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李伯元
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清同治六年生,光绪三十二年去世,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极为少见。著有《官场现形记》等书。
纠错
纠错
人物经历
李伯元生于世宦之家,他祖父、父亲、伯父都是科第出身,有的在地方任牧令、监司,有的在京城官居枢要。伯元生在山东,三岁时,父亲去世,由堂伯李念仔抚养。当时念之任山东道员、东昌府知府,伯元从小随伯父在山东长大。伯父对他督教甚严,母亲只此一个儿子,更是把全副心力放在他身上。伯元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淡月孤灯之下,攻读不止。他擅长制艺诗赋,善于绘画篆刻,懂得金石考据,可谓多才多艺。少年时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终未能考中举人,仕途失意,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变化,痛感官场黑暗,敢于起来加以揭露鞭挞,是有重要意义的。
光绪十八年(1892年),念仔从山东辞官回到常州,伯元一家,同返故乡。此时,坐落在北门外青山桥畔罗武坝的祖宅,已在战乱中毁坏,于是在城内青果巷选择一处房屋居住。过了二年,伯父去世。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充满着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卖国求荣,腐败反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被扼杀,清朝一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割地赔款;一面对人民大众加重剥削,残酷镇压。政事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使青年时代的李伯元不胜忧愤,思图改革。他在诗中抒发抱负道:“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年方三十,在学文学上有扎实根基的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指南报》,以此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改办《游戏报》,后又改为《繁华报》,并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说他所办报纸“为偕嘲骂之文,记注倡优起居”(《中国小说史略》)。对于清朝末年的官场及社会上的种种腐朽现象,以嬉笑怒骂之笔,绘影绘声,揭露无遗,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发行颇广。后来仿效者甚多,纷纷办起保种小报,但都没有他办的报纸发行量大。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所谓经济特科,是一种临时设立的特别考试。必须是具有相当资历的人,并经有声望的官员保荐,才能参加这种考试,考取之后,立即就做官,那时虽有官衔而无实职的人是极多的。这时李伯元在上海写小说成了名, 乡侍郎曾慕涛保荐他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他却加以拒绝,没有去参加考试,人们赞扬他志趣高尚。后来终因积劳成疾,年才四十,殁于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创作生涯
李伯元,1867年生于山东,早年丧父,由居官的堂伯抚养,因此对腐败黑暗的官场有较深刻的印象。他少年时代擅长制艺、诗赋,1891年中乡试第一秀才。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刺痛了李伯元的心,又因受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他放弃了对科举的追求,于1896年到上海创办《指南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小报,第二年,他又创办《游戏报》,每期4页,约5000字,文字、广告各占一半,有市井新闻、谐文、诗词、灯谜、碑传、楹联、酒令、论辩等栏目。这两份报纸主要刊载官场笑话、民间趣闻,与当时各报风格迥异,受到小市民和落魄文人的喜爱,开辟了中国消遣性小报的门径。其实,李伯元的本意是要借游戏之说,嘲骂之文,对贪官污吏及政治腐败现象加以揭露、讽刺、谴责,希望社会现实有所改良、变革。
鲁迅曾指出这类小报“命意在于匡世”。后李伯元将《游戏报》转让给他人,于1901年创办《世界繁华报》,该报为日报,辟有讽林、艺事志、野史、时事嘻谈、小说、论著、谭丛等栏目,也以暴露、嘲讽官场腐败现象为主,曾连载了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糊涂世界》及自己撰写的描写义和团起义的连载小说《庚子国变弹词》等。当时,他住在劳合路(今六合路),那里妓院丛集,他特意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老骥伏枥,流莺比邻”,在此环境下,他开始撰写《官场现形记》,该小说由若干独立的短篇小说连缀而成,原计划写120回,后因病,只写了50多回,由他友人补缀至60回,它所写的基本上是他从亲友处收集来的实事逸闻,如第四十三回《八座荒唐起居无节》,指的是张之洞,四十四回提到的太监,即指李莲英,全面而集中地描绘了晚清时期形形色色的官僚群像,反映了整个官场的贪贿、欺诈等丑恶现象。由于他善于以滑稽玩世的文风贬斥时弊,所以颇受读者欢迎,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连载的同时,还被报馆分五编先后单行出版,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在李伯元成功创办《世界繁华报》的影响下,上海各小报纷纷蔚起,他因而被称为小报界的鼻祖。
此外,李伯元还发起创办“海上文社”等文艺团体,并出版社刊《海上文社日报》。1903年,他应商务印书馆之聘,担任《绣像小说》主编,该刊经常刊载吴研人等人的作品,曾连载了刘鄂的小说《老残游记》,也连载李伯元自己的创作,如《文明小史》《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中国现在记》《醒世缘弹词》等十余篇小说与弹词,《绣像小说》也是借文艺形式针砭社会丑恶现象的刊物。为吸引读者,版面上还穿插一些弹词、戏曲和杂文,所刊小说均配上绣像插图,图文并茂,很受读者喜爱。 李伯元这一时期的创作仍与现实密切结合,如《醒世缘弹词》宣传破除迷信、反对缠足和吸鸦片,《文明小史》反映清末在维新运动和帝国主义侵略下旧中国的形形色色,讽刺了封建知识分子对文明的误解,《海天鸿雪记》则描写青楼生活,故有人评价李伯元,称他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转变。他还擅长绘画,闲时用于消遣。但他的生活并不景气,常常负债,某年除夕,讨债人接踵而来,他只得跑到一个茶馆躲避。工作的繁重和生活的困顿使他患了最重的肺病,1906年因肺病恶化在上海逝世,年仅40岁。遗有《芋香室印谱》《南亭笔记》《南亭四话》及多种书画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作品
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作品风格
常州籍著名语言大师赵元任,在他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中,特别给常州方言指出,有“绅谈”和“街谈”之别。就字面可见,“街谈”即流传于街头巷尾,市井百姓口中的方言;“绅谈”,来自于官宦和绅士口中的方言。李伯元,因为他既生活在市井之中,又受为官多年伯父的抚养,对官场特有的方言,有相当的了解。所以李伯元在《官场现形记》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抖出好多绅谈方言:
带肚子(5.11):清代有一定级别官员在任或新上任,另有人出钱给他而谋个属下的小吏,这现象称之为“带肚子”。
正途(19回标题)、羊毛笔换得来的(19.11):清代谋官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出钱给朝廷,按钱多寡,分等得位,这叫捐官;其二是经过科举考试(考试要用羊毛笔答卷)而谋官,故有“羊毛笔换得来的”之说,这被称之谓“正途”。
大帽子(3.6):清代官员戴尖顶、圆边沿的大帽,由此大帽子便成了官员的别称。大帽子在官场上也成了有背景有后台的代称。
一底一面、有底有面、连底连面(4.14等):清代官吏贪污,有明里面子上的一份,还有暗底里的一份。故有一底一面、有底有面、连底连面之称。清代商人赚钱也有明里暗里之别,故亦有一底一面、有底有面、连底连面之类的说法。
出……花样(9.12):清代官场有你出我的花样,我出你的花样之类的勾心斗角。于是官员之中经常口吐:“出……花样”之类言谈。
罩(15.13):清代官员说谋官,说掌权,好比如渔翁执罩,罩住官、罩住权,去玩弄权势,作威作福。他们把如此谋官、弄权,说成是“罩官”或“有几个差使身上罩住……”。
腰把子(20.6):比喻靠山、后台。
经络(30.8):清代官员关系,如人体经络,也如一张织网,这儿牵到那里,此处通向彼地,错综复杂,沆瀣一气。
折个干(36.11):收受实物贿赂,令人惹眼且不实惠;为避人耳目而又能达到实惠目的,将实物折成钱币,此之谓“折个干”。
尽管以上这些绅谈方言数量不多,但经李伯元巧妙运用,它们在《官场现形记》长篇中,辅助其整体共同铸成了一面历史镜子:它照见了封建制度的腐败特征,照见了官场上实施腐败的种种卑鄙伎俩,更照见了封建王朝日落西山的发展趋势。李伯元抖出这么一些绅谈方言,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透过字里行间窥见封建社会岌岌可危的世态,以及那日渐衰败的颓势。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299—1394)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有集五卷。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 楼槃(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绍定初(约1228),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台湾道,与达洪阿设计击退英军。战后以“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复起用,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终湖南按察使。师事从祖姚鼐,工诗,文章善陈时事利害。鸦片战失败后,寻求御侮之策,著《康輶纪行》、揭英侵藏野心,欲使朝廷戒备。有《中复堂全集》。
  •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 郑兴裔(1126年-1199年)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开封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宋宁宗庆元五年九月二十日,年七十四岁。
  • (1459—1529)明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好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礼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追谥文忠。有《杨文忠公三录》。
  • 丰坊(1492年-1563年),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更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丰熙子。嘉靖二年进士。除吏部主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居吴中,贫病以死。性狂诞,滑稽玩世。
  • 谢良琦(1624~1671),字仲韩,一字石眼,明末清初广西全州龙水桥渡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入清后历任淳安、蠡县县令。
  •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 焦维章号雪山,明嘉靖四年(1526)举人,嘉靖五年(15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三点文衔、两司学使主考官、河南参政、山东巡抚。著有《岳神记》《雪山诗文集》等30卷。
  • 江西贵溪人,字次公,号静庵。顺治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康熙中与王士禛同典四川乡试,士禛有“水部风流似郑虔”句以赞之。有《静庵集》。
  •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负诗名,长于治经,尤嗜金石之学,多藏金石碑版。辑有《湖海诗传》《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诸书,自著有《春融堂诗文集》等。
  • (1740—1796)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子。彭启丰子。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选知县,不就。专心读书,喜佛学,留心当代掌故,对清初大吏和学者的行事、议论,均有辑述。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
  •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一作不须,又作不不)头陀。了禅弟子。江苏盐城蔡氏子。家贫,披薙于吴门三元宫,后到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与订方外交,工诗善画,画兰竹颇佳。《清朝书画家笔录》
  •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
  •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1815—1876)清广西马平人,初名锡振,以服膺宋包拯,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通政使。同治时屡疏论军事形势及善后之难。工古文,常与梅曾亮相切磋,所作渊雅古茂,为世所重。有《龙壁山房文集》。
  •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 姚思廉(557—637),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名简,以字行。早年从父察读《汉书》,尽得家学。南朝陈时,任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父察曾撰梁、陈二史,未成,遗令他续撰之。又奉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迁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家藏旧稿,兼采谢昊(一作吴)、傅縡、顾野王诸家之书,撰成《梁书》《陈书》。官至散骑常侍。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