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邻舟诗赠邹孟阳李缁仲

谭元春 〔明代〕
内外湖争碧,朝昏时觉遐。
友朋非一处,山水作邻家。
偶逐葑船散,同随渔火斜。
频呼免相失,桥隔是天涯。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内湖与外湖的湖水竞相青碧,一早一晚常使人觉得淡远幽遐。
朋友们并不住在一处,却都依山临水安家。
偶然因追逐葑船而分散,又一起跟随渔火漂荡倾斜。
为避失散不断相互招呼,一桥相隔往往就成天涯。
注释
1.邹孟阳、李缁仲:诗人的朋友,生平不详。
2.外湖:湖被堤岸隔断,分成内外两部分。
3.遐:远去逝去。
4.葑(fēng)船:采葑之船。葑:菰根,即茭白根,可食。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谭元春旅寓异乡,一次与邹孟阳、李缁仲二位友人分坐两条船出外赏景,他们互相招呼追逐使这次行游别有一番情趣,这首诗是为记叙此次出游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诗人先状湖光水色,湖面为堤岸隔断故有内外之称。加“争”字,越见湖永清碧可爱。早晨湖上水气氤氲日光柔淡;傍晚湖波闪烁,暮色迟临。因此,这里清晨和黄昏的时间比其它地方持续得更为长久。接着诗人叙说自己与朋友虽然不是并坐一条船上,可是有山水为邻,自然不会感到寂寞和凄清。后面四句诗人详细描述了两船在玩乐中相离相逐的情景:白天,有时偶尔为了去追随观看采葑船他们暂时离散;晚上,河道点点渔火,串成条斜线,他们归来也加入到这一行列,由于暗中难以辨认,故他们依靠频频招呼来保持联系,要知道夜间行船,两船行距即使只是相隅一桥也犹如有天涯之遥。所见所感,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又不时地透露出一种鲜和的气息,也是复古派诗中所没有的。
首联描写湖景(尤其是写湖上“朝昏”持续时间之久)和尾联刻画夜间乘船者唯恐失散的心理,都非常真切细微,是诗人实实在在的观察和体会。在写法上此诗近乎白描运笔轻灵随意并不依循通常起承转合的习惯,这构成竟陵派诗歌创作更重写意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谭元春
(1586—1637)明湖广竟陵人,字友夏。天启七年乡试第一。后赴京试,卒于旅店。善诗文,名重一时,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反对摹古,追求幽深孤峭,所作亦流于僻奥冷涩。曾与钟惺共评选《唐诗归》、《古诗归》。自著有《岳归堂集》、《谭友夏合集》等。
您可能感兴趣...
  • 瓶梅

    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1
  • 《秋寻草》自序

    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朿凉而不燥。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 ...

    75
  • 舟闻

    《舟闻》是明代诗人谭友夏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泛舟,诗中把秋月之夜在轻舟上所见的明月、江色、钟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秋夜泛舟图,寄托了闲情逸致的情怀。全诗采用通感的手法表现出钟声音的飘忽,尤见构思之巧,感情含而不露。...

    481
  • 三游乌龙潭记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 ...

    909
  • 再游乌龙潭记

    《再游乌龙潭记》是由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写的一篇游记。文章的第一段以议论开头,提出游潭“六宜”之见;第二段记风雨初起的情景,再写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情景;第三段主要写游客在暴风雨中近于狂放的情景;第四段结尾,交代这次游览的东道主和其余六人。文章从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幻觉等多种角度细腻地描述风雨雷电之中的乌龙潭,有声有色,情景相融,精......

    97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