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 ...
  • 徐整,字文操,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三国时东吴的太常卿,据《隋书》记载撰有《毛诗谱》,注有《孝经默注》,另著有中国上古传说的《三五历记》及《五运历年纪》,为所知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最早著作。...
  •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年5月15日~223年6月10日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 路乔如(约公元前140年前后在世),西汉初期文士,曾为梁孝王刘武门客,与枚乘、邹阳、公孙乘等参与梁王兔园忘忧馆之会,作《鹤赋》,与枚乘《柳赋》并获梁王褒奖,梁王赐枚乘、路乔如绢,人五匹。...
  • 孔臧(约公元前201年-前123年):孔子的第10世孙。汉朝蓼侯孔藂之子。约自汉高帝中年,至武帝元朔末年在世。文帝九年(约公元前171年)嗣藂为御史大夫。臧愿嗣家业,求为太常,与从弟孔安国缀集古义。武帝重违其意,遂拜太常,礼赐如三公、臧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之法,请著功令,自是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在官数年卒。...
  •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官员、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 司马谈(?—前110年),左冯翊夏阳县(今陕西省韩城市)人。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官任太史令。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父为司马喜,子为司马迁。...
  • 应劭(生卒年不详),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南顿镇)人。东汉时期学者、法学家。东汉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应劭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勤学,博览多闻。汉灵帝时,举孝廉出身,辟车骑将军何苗掾。中平六年(189年),官拜泰山太守。初平二年(191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使得郡内平安。建安二年(197年),担任袁绍的军谋校尉。后于邺城去世。应劭有感于旧章湮没、书记罕存,搜集记录所见所闻,著有《汉官仪》10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为所立。又著民俗著作《风俗通义》31卷,内容主要是考释物类名号、时俗嫌疑等 ...
  • 赵晔,生卒年待考,字长君,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东汉学者、史学家。年轻时曾为县吏,上司令其去迎接督邮,他耻于斯役,便弃职出走,跋涉到犍为郡资中县,向杜抚学习韩《诗经》,在那里苦学穷研二十余年。他既不回家也不与家里通音讯,家人以为他早已死了,为之发丧制服。学成回家后,州官知道他有学问,几次征召他,但他都拒绝接受,在家闭门读书和著作。写成《吴越春秋》(原书12卷,今存10卷)、《韩诗谱》、《诗道微》、《诗细》、《历神渊》等书。...
  • 刘弗陵(前94—前74),即汉昭帝,字不,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亲是赵婕妤(钩弋夫人)。八岁即帝位,在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等辅政下,继承刘彻末年的富民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和亲。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社会矛盾基本得到缓解,西汉王朝的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元平元年(前74),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一岁。在历史上,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录其诗二首。...
  • (?—前177)西汉宗室。齐悼惠王刘肥子。高后时封朱虚侯,以吕禄女妻之。尝入侍燕饮,以军法行酒,诸吕有一人醉,避酒而逃亡,章追杀之,自是诸吕皆畏章。吕后死,与周勃等杀诸吕,迎刘恒为文帝,封城阳王。卒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