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在池州清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予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年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鉴赏
纠错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中,诗人应好友崔群(敦诗)之邀,由池州至宛陵,途经九华山,写下这首诗。当时,诗人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以来,已将近二十年了。历经忧患,郁愤不平的心情,每借写景咏物,泻于笔端,这首咏九华诗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诗前的小序,有三层意思: 一是赞叹九华山“九峰竞秀,神采奇异”,远在华山、女几、荆山之上。二是叹惋九华山 “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三是交代作诗的目的在于“歌以大之”。诗的前七句,以想象夸张之笔描述九华山极不寻常的来历和夭矫腾仚(xiān先,飘举的样子)的神奇风貌。开头一句,劈空而来,很有警动之感。“惊魂魄”三字,不仅将初见九华的惊奇、赞叹心情吐露出来,而且点带出九华山奇秀无比的神采。“一见”之下而“惊魂魄”,驱使诗人进入遐想境界,故而以“意想”二字提引,神驰往古,展示出一幅天地开辟之时的神秘画面。这秀出天外的九座奇峰,原是九条神龙,在那洪炉熔铸出宇宙的时代,它们屈曲腾跃,意欲攀天而去,突遭巨雷轰击,化而为石,变作这眼前的九峰。这离奇的想象,本来是迷茫难求的事情,可是在诗人想来,却是带有几分可信的故事。如其不然,悠悠万年之后的今天,它们何以气势不死,仍然象要腾跃飞举而去呢?故而诗中以“不然”二字反诘两句,以论其真。这里,诗人所构绘的故事是虚无缥缈的,然而它却最生动地描绘出九华山峰夭矫腾飞的形态和气势。这种以虚想写实景的手法,在山水诗中虽屡见不鲜,但写得这样富于神奇的色彩是不多见的。
诗的中间十二句,描写九华山的清美景色和被冷落的遭遇。“云含”、“日凝”两句,分写昼夜之景。山中之夜,白云含幽而素月添冷,是那样的清冷幽寂。而在丽日晴天,则阳光凝晖,江水映漾着山影,又是那样地清丽明秀。但是,如此优美的山光水色,只因为“结根不得要路津”,“地偏且远”,长在无人之境,竟然久湮不闻,埋没至今。写到这里,一种郁愤不平之气,已强烈地抒发出来。接下去,放开笔墨,打开时空限隔,再驰神思,通过黄帝、大禹和诗人谢朓的故事,进一步加以抒发。那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和东海之滨的会嵇山(苗山),原来都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山,却因为黄帝的封禅、大禹的治水计功而著称于人间。九华山的遭遇就不同了,这里是“乘樏(山行乘载之具)不来广乐(钧天广乐)绝”,大禹既不曾乘樏而来,黄帝更没有在钧天广乐声中降临,它只能“独与猿鸟愁青荧”,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独与猿鸟相处,愁恨千古。最使诗人深为不平的是那座敬亭山的幸运了。它不过是孤峙平地,象一座崩坍的崖壁,一片枯寂,毫无生气。可是,它却凭借南朝诗人、宣城太守谢朓的一首《游敬亭山》诗,竟然“遂使声名齐五岳”,名扬天下。通过这十二句的叙述,以云云、亭亭、会嵇、敬亭山与九华山的对比,非常深刻地揭示出显者不美,美者不显的极不正常的现象和极不公正的待遇。山且如此,推而及人,更有甚焉。对此,诗人是深受其害、深恶痛绝的。但他又不愿直陈其事,触犯时忌,故而诗的最后四句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结为: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九华山既然是“天生尤物(奇美之物)”,只合隐沦于偏远之境,而不得名声流播,广传于人间的。在这四句中,以连呼两句“九华山”提起,既饱含着对九华山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更包含着对人间的愤懑和讥讽。至此,诗人借山喻人,以山之见弃写人之遭谗远谪的立意也就更为显豁。通篇没有一字写及人事,然而又无处不在抨击人事,包括诗人在内的八司马的遭遇和九华山的受冷落,其情相通,其理相似,暗寄讽谕的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由此也足可见出刘禹锡诗的高妙处。
诗前的小序,有三层意思: 一是赞叹九华山“九峰竞秀,神采奇异”,远在华山、女几、荆山之上。二是叹惋九华山 “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三是交代作诗的目的在于“歌以大之”。诗的前七句,以想象夸张之笔描述九华山极不寻常的来历和夭矫腾仚(xiān先,飘举的样子)的神奇风貌。开头一句,劈空而来,很有警动之感。“惊魂魄”三字,不仅将初见九华的惊奇、赞叹心情吐露出来,而且点带出九华山奇秀无比的神采。“一见”之下而“惊魂魄”,驱使诗人进入遐想境界,故而以“意想”二字提引,神驰往古,展示出一幅天地开辟之时的神秘画面。这秀出天外的九座奇峰,原是九条神龙,在那洪炉熔铸出宇宙的时代,它们屈曲腾跃,意欲攀天而去,突遭巨雷轰击,化而为石,变作这眼前的九峰。这离奇的想象,本来是迷茫难求的事情,可是在诗人想来,却是带有几分可信的故事。如其不然,悠悠万年之后的今天,它们何以气势不死,仍然象要腾跃飞举而去呢?故而诗中以“不然”二字反诘两句,以论其真。这里,诗人所构绘的故事是虚无缥缈的,然而它却最生动地描绘出九华山峰夭矫腾飞的形态和气势。这种以虚想写实景的手法,在山水诗中虽屡见不鲜,但写得这样富于神奇的色彩是不多见的。
诗的中间十二句,描写九华山的清美景色和被冷落的遭遇。“云含”、“日凝”两句,分写昼夜之景。山中之夜,白云含幽而素月添冷,是那样的清冷幽寂。而在丽日晴天,则阳光凝晖,江水映漾着山影,又是那样地清丽明秀。但是,如此优美的山光水色,只因为“结根不得要路津”,“地偏且远”,长在无人之境,竟然久湮不闻,埋没至今。写到这里,一种郁愤不平之气,已强烈地抒发出来。接下去,放开笔墨,打开时空限隔,再驰神思,通过黄帝、大禹和诗人谢朓的故事,进一步加以抒发。那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和东海之滨的会嵇山(苗山),原来都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山,却因为黄帝的封禅、大禹的治水计功而著称于人间。九华山的遭遇就不同了,这里是“乘樏(山行乘载之具)不来广乐(钧天广乐)绝”,大禹既不曾乘樏而来,黄帝更没有在钧天广乐声中降临,它只能“独与猿鸟愁青荧”,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独与猿鸟相处,愁恨千古。最使诗人深为不平的是那座敬亭山的幸运了。它不过是孤峙平地,象一座崩坍的崖壁,一片枯寂,毫无生气。可是,它却凭借南朝诗人、宣城太守谢朓的一首《游敬亭山》诗,竟然“遂使声名齐五岳”,名扬天下。通过这十二句的叙述,以云云、亭亭、会嵇、敬亭山与九华山的对比,非常深刻地揭示出显者不美,美者不显的极不正常的现象和极不公正的待遇。山且如此,推而及人,更有甚焉。对此,诗人是深受其害、深恶痛绝的。但他又不愿直陈其事,触犯时忌,故而诗的最后四句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结为: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九华山既然是“天生尤物(奇美之物)”,只合隐沦于偏远之境,而不得名声流播,广传于人间的。在这四句中,以连呼两句“九华山”提起,既饱含着对九华山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更包含着对人间的愤懑和讥讽。至此,诗人借山喻人,以山之见弃写人之遭谗远谪的立意也就更为显豁。通篇没有一字写及人事,然而又无处不在抨击人事,包括诗人在内的八司马的遭遇和九华山的受冷落,其情相通,其理相似,暗寄讽谕的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由此也足可见出刘禹锡诗的高妙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九华山,旧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阳西南。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莲花,因而改名九华(花)山。这首诗描写九华山秀绝景象,诗人采用歌行体式,句式长短不齐,形成波荡起伏的节奏感,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九华山极度赞美的感情抒发的需要。
诗人一见九华山,面对那挺拔奇绝的峰峦不禁惊心动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诗人想象它是九条矫健腾跃的神龙正准备飞升上天时,忽然一声惊雷使它们变化为石头而成,因为至今这山势仍然活生生地像要腾飞起来。腾仚,腾飞飘举貌。这样写山,纯以神话想象取胜,一方面使奇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山势自然腾飞起来,取得直接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诗人先慨叹九华山的不为人知,黄帝封禅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来过九华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载工具,乘樏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这里指黄帝。“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的感叹,显然充满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华山不远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谢朓的一首诗而声名大震,其实山势极为平凡,“黄索漠”、“无棱角”,根本不能与九华山相提并论。因此,结尾处慨叹这样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间声名大震呢?隐然表露出以谢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怀。
诗人一见九华山,面对那挺拔奇绝的峰峦不禁惊心动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诗人想象它是九条矫健腾跃的神龙正准备飞升上天时,忽然一声惊雷使它们变化为石头而成,因为至今这山势仍然活生生地像要腾飞起来。腾仚,腾飞飘举貌。这样写山,纯以神话想象取胜,一方面使奇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山势自然腾飞起来,取得直接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诗人先慨叹九华山的不为人知,黄帝封禅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来过九华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载工具,乘樏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这里指黄帝。“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的感叹,显然充满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华山不远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谢朓的一首诗而声名大震,其实山势极为平凡,“黄索漠”、“无棱角”,根本不能与九华山相提并论。因此,结尾处慨叹这样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间声名大震呢?隐然表露出以谢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祭韩吏部文
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典训为徒,百家抗行。当时者,皆出其下。古人中求,为敌盖寡。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马,文 ...
- 983
-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文集序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文集序》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文中先从文章与政治的关系写起,指出柳宗元的文章在当时就很受重视;然后概括介绍柳的生平,点出他的临终所托;末尾引用韩愈和皇甫湜的评价,充分肯定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780
-
讯甿
刘子如京师,过徐之右鄙。其道旁午,有增增,扶斑白,挈羁角,赍生器,荷农用,摩肩而西。仆夫 告予曰:斯宋人、梁人、亳人、颍人之逋 ...
- 884
-
踏歌词四首·其三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 56
-
踏歌词四首·其四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 837
-
插田歌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二度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元和年间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大力提倡并创作反映现实、关乎国计民生的新题乐府诗,史称“新乐府运动”。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但是又不入乐,而以新题反映时事,因此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 10
-
池亭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 7
-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般若禅师的仰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禅境的向往之意。...
- 3
-
华山歌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 5
-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 6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