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张通古
张通古(1088年-1156年),字乐之,汉族,易州易县(今属河北)人。 金朝大臣。
辽天庆二年(1112年)中进士,任枢密院令史。辽亡后,隐居山中,拒宋召。后投靠完颜宗望任枢密院主奏、兵刑房承旨、工部侍郎、中京副留守。天眷元年(1138年),充江南招谕使出使南宋,订立条约,册封赵构,订约后返金,积极主张毁约攻宋,战后任参知行台尚书省事。天德元年(1149年),升行台左丞,后任平章政事,拜司徒,先后受封为谭王、郓王、沈王、曹王。
正隆元年(1156年),张通古致仕,同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两度隐居
张通古生性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学贯经史,善于撰文。辽天庆二年(1112年),张通古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枢密院令史。正逢父亲去世,回乡守制服丧,尚未期满而朝廷召他任职,张通古恳切推辞,但朝廷不应允,张通古隐遁离去,隐居在兴平。 
金天辅六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天辅七年(1123年),完颜阿骨打把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交给北宋,宋朝想收买人心,召见张通古,张通古辞谢不出,隐居在易州太宁山下。
出仕金国
天会三年(1125年),完颜宗望收复燕京,侍中刘彦宗和张通古平时关系好,知道他的才华,请他担任枢密院主奏,又改任兵刑房承旨。 
天会四年(1126年),金国设立尚书省,张通古被授工部侍郎职位,兼管六部事。 
天会十年(1132年),完颜宗翰令高庆裔主持设立《磨勘法》,整顿官吏,官宦之中不少人丢了官,张通古也免去了职务。辽王完颜宗干一向知道张通古的名气,爱惜他的才学,派人去告诉他要他自行理论。张通古不肯这样做,他说:“许多士人都离去了,而我自己有什么心思单独去请求留用呢?”完颜宗干为他去论理。担任中京副留守。
力主攻宋
天眷元年(1138年),把持金国朝政的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将河南、陕西地割还宋朝。张通古被任命为诏谕江南使,出使南宋,订立条约,册封赵构。在会面时,宋高宗赵构要面向南坐,让张通古面向北坐,张通古说:“大国的上官等于小国的国君。我朝天子把河南、陕西赐给了宋国,宋签约要对我朝奉表称臣,所以我朝使臣不可以面向北坐。如果你想贬低损害使者,使者不敢传诏。”于是索要马匹欲北归。赵构立刻命令设东、西座位,使者面向东坐,赵构面向西坐,受诏拜起一切按礼仪进行。张通古完成使命回朝还,在路上听说宋军已在河南布置兵力,对宋国送他回朝的韩肖胄说:“我朝天子割让土地给南国,使你们获益,南国应当考虑图报大恩。现在却设置守军,你们自己造成要动兵戈的嫌疑,如果我朝兴师问罪,你们将拿什么言辞答对?江左尚且保不住,何况河南、陕西呢?”韩肖胄听罢很惶恐,说:“敬听尊命。”立即策马驰回宋国把张通古的话如实向宋主赵构禀告。赵构当即命令罢去守军。
张通古到达上京,详细地向完颜宗干禀报出使情况,并且说:“趁宋军的布置还没完成的时候,我们就应当马上讨论如何收复河南”。完颜宗干高兴地说:“这正是我的心愿!”此后,张通古又出任参知行台尚书省事。 
天眷二年(1139年),主和派的完颜宗磐、完颜宗隽被主战派的完颜宗干、完颜宗弼所杀,金国准备毁约,重夺河南、陕西。
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诏令完颜宗弼再取河南、陕西,张通古请求自己先行到汴京晓谕宋国。等他临近汴京,宋军已经离开了那里。有人对张通古说:“宋军先撤退,恐怕其中有诈。现在听说他们将从许州、宿州两地来袭击我军。”张通古说:“宋军公开说要来,正是已经走了。”于是派人去观察,宋军果真退却了。完颜宗弼手抚大腿笑着说:“谁说书生不明白兵家之事呢!” 
力抗冤狱
河南士兵孙进妄称是“皇弟按察大王”,阴谋作乱。当时完颜亮是丞相,心怀不轨,图谋自立,他想先除掉熙宗的弟弟胙王完颜常胜,因为孙进自称皇弟大王,于是他指控这是胙王主使,以此陷害胙王。熙宗自从太子完颜济安去世以后,继承人没有确定下来,心中深深惦记这件事。再加上裴满皇后很专制,他不能在后宫肆意寻欢,很是郁闷,常常因此而恣意饮酒,酒醉妄自发怒,手持刀子杀人。在完颜亮中伤胙王的时候,熙宗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派遣护卫特思去汴京审查处理。行台知道熙宗着意在胙王,就引诱孙进招出是胙王主使。
张通古抓住其中的害处,极力辩论劝止。及至把孙进引来让他服法,他供出原来假托“皇弟”大名,拿此来蛊惑众人,是想骗取财物罢了,实际并没有这个人。特思将此情上奏,完颜亮向熙宗说特思的坏话,他说:“特思想让胙王脱罪。”熙宗更加认为完颜亮的话是真实的,于是杀了胙王,同时杀了特思。 
行台的官员们都责备张通古说:“被你所误,现在要受连累死了。”张通古说:“因正义而获罪被杀死,比活着强。”完颜亮已经杀了胙王,便不再加害他人,于是牵连治罪止于特思,行台诸官没有受牵连。
晚年经历
天德元年(1149年),张通古迁升行台左丞,进拜平章政事,被封为谭王,又改封为郓王。张通古以有病为由请求解除所任的中枢要职,没有获准。后张通古又拜司徒,封为沈王。完颜亮弑君称帝后,对下属臣僚严厉,紧握威势权柄,对亲王大臣从不假以颜色,只有见到张通古时,一定以礼相待。
正隆元年(1156年),张通古以司徒之位辞官,被封为曹王。当年,张通古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成就
天眷元年(1138年),主和派的完颜宗磐、完颜宗隽与南宋达成协议,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国,张通古以诏谕江南使的身份出使南宋,订立和约。在会见赵构时,极尽傲慢之事,迫使赵构自降身份与他会谈,在返还金国的路上,通过恐吓迫使南宋撤去在河南的守军。回到金国之后,立即向主战派的完颜宗干禀报宋军虚实,建议立即谋划占领河南。天眷二年(1139年),主和派的完颜宗磐、完颜宗隽被杀,次年,领行台尚书省事完颜宗弼率军进攻南宋,张通古以参知行台尚书省事的身份随军出征,占领河南、陕西。
张通古虽然奉命出使,却反对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南宋,通过出使了解南宋虚实,迫使南宋撤去在河南的守军,为金兵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亲自随军出征,直抵汴京。为金国最终占据河南和陕西,扩大统治区域立下汗马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金史》:“张通古天资乐易,不为表襮,虽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
《金史》:“异哉,海陵之为君也,舞智御下而不恤焉。君子仕于朝,动必以礼,然后免于耻。张通古、耶律安礼位不及张浩,进退始终,其贤远矣。”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1727—1789)江苏山阳人,字宝诚,号吾山。乾隆进士。寻擢通政司参议,官至刑部右侍郎。治狱以明察平允见称于时。有《茶余客话》及《七录斋集》等。
  • (1506—1573)明松江华亭人,字元朗,号柘湖居士。与弟何良傅皆负俊才,时人喻为二陆。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而困于场屋,以岁贡入国子监,当事者重其才名,授南翰林院孔目。好谈兵,以经世自负。在南都日与名人韵士相追随。妙解音律,躬自度曲,文酒过从,丝竹竞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今日。后三年而去。后侨寓苏州,七十岁始归松江。有《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何翰林集》。
  • 钱嶫,明代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字君望,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由此进入仕途。
  •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大鸿。诸生。工诗文,性豪隽,有古侠风。辑有《东林始末》。
  •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择璘,北宋时江南剡中宝积寺僧。生卒年、俗姓籍贯及生平事迹不详。大约公元1037年前后在世。长于诗,诗风沉雄雅健,很有情致,惜多失传。所存作品散见于《宋高僧诗选》、《剡录》等著作中。
  • 伯颜子中(?~1379),江西人,祖籍西域,元末明初文士。
  • 史介翁,字吉父,号梅屋。生平事迹不详。存词仅《菩萨蛮》一首。
  • 王台卿,中国南北朝时期梁国诗人,代表作《南浦别佳人》、《陌上桑》等。
  • 震亨(1585年—1645年,享年约60岁),字启美,汉族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出生于明帝国长洲县(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文元发仲子。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代表作《长物志》。
  •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颜奎(1234—1308),南宋末遗民词人。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全宋词》存其词8首。
  • (1240—1321)宋元间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号岩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生于燕山(今北京)。元代平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宋元时期,中国数学鼎盛时期中杰出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家”,朱世杰就是其中之一。朱世杰是一位平民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朱世杰平生勤力研习《九章算术》,旁通其它各种算法,成为元代著名数学家。
  • 表民字逢吉,号玉溪,师子,东鲁(今山东省泛称)人。寓居临海。有玉溪吟稿。
  • (?—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