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形式:
不限 文言文
唐代 骆宾王

某月日,骆宾王谨致书于博昌父老:承并无恙,幸甚幸甚。云雨俄别,风壤异乡。春渚青山,载劳延想。秋天白露,几变光阴。古人云:别易会难,不其然也!
自解携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无半在。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故吏门人,多游蒿里;耆年宿德,但见松丘。呜呼!泉壤殊途,幽明永隔。人理危促,天道奚言?感今怀旧,不觉涕之无从也。况过隙不留,藏舟难固。追惟逝者,浮生几何?哀缘物兴,事因情感。虽蒙庄一指,殆先觉于劳生;秦佚三号,讵忘情于怛化?啜其泣矣,尚何云哉?
又闻移县就乐安故城,廨宇邑居,咸徙其地;里闬阡陌,徒有其名。荒径三秋,蔓草滋于旧馆;颓墉四望,拱木多于故人。嗟乎!仙鹤来归,辽东之城郭犹是;灵乌代谢,汉南之陵谷已非。
昔吾先君,出宰斯邑,清芬虽远,遗爱犹存。延首城池,何心天地?虽则山河四塞,是称无棣之墟;松槚千秋,有切维桑之里。故每怀夙昔,尚想经过。于役不遑,愿言徒拥。
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故可洽赏当年,相欢卒岁。宁复惠存旧好,追思昔游?所恨跂予望之,经途密迩。伫中衢而空轸,巾下泽而莫因。风月虚心,形留神往;山川在目,室迩人遐。以此劳怀,增其叹息,情不遗旧,书何尽言。

325
南北朝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874
南北朝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6
魏晋 曹植

于惟我王,承运之衰。神武震发,群雄殄夷。拯民于下,登帝太微。德美旦、奭,功越彭、韦。九德光备,万国作师。寝疾不兴,圣体长违。华夏饮泪,黎庶含悲。神翳功显,身沈名飞。敢扬圣德,表之素旗。乃作诔曰:

于穆我王,胄稷胤周。
贤圣是绍,元懿允休。
先侯佐汉,实惟平阳。
功成绩著,德昭二皇。
民以宁一,兴咏有章。
我王承统,天姿特生。
年在志学,谋过老成。
奋臂旧邦,翻身上京。
表与我王,兵交若神。
张陈背誓,傲帝虐民。
拥徒百万,虎视朔滨。
我王赫怒,戎车列陈。
武卒处阚,如雷如震。
欃枪北扫,举不浃辰。
绍遂奔北,河朔是宾。
振旅京师,帝嘉厥庸。
乃位丞相,总摄三公。
进受上爵,临君魏邦。
九锡昭备,大路光龙。
玄鉴灵蔡,探幽洞微。
下无伪情,奸不容非。
敦俭尚古,不玩珠玉。
以身先下,民以纯朴。
圣性严毅,手修清一。
惟善是嘉,靡疏靡昵。
怒过雷电,喜逾春日。
万国肃虔,望风震栗。
既总庶政,兼览儒林。
躬著雅颂,被之琴瑟。
茫茫四海,我王康之。
微微汉嗣,我王匡之。
群杰扇动,我王服之。
喁喁黎庶,我王育之。
光有天下,万国作君。
虔奉本朝,德美周文。
以宽克众,每征必举。
四夷宾服,功夷圣武。
翼帝王世,神武鹰扬。
左钺右旄,威凌伊吕。
年逾耳顺,体壮志肃。
乾乾庶事,气过方叔。
宜并南岳,君国无穷。
如何不吊,祸钟圣躬。
弃离臣子,背世长终。
兆民号啕,仰诉上穹。
既以约终,令节不衰。
既即梓宫,躬御缀衣。
玺不存身,唯绋是荷。
明器无饰,陶素是嘉。
既次西陵,幽闺启路。
群臣奉迎,我王安厝。
窈窕玄宇,三光不入。
潜闼一扃。尊灵永蛰。
圣上临穴,哀号靡及。
群臣陪临,伫立以泣。
去此昭昭,于彼冥冥。
永弃兆民,下君百灵。
千代万叶,曷时复形。

194
魏晋 曹植

臣闻天地协气而万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与不用,知与不知也。既时有举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必各援其类而进矣。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夫相者,文德昭者也;将者,武功烈者也。文德昭则可以匡国朝,致雍熙,稷、契、夔、龙是也。武功烈则可以征不庭,威四夷,南仲、方叔是矣。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故阴阳不和,三光不畅,官旷无人,庶政不整者,三司之责也。疆场骚动,方隅内侵,沿军丧众,干戈不息者,边将之忧也。岂可虚荷国宠而不称其任哉!故任益隆者负益重,位益高者责益深。《书》称“无旷庶宦”,《诗》有“职思其忧”,此其义也 。
陛下体天真之淑圣,登神机以继统,冀闻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而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加东有覆败之军,西有殪没之将,至使蚌蛤浮翔于淮泗,鼲鼬喧哗于林木。臣每念之,未尝不辍食而挥餐,临觞而搤腕矣。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邪,此则盘石之宗,愿王勿疑。”
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盘石之固。昔骐骥之于吴阪,可谓困矣,及其伯乐相之,孙邮御之,形体不劳,而坐取千里。盖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太平。诚任贤使能之明效也。[昔段干木修德于闾阎,秦军为之辍攻,而文侯以安。穰苴授节于邦境,燕、晋为之退师,而景公无患。皆简德尊贤之所致也。愿陛下垂高宗傅岩之明,以显中兴之功] 。若朝司惟良,万机内理,武将行师,方难克弥,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劳动蛮驾暴露于边境哉 !
臣闻“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皮之虎也。兮置将不良,有似于此。故《语》曰:“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昔乐毅奔赵,心不忘燕;廉颇在楚,思为赵将。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暗与之合。窃揆之于心,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被鸿胪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鹜驾,陛下将复劳玉躬,扰挂神思。臣诚竦息,不遑宁处。愿得策马执鞭,首当尘露,撮风后之奇,接孙吴之要,追慕卜商,起予左右,效命先驱,毕命轮毂,虽无大益,冀有小补,然天高听远,情不上通,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 !
屈平曰:“国有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昔管、蔡放诛,周、召作弼,叔鱼陷刑,叔向匡国。三监之衅,臣自当之。二南之辅,求不必远,华宗贵族,藩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故《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唯陛下少留意焉!近者汉氏广建藩王,丰则连城数十,约则飨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也。若扶苏之谏始皇,淳于越之难周青臣,可谓知时变矣。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兮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臣闻孟子曰:“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兮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不胜愤懑,拜表陈情。若有不合,乞且藏之书府,不便灭弃。臣死之后,事或可思。若有毫厘少挂圣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纠臣表之不合义者,如是则臣愿足矣 。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