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崔慎思

佚名 〔唐代〕
  博陵崔慎思,唐贞元中,应进士举。京中无第宅,常赁人隙院居止。而主人别在一院,都无丈夫,有少妇年三十余,窥之亦有容色,唯有二女奴焉。
  慎思遂遣通意,求纳为妻。妇人曰:“我非仕人,与君不敌,不可为他时恨也。”
  求以为妾,许之,而不肯言其姓。慎思遂纳之。二年余,崔所取给,妇人无倦色。后产一子,数月矣,时夜,崔寝,及闭户垂帷,而已半夜,忽失其妇。崔惊之,意其有奸,颇发忿怒,遂起堂前,彷徨而行。时月胧明,忽见其妇自屋而下,以白练缠身,其右手侍匕首,左手携一人头,言其父昔枉为郡守所杀,入城求报,已数年矣,未得,今既克矣,不可久留,请从此辞。遂更结束其身,以灰囊盛人首携之,谓崔曰:“某幸得力君妾二年,而已有一子,宅及二婢,皆自致,并以奉赠,养育孩子。”
  言讫而别,遂逾墙越舍而去。慎思惊叹未已,少顷却至,曰:“适去,忘哺孩子少乳。”
  遂入室,良久而出,曰:“喂儿已毕,便永去矣。”
  慎思久之,怪不闻婴儿啼,视之,已为其所杀矣。杀其子者,以绝其念也,古之侠莫能过焉。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博陵人崔慎思,在唐朝贞元中期,中了举人,在京城没有住宅,曾经租别人一空隙院子居住。房东另住一院,没有男人,只有个三十多岁的少妇,偷看也有些姿色。她只有两个婢女。
崔慎思让她们传话,想娶少妇为妻。妇人说:“我不是读书人,和你不般配,决不能以后后悔呀。”
他又想把她收为妾,她同意了。就是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崔慎思就收她为妾。二年多,对崔慎思的需用,妇人从未有不满意的神色。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关窗放帘睡觉,到了半夜,那妇人却找不到了。他很惊慌,怀疑妇人与别人通奸,他愤怒至极,在堂前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当时月色微明,忽见她从房上下来,身扎白腰带,右手拿匕首,左手提一人头。说她父亲早年被郡守无辜杀害,她进城去报仇,已等好几年没得手,今大仇已报,不可久留,请在此告别。于是整理一下衣服,拿着用灰布口袋装着的人头,对他说:“我有幸能够给你做了二年妾,而且还有一子。房子和两个婢女都是我自己置办的,都赠送给你,以便养育孩子。”
说完告别而走,跳墙越脊而去,他惊魂未定。一会儿,她又返回,说:“刚要走,忘了给孩子喂奶。”
进入室内,好久才出来,说:“孩子已经喂完了,永别了。”
很久,他奇怪没听到孩子的哭声,进屋一看,孩子已被她杀死。杀死自己的孩子,是为了断绝思念之情。古时的侠客没有能超过她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您可能感兴趣...
  •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

    161
  • 王恕廉介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

    255
  •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 ...

    33
  • 清江引·讥士人

    《清江引·讥士人》是元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针对元代的文人做官丑态的描写,刻画了白吃饭的“米虫”式的士人的庸俗、道貌岸然和狐假虎威的讨厌相,表现出作者对贪官污吏的憎恶。全曲语言幽默,意境深远。...

    398
  • 祝融取火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山海经》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 ...

    996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 ...

    34
  •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 ...

    5
  •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10
  •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4
  •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6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