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陈尧佐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今存词一首。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陈尧佐出生。他的先祖是河朔人,至高祖陈翔时,因任蜀州新井县令,便定居于此,为阆州阆中人。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登进士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曾撰《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于他的志向。后以试秘书省校书郎身份知朝邑县,恰逢其兄陈尧叟出使陕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陈尧叟,便以事诬陷陈尧佐,被降职为朝邑县主簿。其后移任下邽县主簿,升任秘书郎、真源知县,任开封府司录参军。
通判潮州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升任开封府推官。他上书指摘时弊,言他人所不敢言,因触怒真宗,被贬为潮州通判。到潮州后,新修孔庙,并“选潮民秀者劝以学”,发展潮州教育事业。还倡议在孔庙正室东厢建韩吏部祠,并写了《招韩文公文》,极力称赞韩愈“专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悦其教,诵公之言,箴公之文,绵绵焉迨今知学者也。”
  咸平三年(1000年),百姓张氏的儿子与其母在江中洗澡,鳄鱼尾随吃掉他的儿子,母亲无法施救。陈尧佐听说后为之伤心,命两个小吏划小船拿着网前去捕捉。鳄鱼最为凶暴,无法网到,到此时,却顺服被网住,陈尧佐撰《戮鳄鱼文》,把鳄鱼示众街市并就其烹杀,人们都感到惊异。
历职地方
  陈尧佐在任三年后被召还朝廷,献诗数百篇,被任命为直史馆、知寿州。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献出大米,赈济几万人。后移任庐州,因其父陈省华病重而请求辞官回乡,提点开封府界事。
  后来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为堤,堤在次年就毁坏。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认同,陈尧佐与之反复争论,丁谓遂将其徙为京西转运使,但最终还是按他的建议实行。移任河东路转运使,他根据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的情况,奏请朝廷免除税收。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移任河北路转运使,母亲年迈请求就近侍养,朝廷召他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误降职监鄂州茶场。
  天禧年间,黄河决口,朝廷起用陈尧佐为滑州知州,制造木笼以减除水患,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
入朝拜相
  真宗驾崩后,朝廷营造永定陵,又移任陈尧佐为京西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移任度支副使,参与撰写《真宗实录》。没有应试中书,朝廷特升其为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
  天圣二年(1024年),进升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
  天圣三年(1025年),移任并州知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陈尧佐替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赖其利。
  天圣五年(1027年),陈尧佐参与撰写真宗一朝国史。又接替其弟陈尧咨同知开封府,累迁右谏议大夫,任翰林学士。
  天圣七年(1029年),拜枢密副使。当时祥符知县陈诂治理严厉苛刻,官员打算加罪陈诂,便使县为之一空,刘太后果然愤怒;但陈诂与宰相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以嫌不敢争辩。事情传至枢密院,只有陈尧佐说:“惩处陈诂则奸吏得计,以后谁敢再约束胥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陈尧佐其后以给事中之职任参知政事(副相),又升尚书吏部侍郎。
出知永兴
  明道元年(1032年),四月,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亲政,他首先罢黜刘太后所任用的宰相,陈尧佐因而于次年以户部侍郎之职罢知永兴军。经过郑州,被郡人王文吉以反叛事告发,传经御史中丞范讽处理,此事才辨明。改任庐州知州,移任同州知州,又移知永兴军。刘太后曾派宦官在京兆(今西安)造佛塔,前知永兴军姜遵为迎合太后,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陈尧佐上奏说:“唐代贤臣墓碑,现在已损失十分之七八了。其子孙深深地镌刻大字,是想传之千载,一旦与瓦砾等同,实在是可惜。那些没有被毁坏的,希望敕令州县完整保护。”移任郑州知州。恰逢修造真宗章惠皇后的园陵,郑州陈设之物很严格,仁宗赐书褒谕。
晚年生活
  景祐四年(1037年),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再次拜相。
  景祐五年(1038年),因数次出现灾异,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
  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职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辛卯(10月26日),陈尧佐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陈尧佐性情勤俭节约,看见动物必定告诫左右侍人不要杀害。器物衣服坏了,随时就缝补,说:“无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丢弃。”自号“知余子”。临终前一日,自撰墓志说:“年寿八十二不为夭折,官一品不为低贱,使相接受俸禄不为耻辱,这三者大略可以归息于父亲栖神之地了。”陈抟曾对他的父亲说:“您三个儿子都当为将相,惟有中子显贵而且年寿高。”后来果像陈抟所说的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成就
水利
  陈尧佐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也就是黄河第三次徙流的前33年,经过千余年黄沙沉积与浊浪冲刷,黄河堤岸已是岌岌可危,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尤为严重。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于是上奏朝廷“议开滑州小河分水势,遣使视利害以闻”,勘察详确后“请规度自三迎杨村北治之。复开汶河于上游,以泄臃塞”。(《宋史·河渠·黄河》)他的建议得到了整个朝廷的认可。至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真宗将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督理河务。尧佐甫到任,即以治黄为政务之重,他亲巡堤防,查勘水情,询问百姓,研究制定治水方略。此时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须首先减轻洪水的冲击,才可筑堤。经过反复试验,陈尧佐亲手绘图,“造木龙以杀水势”。(《宋史·陈尧佐传》)木龙是状如“木梳”的一种防汛拦水工具。据《宋史·河渠·黄河》载:“(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他采用了以木龙减消水势,而后以“埽”(旧时治水,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并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了一条长堤。这条大堤起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逶迤绵延长达千余里。据《宋史·河渠·黄河》载:“(陈尧佐)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这条大堤为预防黄河溃泛起了重要作用,所经州县,百姓均“赖其利”。
  陈尧佐曾任两浙转运副使,当时由于钱塘江潮水凶猛,“篝石堤”被大水冲塌,官府急募民夫垒起,翌年复被水冲垮。陈尧佐认为按旧方式砌垒石堤是挡不住狂涛巨浪的。于是,不避危险,亲率水工勘察,反复试验后,决定以“薪石土”夯实筑堤。即先行砌垒石堤以挡浪涛,而后又于石堤之外,筑以“薪石土”堤,反复夯实,才将狂涛钳服。后来陈尧佐调任河南知府,嗣又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是时,汾水常常暴涨,堤防欲溃,几至成灾,人心骚动,难以聊生。陈尧佐到任,即以治理汾水为急务,来勘堤防,询问土民,征求当地有治水专长的“耆旧”的建议。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之方,使汾水之堤转危为安,“民人称庆”。据《宋史》载:“陈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由上述可见,陈尧佐治水是颇有经验的。天禧间,滑州黄河水溢,朝廷即将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治理黄河水患。
政治
  陈尧佐一生为官清正,敢作敢为,不同常人。他在陕西为官,告发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恶,他因此被降为朝邑县主簿。在开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为潮州通判。潮州发生鳄鱼食人,他下令捕获,具文数罪后当众烹杀。
  陈尧佐知寿州时,发生大饥荒,陈尧佐带头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献出大米,赈济几万人。他出知永兴军时,发现前任姜遵为讨好刘后,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毁坏“古碑碣充砖瓦用”。他马上向朝廷奏请停毁和修复,为了保护文物,他公然上忤刘后。任枢密副使时,祥符知县陈沽治吏严急,奸吏便发动罢官事端。太后欲治诂罪,命枢密院察办,众不敢违,独陈尧佐上奏:“罪诂则奸吏得计,谁还敢整治贪官?”陈诂由是得免。

  陈尧佐从小爱好学习,父亲教授众子经书,其兄长没有完成学业,尧佐偷听已成诵。开始肄业锦屏山,后师从种放于终南山,等到显贵后,读书没有中断。
  他的诗文是父兄中最好的。他初人仕途,就写了《海喻》一篇,“人奇其志”。继又具文烹鳄,“人皆惊异”,他的诗作没有《西昆》诗派那种浮艳之风,多写山水花木,寓志谈史,且明白清丽。如他写游《国清寺》一诗道:“南越第一寺,偶来心地真。却嫌桥下水,流去人红尘。”
  陈尧佐有文集30卷,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宋诗纪事》、《宋文鉴》、《舆地纪胜》录其诗40余首,《全宋词》录其词一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10篇。
书法
  陈尧佐工书法,善古隶八分,写一丈见方的字,笔力端正遒劲,年老仍不衰。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王谠(?—?),字正甫,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之孙,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官至少府监丞,著有笔记体唐代文史集《唐语林》八卷。
  •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