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高濂
高濂,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字深甫,号瑞南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戏曲名于世。约生于嘉靖初年,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能诗文,兼通医理,更擅养生。所作传奇剧本有《玉簪记》、《节孝记》,诗文集《雅尚斋诗草二集》、《芳芷栖词》,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谱》《兰谱》传世。
纠错
纠错
人物简介
高濂,明代戏曲作家。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于嘉靖初年,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能诗文,兼通医理,擅养生,撰《遵生八笺》十九卷。高濂爱好广泛,藏书、赏画、论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样。此外,高濂还有《牡丹花谱》与《兰谱》传世。想起明人李日华一首题画诗云: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鱼竿。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这画境,大概可作高濂之写照。
高濂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明史无传,精通音律,“能度曲,每开樽宴客,按拍高歌以为娱乐”,“又尝聚邻人为说宋江故事”。所谓诗词歌赋,鉴赏文物,无所不涉,琴棋书画,茶酒烹调,无所不通。家境富裕,隐居西湖,徜徉山水之间,“尝筑山满楼于跨虹桥,收藏古今书籍”,且以宋本为多,因之得以博览古今。所作《玉簪记》脍炙南北。其词风清丽和婉,独具一格。著有《雅尚斋诗草》初二集,《四库总目》、《玉簪记》及《节孝记》传奇各一本,《曲录》、《节孝记》分上下二帙,上帙写陶潜之《归去》,下帙写李密之《陈情》,在传奇中别成一体。此剧《传奇品》作马瑞兰作。又作有《遵生八笺》十九卷,《四库总目》专言服食之事,可见明代社会习尚之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创作
沈璟《南词韵选》录有高濂的散曲,吕天成《曲品》把他的作品列入“新传奇部”,可见他是万历时人,约与汤显祖、沈璟等人同时。所作传奇有《玉簪记》、《节孝记》2种,均存。散曲见于《南词韵选》、《南宫词纪》、《吴骚合编》、《词林逸响》等书,存小令、套数各十余篇。另有诗文集《雅尚斋诗草》、《芳芷楼词》和杂著《遵生八笺》等。《节孝记》包括两个短剧。上卷为《赋归记》,杂取陶潜从彭泽令赋归、拒绝朝廷征聘、入匡庐与慧远共结莲社诸事,写其清高拔俗的节操。下卷为《陈情记》,写李密夫妇侍奉祖母的孝道。这两部短剧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情趣,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高濂还常练古人研创的“六字诀”,并在《四季却病歌》中道出了其精要所在。歌曰:“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养生见解
在饮食方面,高濂首先重视饮用水的质量,并提出宜用雨雪露之类的“灵水”。与此同时,他又指出:不是所有自天而下的水都宜饮用,如“暴而霪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极檐者,皆不可食”。
以花入菜,在我国古籍中曾有零散记载。对此,高濂不但颇有研究,还加以发展。他说:百合和面作汤饼蒸食,可益气血。还引经据典,说古人曾称之为“渗利和中之美药”,鼓励人们食用百合花。对甘菊花,他更为赏识。他说:“甘菊花春夏旺苗”,若“采来洗净,滚汤焯起,速入水漂一时,然后取起榨干,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
对季节性养生,高濂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遵生八笺》中就写道:冬月宜服枣汤、钟乳酒、枸杞膏、地黄煎等药物,以养和中气。此外,还可对症服用药粥类调补,如杏仁羊肉粥、红枣粥、参芪鸡汁粥及萝卜粥等。
除食补外,高濂还非常重视药补和药疗,并辑“草还丹”、“草灵丹”、“霞天膏”、“女贞膏”、“却老七精散”、“万病黄精丸”等多种药方。其中,“万病黄精丸方”为:“用黄精十斤净,洗蒸令烂熟,白蜜三斤,天门冬三斤,去心蒸令烂熟”。然后,“上三味和匀,置于石臼内,捣一万杵。再分为四剂,每一剂再捣一万杵,过烂取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温酒服下,日三,不拘时服”。常服之,“可延年益气,治疗万病”。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藏书观念
多藏书,建书楼“山满楼”、“妙赏楼”于杭州虹桥。对经书子史、百家九流、诗文传记、稗野杂史等,兼收并蓄,且多医书,被黄丕烈誉为“明中叶大藏书家”。万历十九年(1591)刊刻有《遵生八笺》19卷,为总结中国历代以来日常生活体验的集大成著作,旁及山川逸游、花鸟虫鱼、琴乐书画、笔墨纸砚、文物鉴赏等知识修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遵生八笺》第六笺《燕间清谈笺·论藏书》,谈及鉴别版本尤为精湛,对鉴别宋版图书论述深刻,以及明代伪造宋版书的种种手段作过详细的论述,揭露明人书商作伪之手法是“将新刻模宋版书,特抄微黄厚宝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妆摩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尾,仍用草烟熏黄,俨状古人残伤旧迹,或置蛀米柜中蚀作透漏蛀孔”。劝“收藏家当具真眼辩证”;对古籍保护之法亦有创见,他的经验极受后来藏书家和版本学家的重视。论其刻书应精校,以医书为例,错一字将后患无穷。藏书印有“妙赏楼藏书”、“五岳贞形”、“高氏鉴定宋刻板书”、“武林高瑞南家藏书画印”、“武林高氏瑞南藏书画记”、“武林高深甫妙赏楼藏书”、“高丙家藏”、“古杭高氏藏书印”等。
高濂的藏书观颇具实用意识,曾自述藏书曰:“梦寐嗜好,远近访求,自经书子史、百家九流、诗文传记、稗野杂者、二氏经典,靡不兼收。故尝耽书,每见新异之典,不论价之贵賎以必得为期。”
作为酷爱读书的文人,高濂曾深深感叹至今尚有现实意义的“家素者无资以蓄书,家丰者性不喜见书”现象,同时也对那些附庸风雅的富而好书者提出批评,认为他们“不乐读诵,务得善本,绫纹装饰,置之华斋,以具观美”,以致“尘积盈寸,经年不见主人一面,书何逸哉”!当然,他认为毕竟还是胜于那些不喜见书的富豪。但高濂又以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无问册帙美恶,意惟欲搜奇索隐,得见古人一言一论之秘,以广心胸未识未闻”。而他自己积书充栋时,则“类聚门分,时乎开函摊几,俾长日更深,沈潜玩索,恍对圣贤,面谈千古,悦心快目,何乐可胜”。这些见识,确实高乎一般的藏书家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鉴别才能
高濂精於鉴别版本书。其《遵生八笺》第六笺《燕间清谈笺·论藏书》曾对鉴别宋、元版本的方法,以及明代伪造宋版书的种种手段作过详细的论述。他揭露说:“国初慎独斋刻书,似亦精美,近 日作假宋版书,神妙莫测。将新刻模宋版书,特钞微黄厚宝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将新刻版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头角处,或妆摩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尾,仍用草烟熏黄,俨状古人残伤旧迹,或置蛀米柜中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随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用纸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或作夥囤,令人先声指为故家某姓所遗。百计瞽人,莫可窥测,收藏家当具真眼辩证。”这些经验之谈,极受后来藏书家和版本家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节欲观念
高濂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他在《三知论》中提出了“养生有方,首先节欲”的观点。他* 虽认为倚翠偎红,溺快衾裯,是人的本能乐趣。但是性与命相守,神与气相依。如果沉溺其中,必然影响身心和谐,伤及阴阳气血。在《延年却病笺》中,高濂列出十条节色欲的延年方法:“阴阳好合,接御有度;入房有术,对景能忘;毋溺少艾,毋困倩童;妖艳莫贪,市妆莫近;惜精如金,惜身如宝;勤服药物,补益下元;处色莫贪,自心莫乱;勿作妄想,勿败梦交;少不贪欢,老能知戒;避色如仇,对欲知禁”。
综而论之,高濂从阴阳好合的性生活,入房有术的性技巧,勿作妄想的性心理,勤服药物的性保健,处色莫贪的性道德,具体地阐述了节欲观,丰富了中国性学研究的内容。值得指出的是,高濂所处的明代,正是理学盛行的年代。他摒弃“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进行性文化的探索,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同时,他的节欲理论也不免留下其时代的局限遗迹。除此之外,高濂在《起居安乐笺.人事诸忌》中,还提出了节欲的另一方面,即特殊情态下的性禁忌,认为大喜大怒,男女热病未好,新产月经未净,酒醉饱食之后,俱应节欲而不可交合。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重要著作
《玉簪记》
原是取材于《古今女史》,写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入金陵城外女真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观内。一日妙常乘月明弹琴,潘生寻琴声来访。潘生奏“雉朝飞”,妙常奏“广寒游”,情意愈合,潘生遂以情挑,妙常以礼相拒。又一日,妙常在屋中假寐,潘生来访,在书桌上得妙常题情诗,遂共明心愿。一夜,潘生赴约会途中,被姑母训诫,又逼他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二人相泣而别。后潘生及第授官,得以成婚。全剧共34出。从第16出“弦里传情”(即“琴挑”)起,再通过“旅邸相思”、“媒姑议亲”、“偷诗”、“姑阻佳期”(即“姑阻”)、“知情逼式”(即“逼试”)、“秋江哭别”(即“秋江”)等出的发展,矛盾逐一展开,感情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秋江”的别离,是最初的别离,又是最后的相聚,昆曲中处理得悲戚,而川剧中的这出则是出名的喜剧,又叫《陈姑赶潘》。
《遵生八笺》
共十九卷。记述有关四时调摄、生活起居、延年却病、饮食、灵秘丹药等养生之道,对于各种饮食记述较详。
高濂是个十分有意思的人。一部《遵生八笺》则可窥其性情与意趣。全书有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饮撰服食笺;燕闲清赏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通举笺。
《遵生八笺》
乃是一部养生宝典,据说宋美龄亦对之推崇不已。这与时下所谓小资必读书的《闲情偶记》可视作“双璧”。笺中内容极为丰富,其养生思想是重视形、气之调养,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王谠(?—?),字正甫,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之孙,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官至少府监丞,著有笔记体唐代文史集《唐语林》八卷。
  •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299—1394)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有集五卷。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