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不遮明月愁,尽将江色与轻舟。
远钟渡水如将湿,来到耳边天已秋。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杨柳这挡不住悬挂在高空中明月的忧愁,江面的景色和泛舟在月光照下全部都可以看见。
岸上钟声隔水传来时,如同被浪涛打湿,传到诗人的耳中就好像是秋天要到来了。
注释
1.舟闻:舟上所闻。
2.江色:江上景色。
3.“远钟”句:谓岸上钟声隔水传来时,如同被浪涛打湿,听起来格外沉重徐缓。
4.“来到”句:极言钟声之缓慢,同时也写出作者对季节的感受。
杨柳这挡不住悬挂在高空中明月的忧愁,江面的景色和泛舟在月光照下全部都可以看见。
岸上钟声隔水传来时,如同被浪涛打湿,传到诗人的耳中就好像是秋天要到来了。
注释
1.舟闻:舟上所闻。
2.江色:江上景色。
3.“远钟”句:谓岸上钟声隔水传来时,如同被浪涛打湿,听起来格外沉重徐缓。
4.“来到”句:极言钟声之缓慢,同时也写出作者对季节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古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他们在人生行为选择上的相对单和较少自由,使他们对节序的变化颇为敏感。于是秋愁题材在这个文明之邦引出无数佳作。这首《舟闻》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作者在江上乘舟远行,听到岸上传来的钟声,触动愁肠而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杨柳不遮明月愁”,写江上最色。江畔,杨柳依依;天空,明月徘徊。月与柳,在古代诗词中都是象征离情别绪的意象。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便用:“今番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描写征人在途中的愁况。这句诗便是点化柳永诗句而成,但又有所创新,一个“愁”字,把明月拟人化。“杨柳不遮”又突出了愁的沉重深广,似乎杨柳也遮不住明月的愁颜。其实,“明月愁”正是旅人之愁,旅人天涯漂荡,见月生愁,所以党得月也在愁。这又是一种移情的写法。“尽将江色与轻舟”是说乘船在水上航行,极目所见,无非江景,终日与烟波为伴,甚觉枯燥乏味。这句诗透露出作者的寂寞。其中的“江色”是虚写,但它与上句的实景相配合,构成一种水月相映、凄迷惝悦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主人公的愁绪。就在主人公寂寞难耐之际,忽然听到岸上的钟声。这声音对他来说,不啻空谷足音,听起来倍感亲切,然而又觉得相融那么遥远,来得那么缓慢。“远钟渡水声将湿”这一句,是运用通感,想象钟声也被浪涛打湿,听起来格外沉重,格外徐缓。作者所以产生这种联想,是因为他嫌钟声走得太,加之终日与水为邻,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潮湿,所以便觉得那沉闷舒缓的钟声也好象湿漉漉的了。这里流露出对水上生活的厌倦,给人一种压抑之感。最后一句“来到耳边天已秋”紧承上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钟声之慢,同时,又写出了对季节变换的感受。主人公在舟中生活多日,犹如远离人世,忘记了季节。狂然听到岸上的钟声,寻声远,只见天地间一派鸢飒的秋景。秋天是令人感伤的季节,在这个时候离家远行,随波飘荡,就更容易触动愁肠。柳永《雨霖铃》词中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句诗,明写钟声,暗寓悲愁之感,与主人公天涯飘泊的境况吻合在一起,表达了与柳词类似的生活体验。
这着诗短小凝炼,深沉售永。作者选择了最能表现离愁别绪的多重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又调动起新奇的想象,运用夸张、拟人通影、移情等手法,创造了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着诗短小凝炼,深沉售永。作者选择了最能表现离愁别绪的多重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又调动起新奇的想象,运用夸张、拟人通影、移情等手法,创造了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邻舟诗赠邹孟阳李缁仲
《邻舟诗赠邹孟阳李缁仲》是明代诗人谭元春创作的一首五言侓诗。诗的首联写湖上风光,后三联写诗人与友朋泛舟湖上的情形。全诗采用叙事手法将结伴游湖的情致表现得颇为真切而富于生气。...
- 1
-
瓶梅
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 1
-
《秋寻草》自序
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朿凉而不燥。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 ...
- 75
-
三游乌龙潭记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 ...
- 909
-
再游乌龙潭记
《再游乌龙潭记》是由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写的一篇游记。文章的第一段以议论开头,提出游潭“六宜”之见;第二段记风雨初起的情景,再写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情景;第三段主要写游客在暴风雨中近于狂放的情景;第四段结尾,交代这次游览的东道主和其余六人。文章从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幻觉等多种角度细腻地描述风雨雷电之中的乌龙潭,有声有色,情景相融,精......
- 97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