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朿凉而不燥。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老子之身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西山恍然,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赴朋友孟诞先之约,才有此次寻芳。这时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寻”。
秋天这个时节,草木萧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妩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弃美人却遇着高僧穿着破衣在洗饭钵;和夏天相比,好像离开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耻于贫寒无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灯下。上天在这时改变了他的位置,洗尽了他的烦恼浊秽,等待游人的到来,但是游人却不能自己清洗心胸来求得秋的所在,却动辄说“悲愁”,我曾经说宋玉有悲伤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却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而相信纸上的东西,我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伤。
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对平时见到的一石一洞,流连忘返。进入西山恍然大悟,为什么有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来是我胸中或许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这时山与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着秋天出来,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他们都能用极高的悟性与才情,帮助我做无法完成的事情。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也有值得高兴的地方。
说是“秋寻”,还因为我赏秋以外都在家里住着。诞先说:“你家居的诗很少,寻秋的诗很多,我为你刊刻《秋寻草》。”
注释:
绽衣:缝补衣服。
老子:自称,犹“老头”。
湫(qiū):空洞、深潭。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
我赴朋友孟诞先之约,才有此次寻芳。这时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寻”。
秋天这个时节,草木萧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妩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弃美人却遇着高僧穿着破衣在洗饭钵;和夏天相比,好像离开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耻于贫寒无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灯下。上天在这时改变了他的位置,洗尽了他的烦恼浊秽,等待游人的到来,但是游人却不能自己清洗心胸来求得秋的所在,却动辄说“悲愁”,我曾经说宋玉有悲伤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却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而相信纸上的东西,我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伤。
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对平时见到的一石一洞,流连忘返。进入西山恍然大悟,为什么有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来是我胸中或许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这时山与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着秋天出来,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他们都能用极高的悟性与才情,帮助我做无法完成的事情。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也有值得高兴的地方。
说是“秋寻”,还因为我赏秋以外都在家里住着。诞先说:“你家居的诗很少,寻秋的诗很多,我为你刊刻《秋寻草》。”
注释:
绽衣:缝补衣服。
老子:自称,犹“老头”。
湫(qiū):空洞、深潭。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自宋玉写悲秋以来,文人墨客多是胸中无悲秋之意,笔下却有悲秋之作,言不由衷,舞文弄墨,玩文字游戏而已。谭元春这篇散文,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乐秋,以表明自己决不做耳食之士,要写就写出自己的主见,使文章有真景的灵魂之气,有真情的灵性之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先表明自己对秋的主观感受:草木、山川、空气是“不积”、“不媚”、“不燥”。这三个“不”,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全然没有杜甫“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悲情,更没有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慨叹。宋玉和杜甫的时代,有着其悲愤的理由,如果无悲却硬要写悲,就会有无病呻吟之嫌。这里,三个“不”,尽洗前人悲凉之秋的衰气,而易之以峻远之秋的清谈灵气,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接着,作者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用整体是排比、局部是比喻的句子,分别从高僧式的清净、韵士式的雅致、英雄式的高昂三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陶醉于秋色之中的快乐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秋景是清新中的淡雅和别致中的高洁,可与杜牧率直地将喜爱秋景之真情融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行》媲美。
作者认为,秋景是“洗其烦秽”之景,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高洁之景,有超凡脱俗的灵性美。如此胜景,游人须有清新而不俗的胸怀才能赏玩。如果有游人囿于先人悲秋的思维定势,那赏秋只能是在秋色中寻觅和验证先人的悲情,而不是在发现和体悟秋色的真正意味。所以,作者“悲夫悲秋者”,旗帜鲜明地对那些相信书本而不相信自己,缺乏独立思考“未尝有悲而悲之”的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后的秋景,是怡情之胜景,也是给人以感悟之胜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了自己因“一石一湫”而“徘徊难去”的情景。这种因喜爱自然景色而流连忘返的人物心理描写,衬托了自然秋景的美丽和怡情,也说明用心去发现,哪怕是“一石一湫”也是美不胜收的。“于耳目步履中得”的经验之谈,既强调了生活要亲身体验和用心感受,也强调了写作要摹写真景和抒发真情。作者其后不厌其烦地写自己对诸山的“恍然”,由点及面地反复铺陈渲染,都是为了说明赏秋是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过程,而非简单地以耳食的悲情来看待美好的秋天。作者充分地利用“一石一湫”的自然细节来展露心迹,透析情感,陶冶情操,提升自己品位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然有灵性,能给人以感悟,但要人们用真情去发现和体悟。“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作者虽然生活在人们习以“悲”为常的秋天,但其求真求实、求异创新的精神和主观的快乐无处不在,笔下的自然灵性也无处不有。
人乐景则乐,人悲景亦悲。物我合一,是文章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作家诗人只有亲自去寻秋,才能写出真正的秋景,只有不人云亦云,才能发出真心的感悟。真景与真情的统一,才能感染读者。文中充分表现了作者重视从实践中感悟自然,重视用真情去赏景,重视用真情为文的生活和写作态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先表明自己对秋的主观感受:草木、山川、空气是“不积”、“不媚”、“不燥”。这三个“不”,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全然没有杜甫“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悲情,更没有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慨叹。宋玉和杜甫的时代,有着其悲愤的理由,如果无悲却硬要写悲,就会有无病呻吟之嫌。这里,三个“不”,尽洗前人悲凉之秋的衰气,而易之以峻远之秋的清谈灵气,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接着,作者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用整体是排比、局部是比喻的句子,分别从高僧式的清净、韵士式的雅致、英雄式的高昂三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陶醉于秋色之中的快乐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秋景是清新中的淡雅和别致中的高洁,可与杜牧率直地将喜爱秋景之真情融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行》媲美。
作者认为,秋景是“洗其烦秽”之景,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高洁之景,有超凡脱俗的灵性美。如此胜景,游人须有清新而不俗的胸怀才能赏玩。如果有游人囿于先人悲秋的思维定势,那赏秋只能是在秋色中寻觅和验证先人的悲情,而不是在发现和体悟秋色的真正意味。所以,作者“悲夫悲秋者”,旗帜鲜明地对那些相信书本而不相信自己,缺乏独立思考“未尝有悲而悲之”的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后的秋景,是怡情之胜景,也是给人以感悟之胜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了自己因“一石一湫”而“徘徊难去”的情景。这种因喜爱自然景色而流连忘返的人物心理描写,衬托了自然秋景的美丽和怡情,也说明用心去发现,哪怕是“一石一湫”也是美不胜收的。“于耳目步履中得”的经验之谈,既强调了生活要亲身体验和用心感受,也强调了写作要摹写真景和抒发真情。作者其后不厌其烦地写自己对诸山的“恍然”,由点及面地反复铺陈渲染,都是为了说明赏秋是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过程,而非简单地以耳食的悲情来看待美好的秋天。作者充分地利用“一石一湫”的自然细节来展露心迹,透析情感,陶冶情操,提升自己品位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然有灵性,能给人以感悟,但要人们用真情去发现和体悟。“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作者虽然生活在人们习以“悲”为常的秋天,但其求真求实、求异创新的精神和主观的快乐无处不在,笔下的自然灵性也无处不有。
人乐景则乐,人悲景亦悲。物我合一,是文章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作家诗人只有亲自去寻秋,才能写出真正的秋景,只有不人云亦云,才能发出真心的感悟。真景与真情的统一,才能感染读者。文中充分表现了作者重视从实践中感悟自然,重视用真情去赏景,重视用真情为文的生活和写作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邻舟诗赠邹孟阳李缁仲
《邻舟诗赠邹孟阳李缁仲》是明代诗人谭元春创作的一首五言侓诗。诗的首联写湖上风光,后三联写诗人与友朋泛舟湖上的情形。全诗采用叙事手法将结伴游湖的情致表现得颇为真切而富于生气。...
- 1
-
瓶梅
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 1
-
舟闻
《舟闻》是明代诗人谭友夏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泛舟,诗中把秋月之夜在轻舟上所见的明月、江色、钟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秋夜泛舟图,寄托了闲情逸致的情怀。全诗采用通感的手法表现出钟声音的飘忽,尤见构思之巧,感情含而不露。...
- 481
-
三游乌龙潭记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 ...
- 909
-
再游乌龙潭记
《再游乌龙潭记》是由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写的一篇游记。文章的第一段以议论开头,提出游潭“六宜”之见;第二段记风雨初起的情景,再写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情景;第三段主要写游客在暴风雨中近于狂放的情景;第四段结尾,交代这次游览的东道主和其余六人。文章从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幻觉等多种角度细腻地描述风雨雷电之中的乌龙潭,有声有色,情景相融,精......
- 97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