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段成式
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邹平人,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邹平郡公,工诗,有文名。在诗坛上,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段成式信佛读经,饮酒赋诗唱和,以解其忧,诗中多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消极情绪。
纠错
纠错
故里
  段成式故里在今明集镇段桥村。清代邹平著名诗人张实居《长白竹枝词·十五》写道:“连年亢旱绿波消,一望平湖种麦苗。旧迹欲寻柯故里,居人遥指段家桥。”王渔洋在该词后注“段太长故里”。《玩湖顶》诗云:“更忆断桥柯古迹,夕阳一片远香红。”晚于张实居而同为张延登之孙的张尔奎,有《柯古堂诗文》四卷行于世。很显然,诗人张实居、张尔奎皆十分仰慕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同时也佐证了段成式故里确实是邹平县明集镇段桥村。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生平
  段成式青年时期为官宦子弟,英俊潇洒,彬彬有礼,活泼好动。他的好友周繇《嘲段成式》诗中写道:“蹴鞠且徒为,宁如目送时。报仇惭选耎(怯弱),存想恨逶迟。促坐疑辟咡(交谈时侧着头避免口气触及对方),衔杯强朵颐(鼓着腮颊嚼食之态)。恣情窥窈窕,曾恃好风姿。色授(睹貌动情)应难夺,神交愿莫辞。”此诗写了他年轻时的风貌。段成式自幼即力学苦读,博学强记,少好猎。其禅见洽闻,为时人所叹服,自言:“成立以君子耻一物不知”,故他的博闻在唐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成式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吉州、处州、江洲刺史,直至太长少卿。成式为官期间,曾为故里修七孔拱桥,架通南北之路。乡人为记段氏功德,遂将相邻的段、加、马、乔四村改名为“段桥”,并刊石立碑。
  段成式年轻时随父亲段文昌(曾任四川节度使等职)转徙各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开拓了生活视野,加之他精研苦学,博览了包括官府秘籍在内的大量图书。他以读书为嗜,博学强记,矩识渊博。段成式和当时的诗人温庭筠、李商隐、李群玉、周繇结为朋友,往来密切。这对他的诗文创造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段成式曾因父亲段文昌的关系,就任秘书省校书郎,居府第“修行里”。他自己说:“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书。”这是公元843年,他大约40来岁的事情。后来他“累官迁尚书郎”,又出任江州刺史,至“大中中归京,仕至太常少卿”。他居长安时,“以闲放自适”,“尤深于佛书”,这正是他晚年生活的概括。他于懿咸通四年六月卒,享年约六十一岁。
  在唐代晚期文学家中,段成式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能诗善文除代表作志怪小说集《酉阳杂俎》传于后世外,在《全唐诗》中还收入他的诗词30多首,《全唐文》中收入他的文章11篇。在诗坛上,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号称“三十六”(段、李、温均排行十六,故称)。现存段成式的诗,多是绝句和律诗,十分讲究词采的艳丽,风格清丽秀美。晚唐社会“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危”,皇帝仍旧终日宴游,不理朝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段成式信佛读经,饮酒赋诗唱和,以解其忧,诗中多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消极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贡献
  段成式在当时文名颇著,与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号称“三才”,但其诗歌艺术成就远逊于温、李。所著《酉阳杂俎》,分类记载各种异事方物,被《新唐书·艺文志》列入了小说家类。书以内容广博,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学者多所征引。所记古代中外传闻、神话、故事、传奇,丰富多彩,有些篇章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为研究唐传奇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同时,书中还辑录了南北朝和唐代的若干史料,其中记述了唐代统治阶级的秘闻轶事,南北朝交聘使者的应对和仪礼,以及民间婚丧嫁娶、风土习俗,旁及中外文化、物产交流,这些或得之于传闻,或采之于遗文秘籍,为我们研究古代史和中外关系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关于陨星、化石、矿藏的记载,动物、植物形态、特性的说明,也极富科学价值。
  《酉阳杂俎》在国外,也颇受重视。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所著《中国伊朗编》,英国作家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都曾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李更摘引书中不少材料。当然,书中也有诡怪不经、荒诞无稽之谈,是其糟粕。
  另外,段成式的诗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时号“三十六”,因段、温、李三人皆排行十六,故有“三十六体”之称。三人皆为晚唐文之高手。研究段成式的诗文,可与其笔记小说相互参照,对全面了解唐代社会的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大有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评价
  《全唐诗》收录其诗词30多首,多华艳之作,也不乏清丽之篇。其文学成就主要不在诗歌,而是体现在所著代表作《酉阳杂俎》之中。这部书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术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诸如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蒙在被里打腹稿等故事,脍炙人口,流传很广。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来看,这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说。鲁迅对此曾予以高度评价,以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驾齐驱”。后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对这种文体的继承和发展。应该说这部书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清代纪昀等人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指出:对于这部书,“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故事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五十三岁的段成式从长安来到处州任刺史。诗人方干在《赠处州段刺史》中对他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和府城的闲居环境有所反映“幸见诗才镇栝初,郡城孤峭似仙居;山萝色里登台阁,瀑布声中阅簿书。德重自将天地合,情高原与世人生疏。”段成式在处州德政卓著,民望很高,其中是突出的是整治水患,兴修水利。好溪是缙云与丽水之间的交通水路,因为险滩遍布,水势湍急,人称恶溪。
  段成式决意治理恶溪。他实地查看了河道,制订方案,一面组织民工疏浚水路,排除险阻,一面筑坝开渠,引水浇灌,完成了兴建好溪堰的工程。好溪堰使丽水人民受益一千多年,至今还是丽水东郊农田浇灌和城中洗涤、消防、排污的主要设施。段成式治理恶溪,变水患为水利的事迹受到人们的赞颂。处州人民为了纪念段成式的功绩,在好溪畔建立了“思贤亭”。南宋状元、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在丽水时瞻仰了思贤亭,写下了《游洞溪》赞段成式。
  利用好溪落差特大的优势,采用长藤结瓜的方法,沿溪建造了不少小电站进行多级发电,使水利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对段成式主持修建的好溪堰,包括贯穿丽水城内的水渠,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在灌溉和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是一千多年前的段成式所无法预知和想象的。

  好溪风景区位于磐安县南部,好溪又恶溪,左出大盘山,右靠清明尖,两岸连云,高岩壁立,风景迷人。区内风景点有:江南第一瀑--百杖潭风景区、仙风玉柱、黄檀林海、青梅尖、破连山、红挺一纵烈士陵园、竹水涧、潘潭风光、云山八景、大智寺、大炮岩和跌水岩瀑布等。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王谠(?—?),字正甫,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之孙,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官至少府监丞,著有笔记体唐代文史集《唐语林》八卷。
  •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299—1394)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有集五卷。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