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李朝威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他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唐朝陇西 ( 今甘肃东南部 ) 人, 小说家,与李复言、李公佐合称『陇西三李』。
大约公元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在世。正史无传记, 其他文献中也不见载行状, 故具体生卒时间及字、号、别称不详; 家世及生平事迹不可考。然其所作传奇小说《柳毅传》,久传不朽,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 [3]  后人只有借助这两篇佳作, 才得以窥知其思想境界及突出的文学成就。常言道:文如其人。故特以文评代传 , 以彰示其卓越。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作品特点
李朝威所作《柳毅传》
中国小说的发展,上溯先秦两汉的神话、寓言, 再经魏晋六朝的搜神志怪, 到唐朝又有传奇兴起。唐传奇多为文人有意创作, 开始比较深入地描写丰富的社会生活, 这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趋于成熟的标志。而李朝威所作《柳毅传》, 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篇。
一天,李朝威到郊区专访了退休京官薛嘏,薛嘏给他详细讲述了其表兄柳毅为龙女传书所发生的传奇故事。回家后,他反复斟酌,修改撰写成《柳毅传》,成为唐代以来传奇里最有成就的篇章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说的是洞庭龙君的女儿,远嫁给泾川龙君的次子,丈夫虐妻成性,将她赶出龙宫,放牧羊群。龙女求助无门,掩面哭啼。书生柳毅路遇此事,慨然代龙女传书报讯,龙女得以被救回龙宫与家人团聚。龙女感谢柳毅大恩,心生爱慕,龙王也想将女儿嫁与柳毅。但柳毅传书是仗义执言,本无私念,就拒绝了婚事。柳毅回家后先后娶了两位夫人都不幸死去。后与一渔家女成婚,貌似龙女,后发现此女就是托书的龙女。此后,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该传奇以柳毅的经历为主线,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逐步运用细腻的气氛描写, 和大量凸现个性特点的对话 , 塑造出四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洞庭君是一个有情有义, 涵养深厚, 宽容慈祥的仁德者; 钱塘君是嫉恶如仇, 勇猛异常, 既莽撞冒失又率直可爱的豪侠; 龙女是温婉善良, 执着于爱情的淑女 ; 柳毅是唯道是从, 同情不幸, 正直无私, 威武不屈的侠义书生。
创作手法高超
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一篇文言传奇, 仅用短短五千字, 竟然成功地塑造出一组性格鲜明, 形象丰满的艺术典型 , 其创作手法的高超, 无疑值得后人称赞和学习。《柳毅传》与唐以前小说不同, 不再是粗陈梗概, 而是一篇布局严谨, 情节跌宕、曲折,笔触比较细腻,写作目的十分明确,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的小说。
小说以落第书生柳毅奇遇龙女为发端,以柳毅传书洞庭,龙女变人报恩与柳毅结为夫妻为整个故事的骨架,其间,通过穿插一系列曲折动人的具体情节,步步引人入胜。柳毅路过泾阳,戏剧性地偶遇放牧『雨工(雷霆)』的龙女;龙女托他信,报告自己的遭遇。临行前,柳毅戏言:『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龙女慨允:『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似乎不经意间为两人后来的结合埋下伏线。柳毅如托进入龙宫,报告洞庭者:龙女在泾川因为劝阻丈夫的轻薄放荡,正在遭受糊涂公婆的虐待。钱塘君闻讯,立即破柱冲天去营救侄女。龙女被救回洞庭,清汤君为感谢柳毅千里传书借酒说媒,遭到柳毅义正辞严的拒绝。柳毅回家, 先后续娶三妻, 后娶的卢氏已经生了孩子, 使人觉得柳毅洞庭传书已成往事,从此人龙相隔两界, 与龙女再也不会有瓜葛。岂料, 卢氏原来正是龙女, 柳毅得到的不仅是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而且因此得以长生不老、同入仙境。
幻想和浪漫主义情调
这样, 小说采用奇异的幻想和浪漫主义情调, 艺术地揭示人生, 反映社会, 描绘理想,从中也表达了李朝威的思想。作者着意塑造的侠义书生柳毅完全是出于对邪恶的义愤, 是为了解除弱者所受的冤屈 , 并没有什么私念。正是柳毅的见义勇为和正直无私, 才引起龙女执着的倾慕和追求。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小说不同, 他俩的幸福结合, 体现了较高的道德境界, 《柳毅传》也才传颂至今。
《柳毅传》还笼罩着一片圣洁的宗教情怀, 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和佛教的恩怨报应和道教的神仙丹药、长生不老等, 融会、浸润于字里行间。作者通过整个故事树立了这样一个思想观念人之为人要以道义为重, 诚心恪守道义者, 终将得到无边的福报。
弘扬道德信义
主人公柳毅在与龙女的对话中先后发出的内心独白五月『义夫也』, 『以义行为之士丘, 『素以操贞为志尚』 ,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道德追求。小说的末尾 , 作者还借用史家作论赞序跋的笔法直抒主意, 写道『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 必以灵著, 别斯见矣。人 , 裸也, 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 钱塘迅疾磊落, 宜有承焉。 暇咏而不载, 独可邻其境。愚义之 , 为斯文。』可见 , 弘扬道德信义 , 才是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
笼罩全篇的宗教情怀
柳毅和龙女终成眷属以后, 作者却并未回虽然止笔, 而是继续设计了一个情节柳 毅表弟薛暇在贬诵途中与他相遇, 柳毅向他赠了仙药, 四十多年后也同样成仙。乍一看来, 这一情节使小说有些拖沓。但是, 透过笼罩全篇的宗教情怀, 就会发现这点枝莹, 是必要的尾声。
有缘进入了仙境
柳毅一生虽有应举落第之愁, 有两度丧妻之苦, 然而由于明心见性, 诚心践行道义, 终于有缘进入了仙境, 他继而以『觉悟主的身份向正在经受贬捕之苦的薛暇赠送仙药, 借得这位表弟之口将自己成仙的事迹传告于人世, 以达到启发、超度众生的心愿。如果说柳毅和龙女的爱情经历是一条明线, 那么, 宣示如何通过恪守道义来加深人类亲情、消减人间苦难 , 则是贯穿这篇作品的一条隐线。这种出世思想难免具有消极性; 但是,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所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影响
李朝威的这些思想和主张, 通过《柳毅传》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末孙按的《灵应传》、元代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明代黄说仲的《龙策记》、清代李渔的《屋中楼》等传奇、杂剧, 以及近现代戏曲中的一些作品, 都沿用这一题材, 从这篇传奇脱胎演变而来; 自本传奇问世以来至今, 历代编集、赏析、研究古代传奇文学者, 无不对它十分青睐。足见其魅力之深广, 影响之久远。可以说,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对后来的影响遍及文学的各个领域。
陇西文化广场“龙女牧羊”石膏塑像,取意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 楼槃(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绍定初(约1228),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台湾道,与达洪阿设计击退英军。战后以“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复起用,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终湖南按察使。师事从祖姚鼐,工诗,文章善陈时事利害。鸦片战失败后,寻求御侮之策,著《康輶纪行》、揭英侵藏野心,欲使朝廷戒备。有《中复堂全集》。
  •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 郑兴裔(1126年-1199年)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开封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宋宁宗庆元五年九月二十日,年七十四岁。
  • (1459—1529)明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好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礼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追谥文忠。有《杨文忠公三录》。
  • 丰坊(1492年-1563年),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更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丰熙子。嘉靖二年进士。除吏部主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居吴中,贫病以死。性狂诞,滑稽玩世。
  • 谢良琦(1624~1671),字仲韩,一字石眼,明末清初广西全州龙水桥渡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入清后历任淳安、蠡县县令。
  •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 焦维章号雪山,明嘉靖四年(1526)举人,嘉靖五年(15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三点文衔、两司学使主考官、河南参政、山东巡抚。著有《岳神记》《雪山诗文集》等30卷。
  • 江西贵溪人,字次公,号静庵。顺治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康熙中与王士禛同典四川乡试,士禛有“水部风流似郑虔”句以赞之。有《静庵集》。
  •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负诗名,长于治经,尤嗜金石之学,多藏金石碑版。辑有《湖海诗传》《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诸书,自著有《春融堂诗文集》等。
  • (1740—1796)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子。彭启丰子。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选知县,不就。专心读书,喜佛学,留心当代掌故,对清初大吏和学者的行事、议论,均有辑述。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
  •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一作不须,又作不不)头陀。了禅弟子。江苏盐城蔡氏子。家贫,披薙于吴门三元宫,后到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与订方外交,工诗善画,画兰竹颇佳。《清朝书画家笔录》
  •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
  •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1815—1876)清广西马平人,初名锡振,以服膺宋包拯,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通政使。同治时屡疏论军事形势及善后之难。工古文,常与梅曾亮相切磋,所作渊雅古茂,为世所重。有《龙壁山房文集》。
  •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 姚思廉(557—637),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名简,以字行。早年从父察读《汉书》,尽得家学。南朝陈时,任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父察曾撰梁、陈二史,未成,遗令他续撰之。又奉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迁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家藏旧稿,兼采谢昊(一作吴)、傅縡、顾野王诸家之书,撰成《梁书》《陈书》。官至散骑常侍。
  • 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 (496—?)北齐河间鄚人,字子才,小字吉。邢臧弟。十岁能属文,有才思。文章典丽,既赡且速。仕北魏,释褐宣武帝挽郎。孝庄帝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尔朱荣入洛,邵与杨愔避于嵩山。节闵帝普泰中,除给事黄门侍郎。为高澄所征,与温子升共为侍读。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有善政。还都,历中书令、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有文名。富藏书,为北齐私家之冠。尝与杜弼共论名理,认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邢特进集》明人辑本。
  • (431—453)南朝宋宗室。彭城人,字休玄。宋文帝第四子。九岁封南平王。后为豫州刺史。刘劭杀宋文帝,以为中军将军。柳元景军至,劭挟铄同战。及平,宋孝武帝迎铄入军营。毒杀之。谥穆。
  • 弘靖子,彦远父。裴度秉政,引为右补阙。累转吏部员外郎,官终桂管观察使。工书法。少躭墨妙,备尽楷模。《唐书本传、法书要录序》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