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形式:
不限 文言文
清代 王闿运

宜春苑中萤火飞,建章长乐柳十围。
离宫从来奉游豫,皇居那复在郊圻。
旧池澄绿流燕蓟,洗马高梁游牧地。
北藩本镇故元都,西山自拥兴王气。
九衢尘起暗连天,辰极星移北斗边。
沟洫填淤成斥卤,宫庭映带觅泉原。
渟泓稍见丹棱沜,陂陀先起畅春园。
畅春风光秀南苑,霓旌凤盖长游宴。
地灵不惜瓮山湖,天题更创圆明殿。
圆明始赐在潜龙,因回邸第作郊宫。
十八篱门随曲涧,七楹正殿倚乔松。
轩堂四十皆依水,山石参差尽亚风。
甘泉避暑因留跸,长杨扈从且弢弓。
纯皇缵业当全盛,江海无波待游幸。
行所留连赏四园,画师写放开双境。
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当时只拟成灵囿,小费何曾数露台。
殷勤毋佚箴骄念,岂意元皇失恭俭。
秋狝俄闻罢木兰,妖氛暗已传离坎。
吏治陵迟民困痡,长鲸跋浪海波枯。
始惊计吏忧财赋,欲卖行宫助转输。
沉吟五十年前事,厝火薪边然已至。
揭竿敢欲犯阿房,探丸早见诛文吏。
此时先帝见忧危,诏选三臣出视师。
宣室无人侍前席,郊坛有恨哭遗黎。
年年辇路看春草,处处伤心对花鸟。
玉女投壶强笑歌,金杯掷酒连昏晓。
四时景物爱郊居,玄冬入内望春初。
袅袅四春随凤辇,沉沉五夜递铜鱼。
内装颇学崔家髻,讽谏频除姜后珥。
玉路旋悲车毂鸣,金銮莫问残灯事。
鼎湖弓剑恨空还,郊垒风烟一炬间。
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
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
何人老监福园门,曾缀朝班奉至尊。
昔日暄阗厌朝贵,于今寂寞喜游人。
游人朝贵殊喧寂,偶来无复金闺客。
贤良门闭有残砖,光明殿毁寻颓壁。
文宗新构清辉堂,为近前湖纳晓光。
妖梦林神辞二品,佛城舍卫散诸方。
湖中蒲稗依依长,阶前蒿艾萧萧响。
枯树重抽盗作薪,游鳞暂跃惊逢网。
别有开云镂月台,太平三圣昔同来。
宁知乱竹侵苔出,不见春风泣露开。
平湖西去轩亭在,题壁银钩连倒薤。
金梯步步度莲花,绿窗处处留蠃黛。
当时仓卒动铃驼,守宫上直余嫔娥。
芦笳短吹随秋月,豆粥长饥望热河。
上东门开胡雏过,正有王公班道左。
敌兵未爇雍门萩,牧童已见骊山火。
应怜蓬岛一孤臣,欲持高洁比灵均。
丞相避兵生取节,徒人拒寇死当门。
即今福海冤如海,谁信神州尚有神。
百年成毁何匆促,四海荒残如在目。
丹城紫禁犹可归,岂闻江燕巢林木。
废宇倾基君好看,艰危始识中兴难。
已惩御史言修复,休遣中官织锦纨。
锦纨枉竭江南赋,鸳文龙爪新还故。
总饶结彩大宫门,何如旧日西湖路。
西湖地薄比郇瑕,武清暂住已倾家。
惟应鱼稻资民利,莫教莺柳斗宫花。
词臣讵解论都赋,挽辂难移幸雒车。
相如徒有上林颂,不遇良时空自嗟。

683
清代 张之洞

万山辐凑,一水碧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缘是数里,蒹葭苍苍,有阁巍然,峙于岩畔者,魁阁也。穿绿荫,拂白石,禅房乍转,画槛微通,石碧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做亭者谁?吾家大人也。翠萝红蓼,罗列于轩前;竹榭茅檐,欹斜于矶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邦,文风雅俗,焕然一新,故常与民同乐者也。夫其得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由是常徘徊于此阁,以寄胜慨;而亭未有焉,然其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早以毕具于目前。盖天钟灵于是,必待太守以起之也。爱乃建亭于阁之东偏,古径半弯,危廊数转,不崇朝而功成,易如也。
每当风清雨过,岩壑澄鲜,凭栏远眺,则有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此则半山亭之大观也。且夫画栏曲折,碧瓦参差,昭其洁也。烟光悒翠,竹影分青,昭其秀也。松床坐奕,筠簟眠琴,昭其趣也。分瓜请战,煮茗资谈,昭其事也。若夫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亭之四时也。沙明荷静,舞翠摇红,竟秀于汀渚者,亭之晴也。柳眉烟锁,荷盖声喧,迷离于远岸者,亭之雨也。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苍翠千重,暮而烟霞万顷,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
至约把钓人来,一蓑荷碧,采莲舟去,双浆摇红,渔唱绿杨,樵歌黄叶,往来不绝者,人之乐也。鹭眠荻屿,鱼戏莲房,或翔或集者物之乐也。衣带轻缓,笑语喧哗者,太守游也。觥筹交错,肴核杂陈者,太守宴也。觞飞金谷,酒吸碧筒,宾客纷酬,杯盘狼藉者,太守欢也。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竟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
俄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者,太守归而众宾从也。是则知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者,禽鸟也。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民之乐者,众人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知者,太守也。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范、崔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是地也,不逢太守,则锦谷琼花,不现其佳境矣。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拔翠,必无沉滞而不彰矣,所以谓之与民同乐也。不胜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传于奕世,是贻林泉之愧也。故挥毫而记之,犹恐未能尽其致也。
道光二十有八年七月即望
南皮十一龄童子张之洞香涛撰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