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叶盛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多事之秋
叶盛天资颖异,自幼博学强记,下笔惊人。
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兵部给事中,毅然以言责自任。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爆发,诸将多逃回,叶盛率同僚请求先处置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九月,景泰帝即位,例有赏赉,叶盛以君父蒙尘推辞。不许。
十月,也先逼近都城,请罢内府军匠以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供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寇退,进都给事中。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韩青,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大臣陈循等议召还镇守居庸关的都御史罗通,并留宣府都督杨洪掌管京营。叶盛言:“今日之事,边关为急。往者独石关、马营关不弃,驾何以陷土木?紫荆关、白羊关不破,寇何以薄都城?今紫荆关、倒马关诸关,寇退几及一月,尚未设守御。宣府为大同应援,居庸关切近京师,守之尤不可非人。杨洪等既留,必求如杨洪者代之,然后可以副重寄而集大功。”景泰帝认为有理。寻命出安抚河南陈州流民。
景泰元年(1450),还朝,言:“流民杂五方,其情不一。虽幸成编户,而斗争仇杀时时有之,宜专官绥抚。”又言:“畿辅旱蝗相仍,请加宽恤。”景泰帝多采纳。京卫武臣及其子弟多骄惰不习兵。叶盛请简拔精壮,备操守京城。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叶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皆从之。
景泰二年(1451)六月,上弭灾防患八事。景泰帝以兵革稍息,颇事宴游,叶盛请复午朝故事,立报可。此时,景泰帝虚怀纳谏,凡六科联署建请,多以叶盛与林聪为首。廷臣议事,叶盛每次首先发言,往复论难。与议大臣有人不悦曰:“彼岂少保耶?”因呼为“叶少保”。但是物论皆推叶盛之才。
景泰三年(1452),擢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督饷宣府。寻以李秉荐,协赞都督佥事孙安军务。初,孙安曾领独石、马营、龙门卫、所四城备御,明英宗北狩,孙安以四城远在塞外,势孤,奏弃之内徙。至是廷议命孙安修复。叶盛参与开辟草莱,修葺庐舍,治理战具,找来流移,为行旅置铺,请帑金买牛千头以赋屯卒,立社学,置义冢,疗疾扶伤。两岁间,四城及赤城、雕鹗诸堡次第皆完,孙安由是进副总兵。而守备太监弓胜陷害孙安,奏孙安生病宜派人代任。景泰帝以问叶盛,叶盛言:“孙安为弓胜所掌握,故病。今诸将无逾孙安者。”乃留孙安,且遣医视疾。叶盛又弹劾弓胜,最后调之他镇。
巡抚边疆
明英宗复位,叶盛遭父忧,奔丧。
天顺二年(1458),明英宗嘉其能,驿召至京,当面加奖,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叶盛请求终制,不许。泷水瑶族凤弟吉肆掠,督诸将生擒之。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叶盛以蛮出没不常,请自今攻劫城池者始以闻,余止类奏。疏至兵部,驳不行。叶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颜彪颇滥杀,谤者以此怪责叶盛。
天顺六年(1462),命吴祯巡抚广西,而叶盛专抚广东。
天顺八年(1464),明宪宗即位,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推荐叶盛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而以韩雍代抚广东。起初,编修邱濬与叶盛不和。大学士李贤听取了邱濬的进言,到了李贤草拟韩雍敕书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叶盛不置辨论。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
任职吏部
成化三年(1467)秋,入为礼部右侍郎,偕给事中毛弘按事南京。
成化五年(1469),还朝,改吏部右侍郎。冬,持节封沈王府稷山王。
成化六年(1470),赈灾真定、保定饥荒,议清庄田,分养民间种马,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皆切时计。
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明宪宗壮其议。成化八年(1472)春,敕叶盛往会总督王越,巡抚马文升、余子俊、徐廷璋详议。起初,叶盛为谏官的时候,喜言兵,多所论建。后来往来三边,知时无良将,边备久虚,转运劳费,搜河套复东胜未可轻议。乃会同诸臣上疏,言“守为长策。如必决战,亦宜坚壁清野,伺其惰归击之,令一大创,庶可遏再来。又或乘彼入掠,遣精卒进捣其巢,令彼反顾,内外夹击,足以有功。然必守固,而后战可议也。”明宪宗善其言,而白圭主张收复河套。师出,竟无功。人们都佩服叶盛的先见之明。
成化九年(1473),转任吏部左侍郎。
成化十年(1474)三月八日,坐后堂署事,忽疾作,不能言,舆归私第卒,年五十五。赐赙钞三十缗,谥文庄。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叶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生平仰慕范仲淹,堂寝皆设其像。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明史》:天顺、成化间,六部最称得人。王翱等正直刚方,皆所谓名德老成人也。观翱与李秉、年富之任封疆,王竑之击奸党、活饥民,王复之筹边备,姚夔之典秩宗,林聪、叶盛之居言路,所表见,皆自卓卓。其声实茂著,系朝野重望,有以哉。
彭时《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谥文庄叶公盛神道碑》:温雅简重,崇道义,尚名节,思跂古人。居家惇孝友,莅官清慎勤,论事不激不随,门无杂客,公退手不释卷,而于声色财利,澹然不以动心,惜未究大用而卒。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王谠(?—?),字正甫,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之孙,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官至少府监丞,著有笔记体唐代文史集《唐语林》八卷。
  •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299—1394)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有集五卷。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 楼槃(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绍定初(约1228),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台湾道,与达洪阿设计击退英军。战后以“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复起用,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终湖南按察使。师事从祖姚鼐,工诗,文章善陈时事利害。鸦片战失败后,寻求御侮之策,著《康輶纪行》、揭英侵藏野心,欲使朝廷戒备。有《中复堂全集》。
  •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