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耶律洪基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字涅邻,契丹名耶律查剌,辽兴宗耶律宗真长子,母为仁懿皇后萧挞里,辽朝第八位皇帝。
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继帝位,改元清宁。继位后奉兴宗弟耶律重元为皇太叔,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清宁九年(1063年),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重元之乱。咸雍二年(1066),改国号为大辽(983年时辽改称契丹)。此后耶律乙辛擅权,直至大康七年(1081年)废黜耶律乙辛及其党羽。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耶律洪基因病崩逝,终年七十岁。谥号仁圣大孝文皇帝,庙号道宗。六月,与宣懿皇后萧观音合葬庆陵。
耶律洪基在位期间,先有重元之乱、后有耶律乙辛擅权乱政,而他忠奸莫辨,赐死皇后萧观音,又软禁皇太子耶律濬,辽朝政治进一步腐朽。同时,他又崇奉佛教,虚耗国力,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但耶律洪基坚持对宋通好,临终前仍不忘嘱咐子孙“切勿生事”;又颇好汉文化,其汉诗气象磅礴、意境深远,收于《清宁集》中,今已亡佚。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景福二年八月初七日(1032年9月14日),耶律洪基在父亲辽兴宗巡游经过剌河源时出生。重熙六年(1037年)十一月,时年六岁的耶律洪基被封为梁王。
重熙十一年(1042年)十一月,进封为燕国王 ,总领中丞司事。重熙十二年(1043年)八月初七日,总理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封尚书令,进封为燕赵国王。在此期间,兴宗提拔儒臣萧惟信、姚景行、耶律良等充当其师傅或近侍,教以诗礼。
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七月,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参预朝政。耶律洪基生性沉稳闲静、严厉刚毅,每当入朝觐见时,兴宗都收起笑容,脸色变的严肃。
登基
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初二日,兴宗病危,召见耶律洪基,晓谕他治国之纲要。八月初四日,兴宗在行宫去世,遗诏由耶律洪基继承帝位。于是耶律洪基在兴宗灵柩前继位。耶律洪基因兴宗去世,极为悲痛,不听朝政。八月初六日,在百官们的上表恳请下,耶律洪基这才临朝听政。 
八月十三日,耶律洪基尊奉辽兴宗遗诏,任命西北路招讨使、西平郡王萧阿剌为北府宰相,仍领权知南院枢密使事之职,北府宰相萧虚烈出任为武定军节度使。八月十六日,改年号为清宁,大赦天下。
去世
寿昌六年(1100年)十二月,耶律洪基病倒。  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初一日,耶律洪基勉强支撑病体在清风殿接受百官及各国使者朝贺。正月初二日,耶律洪基来到混同江。正月十三日,耶律洪基在行宫去世,终年七十岁,遗诏由孙子燕国王耶律延禧(昭怀太子耶律浚之子)继承帝位。六月十一日,上谥号为仁圣大孝文皇帝,庙号道宗。 六月二十二日,与宣懿皇后萧观音合葬于庆陵(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为政举措
政治
平定叛乱
主词条:重元之乱
耶律洪基即位后,先后信用权奸耶律重元、耶律乙辛等,致使统治集团内部争斗趋于激烈。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耶律重元假称有病,想诱使耶律洪基于出猎时顺路去探望他,然后与子耶律涅鲁古乘机刺杀耶律洪基而夺位。敦睦宫使耶律良发觉此阴谋,由皇太后(仁懿皇后)转告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不信,耶律良让耶律洪基征召耶律涅鲁古,如果耶律涅鲁古不肯前来,就可推断此事千真万确。耶律洪基听从了他的话。派使者征召耶律涅鲁古,使者到了耶律涅鲁古门前,耶律涅鲁古想杀他,扣留于帐下。使者用佩刀割破帐幕逃出,赶赴行宫,将实际情形奏闻耶律洪基。耶律洪基这才相信,于是派兵平定了叛乱。
诛杀乙辛
大康元年(1075年),耶律乙辛为了篡权,诬告懿德皇后萧观音和伶人赵惟一私通  ,耶律洪基却又不加查实,就逼令皇后自杀,并将伶人赵惟一、高长命等人诛杀 ,史称十香词冤案。
大康三年(1077年),耶律乙辛又诬告太子耶律浚谋图抢位,耶律洪基又不顾太子百般申辩,将他囚禁了起来。不久,耶律乙辛派人暗杀了太子,谎报太子病死。耶律洪基要召见太子之妻,耶律乙辛又杀死太子妻子以灭口。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耶律洪基进“挟谷歌”,耶律洪基才把太子的儿女接进宫。大康五年(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耶律洪基游猎的时候谋害皇孙耶律延禧,耶律洪基接纳大臣的劝谏,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乙辛的阴谋。
大康七年(1081年),耶律洪基察觉上了当,便罢黜了耶律乙辛及其党羽。大康九年(1083年),耶律洪基追封故太子耶律浚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 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图带着私藏武器逃到宋朝避难,事泄伏诛。
文化
酷好佛教
耶律洪基酷好佛教,宋使苏辙称他“好佛法,能自讲其书。每夏季,辄会诸京僧徒及其群臣,执经亲讲,所在修盖寺院,度僧甚众。因此僧徒纵恣,放债营利,侵夺小民,民甚苦之”。
崇尚儒学
耶律洪基始终崇尚儒学,实行了以下举措:
(清宁元年十二月)戊戌,诏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清宁六年六月)丙寅,中京置国子监,命以时祭先圣先师。
(咸雍十年冬十月)丁丑,诏有司颁行《史记》、《汉书》。
(大安二年春正月)癸丑,召权翰林学士赵孝严、知制诰王师儒等讲《五经》大义。 
(大安四年夏四月)癸卯,西幸。召枢密直学士耶律俨讲《尚书·洪范》。
(大安四年五月)辛亥,命燕国王延禧写《尚书·五子之歌》。
(大安五年)三月癸酉,诏析津、大定二府精选举人以闻,仍诏谕学者,当穷经明道。 
外交
耶律洪基在位前期,辽宋之间发生过一些边界摩擦,耶律洪基有意兴兵伐宋,被他的师傅姚景行劝阻。
咸雍年间,宋神宗即位,起用王安石实行新法,以期富国强兵。为了钳制西夏,神宗派遣王韶经营熙州、河州、洮州地区,增强了宋朝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实力,对西夏的西部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也直接影响了辽利用西夏牵制宋的效果。宋夏双方再定誓约,关系也趋于缓和。为了分散宋经略河西的精力并试探宋方的虚实,辽朝以宋边民侵耕辽属土地为借口,挑起了河东地界之争。咸雍十年(1074年),耶律洪基遣林牙萧禧出使宋朝,指责宋朝在“雄州拓展关城”,在应、朔、蔚州辽境一边“营修戍垒”“存止居民”,要求双方派员“同共检照”。宋神宗许以雄州“创盖楼子箭窗等,并令拆去”,又先后两次遣使至河东边界与辽方共同勘验地界,都没能解决问题。萧禧违制留居宋境不归,宋神宗最终妥协,满足了辽的要求。除重熙年间新定地界外,又承认了辽在应州、武州南界侵占的宋边地。大康元年(1075年),宋遣知制诰沈括赴辽回谢,次年双方再遣使按新定地界重新分划,各开壕立堠置铺;宋又向辽出让了大片领土。辽此次与宋交涉,前后历时三年,不论是谈判还是划界立标,多有故意拖延的情况,其根本目的当不在得地,而在窥探宋方的军事动向,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采取相应措施。 
此后,耶律洪基与宋维持了和平友好的关系。曾出使辽国的苏辙评价过耶律洪基:“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宋)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耶律洪基终临之际,还殷殷告诫继位的孙子耶律延禧:“南朝(宋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慕宋仁宗
据宋人记载,耶律洪基“为人仁柔,讳言兵,不喜刑杀”,并仰慕和效法宋仁宗。每说到宋仁宗,必定将手放到额头上,并在宋仁宗忌日斋戒。清宁二年(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秋,耶律洪基曾派人来求仁宗皇帝御容,宋廷有人怀疑施厌胜之术,宋仁宗说:“吾待虏厚,必不然。”派御史中丞张昪赠送,耶律洪基盛陈仪卫,见到后大喜过望,并行再拜之礼,对臣下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不过清朝乾隆帝认为:“彼时宋方畏契丹,增岁币,其政略兵威,有何令契丹可惧处?而契丹主见像惊拜,有都虞候之叹耶?此不过宋臣自诩之言,无足信,益可鄙耳。” 
愿生中国
耶律洪基曾以白银千两铸成两个佛像,并在佛像后背刻下“愿后世生中国”之文字,供奉于开泰寺。关于耶律洪基“愿后世生中国”说,学术界有生"北宋”说、生“契丹”说和生“佛诞生地”说三种不同的理解。
文化自信
耶律洪基在时,有汉人在经筵上讲《论语》,至“北辰居所而众星拱之”之句时,耶律洪基说:“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此岂其地邪?”讲到“夷狄之有君”,讲官就快速读过而不敢细讲,耶律洪基又说:“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命令其讲解。
放虎归山
相传在寿昌年间,女真完颜部酋长阿骨打来朝,与辽朝贵族进行双陆之戏,辽朝贵族投琼失利,却擅自行马(移动棋子,按规则只有投琼得胜者才能行马)。阿骨打很愤怒,拔出小佩刀想刺向他,随从完颜希尹急忙用手握住刀鞘,阿骨打只能用刀柄打对方胸部,最终没死。耶律洪基很生气,侍臣劝耶律洪基诛杀强悍的阿骨打,耶律洪基却说:“吾方示信以待远人,不可杀。”还有人举出王衍纵石勒、张守珪赦安禄山等事为例,道宗不听,放归阿骨打。
死亡征兆
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初一日,耶律洪基支撑病体御临清风殿接受百官及各国使者朝贺。当天夜里,有白气如练带,从天而降,黑云起于西北,急速飘飞并发出声响。北方有青赤黑白四色气,互相杂混而降落。十二天之后,耶律洪基便在行宫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作品
耶律洪基性格沉稳闲静、严厉刚毅,精通音律,善于书画,爱好诗赋,与臣下有“诗友”之交,常作诗赐于外戚、大臣。诗作风格受唐诗影响较深,讲究韵致,反映了契丹贵族崇尚唐文学,积极学习吸收汉文化的倾向。他的御制诗文被辑为《清宁集》(今佚)。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辽朝丞相李俨(耶律俨)曾作一首名为《黄菊赋》的诗献给辽道宗,辽道宗又作诗“题李俨《黄菊赋》”赐于李俨。《题李俨黄菊赋》原文为:“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该诗将佳句名诗比作缤纷的菊花,余香袅袅,风吹不散,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袖中犹觉”写得尔雅有致,特具韵味,且有“赠人佳卉,袖有余香”的言外之意,而“冷落西风”则深化了情景。该诗是辽诗中的名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元人张肯化用此诗为《蝶恋花》词上半阕(一说为虞集作):“昨日得卿《黄菊赋》,细剪金英,题作多情句。冷落西风吹不去,袖中犹有余香度。”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评价
苏辙:北朝皇帝年颜见今六十以来,然举止轻健,饮啖不衰,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辽史》:①帝性沉静、严毅,每朝,兴宗为之敛容。②道宗初即位,求直言,访治道,劝农兴学,救灾恤患,粲然可观。及夫谤讪之令既行,告讦之赏日重。群邪并兴,谗巧竞进。贼及骨肉,皇基浸危。众正沦胥,诸部反侧,甲兵之用,无宁岁矣。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徒勤小惠,蔑计大本,尚足与论治哉?
《契丹国志》:帝聪达明睿,端严若神,观书通其大略,神领心解……政出房闱,则龙漦改当璧之命;权归悍妒,则衽席痛匹嫡之危。道宗越自储宫,遂登旒扆,虽毡屋之末更,亦宝历之有在。观夫孽后,可为心寒。卒之骄矜产祸,盘维就戮,亦痛矣。然宽仁怀远之方,卒不料后来乱亡之祸,而二百余年之基业,一阿骨打得以败之。岂其疑似无辜之戮,不肯受寡恩之名,而勒与禄山之祸,帝自贻忧于子孙欤?是可为之长太息矣!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王谠(?—?),字正甫,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之孙,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官至少府监丞,著有笔记体唐代文史集《唐语林》八卷。
  •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299—1394)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有集五卷。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