述己之容颜美好,不幸无子也,却就石榴华而不实,凭空比起。鸟代树言,人揣鸟意,用笔奇甚。” ( 《古诗赏析》)
接着,诗篇便直接点破主旨: “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她手抚心胸深深地叹息,自己无子只好被遣回娘家。古代妇女有所谓 “七出”之条,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妬忌、恶疾等,可见,无子的罪过是头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的女子被驱遣的命运在所难逃。接着,便以有子和无子两相对照,见其被弃的悲痛。“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婚后无子的女子犯了 “七出”之条。本来地位低下的女子更无地位可言,那么有子的女子与之相比则是有截然不同的命运。有子的妇女好比明月经天,无子的妇女就象天上的流星。天空和月亮始终相伴,流星却一闪即逝,失去了光明。这种恰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篇的感染力,也更加表现了弃妇内心的悲痛之情。陈祚明对这四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比拟警切,神到之语,直追汉人。”(《采菽堂古诗选》)“栖迟失所宜,下与瓦石并”二句,则是进一步比喻弃妇的命运。由于无子,生活夫去了适当的地位,如同瓦石一般下贱。为此,诗人内心悲痛无比。“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二句,足见其悲痛之深、之切。忧愁发自心灵深处,终夜叹息直至天明。她为自己的不幸命运而悲伤。紧接着便写她在极度悲怆之际的行为活动:“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搴帷更摄带,抚弦弹鸣筝。”她彻夜难眠,难排内心忧伤,于是起来在庭院里徘徊。徘徊何能解忧!她又犹豫不安地回到房间,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帷幕肃肃的声音。这样的环境,使弃妇倍加感到孤独。这时她揭开帷幕,束好衣带,想用弹筝的办法来排遣她心中的忧愁。于是调好筝弦弹奏起来。这里将弃妇那种无聊失意,爱恋徘徊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俨然如睹。可谓是 “坐立不宁,出入百反,诚可哀也”。(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二句,则是弃妇心曲的表露。慷慨悲凉的筝声余音袅袅,乐音微妙,听起来悲哀而清幽。它表达了弃妇无尽的忧思愁绪。在弹筝悲歌之际,弃妇的情思出现了转折;“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灵。”收住眼泪深深地叹息,我怎么能辜负那神鸟呢?石榴无实,神鸟为之悲鸣,也必定对我的无子充满同情,如果只是悲伤流泪,岂不辜负了它的好意!因而最后四句则希望生子,改变被丈夫遗弃的命运。“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招摇,指桂树。《山海经·南山经》云:“招摇之山多桂。”《吕氏春秋》云: “招摇之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桂树等待着秋天的霜露才开花结子,为什么一定要像石榴那样成熟于春夏!晚收获的才是好的果实,希望夫君姑且安心等待。弃妇能否生子,悲剧命运能否改变,是个悬念,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余地,诗篇最后以晚获良实比喻作收,章法与篇首相配。
描写女子被丈夫遗弃,这是个传统题材。《诗经》中有《谷风》、《氓》等弃妇诗;汉乐府民歌中也有相同的内容。曹植能够不受前人创作的束缚,注重立意上的创新。此诗能将弃妇的内心活动,外部表情动作与石榴树、神鸟等结合起来写,以石榴树的婆娑多姿,红花灼灼,巧妙地比拊弃妇的形象。以石榴树的无实比弃妇无子,最后又以桂树晚获良实喻弃妇迟生子。其中又有 “鸟代树言,人揣鸟意”,鸟、树、人,意脉相通,可谓是 “奇甚”。诗中用比之处甚多,将有子的妇女比喻成明月经天,无子的妇女比喻成流星,以“瓦石”比喻无子妇女的命运,等等,使诗篇显得极为形象生动,又很好地表现了弃妇悲哀凄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您可能感兴趣...
  •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 ...

    38
  • 木连理讴

    皇树嘉德,风靡云披。有木连理,别干同枝。将承大同,应天之规。...

    81
  • 四言诗

    高谈虚论。问彼道原。...

    77
  • 长歌行

    尺蠖知屈伸。体道识穷达。...

    16
  • 游鸟翔故巢。狐死反邱穴。我信归故乡。安得惮离别。...

    12
  • 皇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

    12
  • 双鹤俱遨游。相失东海傍。雄飞窜北朔。雌惊赴南湘。弃我交颈欢。离别各异方。不惜万里道。但恐天网张。...

    9
  • 七哀诗·其一

    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

    277
  • 七哀诗·其二

    膏沐谁为容,明镜闇不治。...

    269
  • 三良诗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长夜何冥冥 ...

    738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