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新唐书·刘禹锡传

欧阳修 〔宋代〕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素善韦执谊。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劾禹锡挟邪乱政,群即日罢;韩皋素贵,不肯亲叔文等,斥为湖南观察使。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始,坐叔文贬者八人,宪宗欲终斥不复,乃诏虽后更赦令不得原。然宰相哀其才且困,将澡濯用之,会程异复起领运务,乃诏禹锡等悉补远州刺史。而元衡方执政,谏官颇言不可用,遂罢。
  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又叙:“张九龄为宰相,建言放臣不宜与善地,悉徙五溪不毛处。然九龄自内职出始安,有瘴疠之叹;罢政事守荆州,有拘囚之思。身出遐陬,一失意不能堪,矧华人士族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议者以为开元良臣,而卒无嗣,岂忮心失恕,阴责最大,虽它美莫赎邪!”欲感讽权近,而憾不释。久之,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帝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度不敢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终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
  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赀以给也。
  凡学官,春秋释奠于先师,斯止辟雍、宫,非及天下。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汉初群臣起屠贩,故孝惠、高后间置原庙于郡国,逮元帝时,韦玄成遂议罢之。夫子孙尚不敢违礼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道而欲违之。《传》曰:“祭不欲数。”又曰:“祭神如神在。”与其烦于荐飨,孰若行其教?今教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儒者所宜疾。窃观历代无有是事。
  武德初,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祭。贞观中,诏修孔子庙兗州。后许敬宗等奏天下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立社。玄宗与儒臣议,罢释奠牲牢,荐酒脯。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使御史中丞王敬从以明衣牲牢著为令,遂无有非之者。今夔四县岁释奠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于学无补也。
  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春秋祭如开元时,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州县进士皆立程督,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玄都》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植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闻者益薄其行。俄分司东都。宰相裴度兼集贤殿大学士,雅知禹锡,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为苏州刺史。以政最,赐金紫服。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复分司。
  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声称祖籍是中山。他家世代都以儒学为业。刘禹锡考中进士科,又登上了博学宏辞科,擅长写文章。淮南节度使杜佑上表举荐他担任掌书记一职,后来他入朝做了监察御史。刘禹锡一向与韦执谊交好。当时王叔文得到太子的宠信,刘禹锡在当时名望很高,便与王叔文结交,王叔文常常称赞刘禹锡有宰相的才能。太子即位成为皇帝后,朝廷里重要的谋议和机密策略大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引荐刘禹锡和柳宗元到宫中参与商议国事,他们提出的建议皇帝必定听从。刘禹锡被提拔为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事务,他十分依仗王叔文的权势,多次中伤诋毁士人。像武元衡不被柳宗元所喜欢,就从御史中丞的职位上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弹劾刘禹锡心怀奸邪、扰乱朝政,窦群当天就被罢免了官职;韩皋向来地位尊贵,不肯亲近王叔文等人,就被贬斥为湖南观察使。凡是被提拔或贬黜的官员,都取决于王叔文等人的喜怒轻重,人们不敢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把他们称作“二王、刘、柳”。
  唐宪宗即位后,王叔文等人失势倒台,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达连州,又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与夜郎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接壤,当地的风俗十分鄙陋,家家户户都信奉巫师和鬼神,每次举行祭祀活动,就唱起《竹枝》歌,吹吹打打、来回游走,那歌声粗野哀伤。刘禹锡认为屈原居住在沅水、湘水之间时创作了《九歌》,让楚国人用来迎送神灵,于是他依照《竹枝》歌的曲调,创作了十多篇《竹枝辞》。从此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百姓都传唱这些歌曲。
  起初,因受王叔文牵连而被贬谪的一共有八个人,唐宪宗打算最终将他们彻底排斥不再任用,便下诏书说,即便日后有新的赦令,这八人也不得被赦免。然而宰相怜惜刘禹锡等人的才能,又同情他们处境困窘,打算清洗他们的罪名后重新任用他们。恰逢程异重新被起用掌管运输事务,唐宪宗便下诏让刘禹锡等人全部补授为偏远州郡的刺史。但当时武元衡正主持朝政,谏官们纷纷进言说刘禹锡等人不可任用,于是这件事就作罢了。
  刘禹锡长久以来仕途失意,心情抑郁烦闷,难以排遣,他所作的文辞大多寄寓着幽远的讽刺之意,创作了《问大钧》《谪九年》等赋作好几篇。他又在文中叙述说:“张九龄担任宰相时,提出被贬谪的臣子不应被安置在条件好的地方,应把他们全都流放到五溪等荒无人烟之处。然而张九龄自己从朝廷近臣的职位上被外放到始安郡,就发出了那里有瘴疠之气的叹息;被罢免宰相之职后去镇守荆州,又有了被拘禁囚禁般的感慨。他自己身处偏远之地,一旦失意就难以承受,更何况那些出身华贵的士大夫家族,必定要被贬到恶劣之地,他们才会觉得称心如意吗!议论的人认为张九龄是开元年间的贤良之臣,可最终却没有后代,难道是因为他心怀忌恨、缺乏宽恕之心,暗中犯下的过错最大,即便有其他优点也无法弥补吗!”刘禹锡想借此诗文来委婉劝谏、讽刺当朝权贵近臣,可内心的愤恨始终无法释怀。过了很久,刘禹锡被召回京城。宰相打算任命他为南省郎官,然而刘禹锡却写了《玄都观看花君子》一诗,诗中言辞讥讽愤懑,当权的人不喜欢他,于是将他外放为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替刘禹锡进言说:“播州极为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的母亲已八十多岁,不能一同前往,刘禹锡必定要与母亲生离死别,这恐怕会损害陛下推行孝道治理天下的名声,请稍微将他调往近一些的地方任职。”皇帝说:“作为人子应该谨慎行事,不给双亲增添忧虑。像刘禹锡这样,比起其他人,更不能被赦免。”裴度不敢再辩驳,皇帝脸色稍缓,说道:“朕所说的,是从为人子女的角度去责备他,终究不想伤害他的母亲。”于是改任刘禹锡为连州刺史,后来又调任为夔州刺史。
  刘禹锡曾感叹天下学校荒废,于是向宰相呈上奏书说:
  那些议论政事的人说天下人才稀少,却不知道培养人才的方法,致使人才被压抑埋没而得不到施展,这并非上天不降生人才啊。这就如同不耕种却感叹粮仓里没有存粮,这样可以吗?贞观年间,学校房舍有一千二百区,学生有三千多人,当时有五个外夷国家派遣子弟前来依附求学。如今学校房屋倒塌荒废,学生数量锐减,这并非是学官不积极振兴学校,而是苦于没有钱财来供给办学啊。
  凡是学官,在春秋两季祭祀先师,以往只是在辟雍、太学举行,并没有推行到天下各地。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两季上丁日到孔子庙举行祭祀仪式,这种礼仪不符合古制,也绝不是孔子的本意。汉朝初年,群臣大多出身于屠夫、商贩之流,所以孝惠帝、高后时期在各郡国设置祭祀高祖的原庙,等到元帝时,韦玄成便提议废除这些原庙。子孙尚且不敢违背礼仪去祭祀祖先,何况后世学子尊奉先圣之道却想要违背它呢。《左传》中说:“祭祀不宜过于频繁。”又说:“祭祀神灵,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那里一样。”与其在祭祀供奉上搞得繁琐,哪里比得上推行先圣的教化呢?如今教育衰败颓靡,却用不合礼仪的祭祀来讨好先圣,这正是儒者应当痛心疾首之事。我私下观察历代情况,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唐高祖武德初年,朝廷下诏令在国子学设立周公、孔子的庙宇,按四季进行祭祀。唐太宗贞观年间,又下诏令在兖州修缮孔子庙。后来许敬宗等人上奏,让天下州县设置三献官(祭祀时分别执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的官员),其他祭祀事宜如同设立社稷坛那样办理。唐玄宗与儒臣商议后,废除了释奠礼中用牛羊猪等牲畜作祭品的规定,改用酒和干肉作为祭品。当时,玄宗之孙李林甫担任宰相,他不涉猎学问,竟让御史中丞王敬从把用洁净祭服和牲畜作祭品的规定写入法令,此后便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如今夔州下属四个县每年用于释奠礼的费用达十六万钱,推算下来,全天下州县每年总共花费约四千万钱,这些钱恰好都用于给三献官置办华丽衣裳、供养他们的妻儿,对教育却没有丝毫益处。
  恳请陛下下令让礼官、博士商议,废除天下州县在释奠礼中使用牲畜、祭服和币帛的制度,春秋两季的祭祀依照开元年间的规定执行,把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一半拨给所属州府,用来扩充学校;一半上交太学,数量也不下万钱,这些钱可以用来修建校舍,购置教学器具和用品,改善师生饮食,增加掌故(负责管理典籍、掌管礼乐制度等事务的官员)等职事人员以供差遣使用,适当提高儒官的俸禄,对州县考中的进士都制定学习进程并加以督促,那么贞观年间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就一定能重新显现。
  当时,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刘禹锡从和州刺史任上调回京城,担任主客郎中,又创作了《游玄都》一诗,并且说道:“当初我被贬谪十年后回到京城,当时道士栽种的桃花繁盛如云霞。又过了十四年再经过那里,桃花一棵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曳罢了。”他借此诗来讥讽权贵近臣,听到这话的人越发轻视他的品行。不久,刘禹锡被调任东都洛阳分司任职。宰相裴度兼任集贤殿大学士,向来了解刘禹锡的才能,便举荐他担任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后来裴度被罢免宰相之职,刘禹锡也被外放为苏州刺史。刘禹锡在苏州任上政绩突出,朝廷赐予他金印紫绶。之后又调任汝州、同州刺史。升任太子宾客后,再次到东都洛阳分司任职。
  刘禹锡自恃有才却仕途坎坷,心胸狭隘,难免心怀怨恨,年纪渐大后,仕途困顿,很少有能与他相契合的人,于是便凭借写文章来自我排遣。他向来擅长作诗,晚年诗作愈发精妙,与白居易相互唱和的诗作很多。白居易一向以擅长作诗自负,曾经称赞刘禹锡为“诗豪”,还说:“他的诗流传到的地方,想必有神灵护佑。”
  唐武宗会昌年间,刘禹锡被加授检校礼部尚书衔。去世时,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户部尚书。
注释
自言:自称。
擢:提拔,提升。
博学宏辞科: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在科举制度之内,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工:善于,长于。
伧伫:因,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
您可能感兴趣...
  • 新唐书·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 ...

    344
  • 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 ...

    590
  • 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 ...

    806
  • 新唐书·杜甫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 ...

    505
  • 新唐书·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 ...

    41
  • 新唐书·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 ...

    627
  • 新唐书·何易于传

      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 ...

    581
  • 柳玭家训

      玭尝述家训以戒子孙曰:  夫门地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蓺懿 ...

    572
  • 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天

    把酒花前欲问天。春来秋去苦茫然。风雨满枝花满地。何事。却教纤草占流年。 试把钿筝重促柱。无绪。酒阑清泪滴朱弦。赖有玉人相顾好。轻笑。却疑春色在婵娟。...

    453
  • 峡州至喜亭记

      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 ...

    634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