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耶律倍
耶律倍(899年—937年1月11日),又名耶律突欲(或作突欲、托云等),赐名李赞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
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926年,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继位为帝。天显三年(928年)东丹国南迁,升东平为南京。同时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936年后唐发生政变,耶律倍遇害,葬显陵。
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长子耶律阮最终夺回了皇位,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899年(唐昭宗光化二年),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图欲出生。耶律倍自幼聪明好学,表面宽容,内心凶狠。
在扫除了政敌和称帝的障碍后,在担任可汗的第十年春二月初一丙戌日(916年3月7日),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建大契丹国(后改称辽国),改元神册,是为辽太祖。同年三月初二丙辰日(916年4月6日),年仅十八岁的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契丹国皇位的继承人。
公元919年11月7日,在跟随阿保机向北征讨乌古部时,作为先锋都统的耶律倍,带兵开路,首先进击,大破乌古部,俘获牲口一万四千二百头,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使乌古部全部投降了契丹。922年1月9日,耶律倍又率王郁等经略燕地,一度打到定州(今属河北),大大扩张了契丹的领地。
924年春,渤海国杀死了大契丹国的辽州刺史张秀实,并掠夺州民。事发后,阿保机召集群臣,颁布诏书,宣称要御驾西征。众人非常惊讶,不明其意,因为渤海国在契丹东面,阿保机不急于报仇却去攻打西面。其中,只有耶律倍最先明白了父皇声东击西的真实用意,并乘机向父皇献上了攻取渤海国的计策。
公元926年2月17日,契丹在攻克渤海重镇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后,阿保机想先清点城中的户籍和人口,耶律倍却进谏道:“如今刚刚得到扶余城就清点户籍,人民必定不会安分。如果现在乘着我军破竹之势,直接攻向渤海国的首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则一定会攻克它。”阿保机听从了长子的建议,让他和耶律德光担任前锋,于2月23日夜间开始围攻忽汗城。 3日之后,渤海国末代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以“甘露”为年号,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无奈让国
但是,刚刚在草原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契丹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尴尬境地:天显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机在班师返回契丹的途中在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的情况下突然不幸病逝。在外的耶律倍接到父皇驾崩噩耗后,马上动身返辽,而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弟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兄弟二人的急速奔丧,意味着辽朝统治集团内部将要开展一场对皇位的争夺。
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会借用,但并不愿看到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虽然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文武双全的皇太子耶律倍很有理由继承皇位。不过若论战功,却比其弟耶律德光稍逊一筹。而且在文化传统的考量中,耶律德光也更加符合母亲的心意。因此,此时摄掌辽朝军国大权,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果断地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
于是述律平亲自导演了一场众拥耶律德光的把戏:她来到大臣齐集的帐内,对文武百官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也都适合做皇帝,我不能决定由谁做皇帝,现在把选皇帝的权力交给你们,你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就执谁的鞍辔。”文武百官都知道述律平的意图,争先恐后抢着执耶律德光的鞍辔,并欢呼“愿事德光皇帝”。
皇太子耶律倍洞悉了母亲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好“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
天显二年(927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
浮海投唐
耶律德光虽然如愿即位,可是他对哥哥耶律倍却并不放心。不仅对耶律倍实行了监视,更不断想方设法削弱他的东丹国的实力。为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矛盾进一步加深。
耶律倍的处境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知,出于政治目的,他派人持书密诏耶律倍。930年(天显五年),耶律倍带着自己心爱的妾室与珍藏的图书从辽东渡海投奔了后唐,自比“吴太伯”。当他在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即将上船时,面对故国,悲愤满腔,在海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刻《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他把“大山”比作自己,“小山”比作二弟,寥寥几笔,勾勒出契丹皇室内部矛盾的尖锐。
耶律倍到达后唐后受到了热情地接待。后唐皇帝李嗣源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改瑞州(今江西高安)为怀化军,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姓李,赐姓名为李赞华,移镇滑州(今河南滑县),遥领虔州(今江西赣州)节度使。
身死异囯
虽身在异国,但耶律倍却常思念故乡和亲人。933年(天显八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死,其子李从厚即位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死。耶律倍认为这是攻打后唐的极好时机,派人密报辽太宗,希望利用后唐内乱之际攻打后唐。耶律德光果然亲率大军南下,但他不是应耶律倍之邀,而是应石敬瑭之请。
936年(天显十一年),李从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派壮士李彦绅杀害了耶律倍,时年38岁,洛阳一僧人把耶律倍的尸体收敛起来,暂时埋在一个荒山坡上。后来,辽太宗把耶律倍改葬在他生前喜爱的医巫闾山,谥号“文武元皇王”。
大同元年(947年),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当了皇帝,追谥其父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辽圣宗统和年间,改谥号为“文献”。1051年(重熙二十年),辽兴宗又增谥号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追谥两位王后“端顺”、“柔贞”。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影响
史载,耶律倍自幼聪敏好学,是文武全才,不但善于骑射和谋略,而且文化修养很高,尤其推崇中原汉族的儒家文化。他曾经从中原买了万卷书,收藏在他隐居的医巫闾山绝顶之上的望海堂。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砭焫之术,工于契丹文和汉文的文章,曾经翻译《阴符经》。他还擅长画本国人物,如《射骑》、《猎雪骑》、《千鹿图》后来都被收入宋朝的秘府。所以说,他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画家,他擅画水草放牧或游骑射猎的情景,特别擅长于画鞍马,其画作被宋代的黄复休评为“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之态”。据《宣和画谱》一书记载,宋朝大内皇宫的秘府中共收藏有耶律倍的15幅画作。其他传世名作还有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射鹿图》、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番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骑射图》等。
耶律倍入后唐前所作的《海上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辽代诗歌,耶律倍也善写契丹文诗歌,金代元好问曾经读过他的契丹小字诗,并作《东丹骑射》题画诗云:“意气曾看小字诗,图画今又识雄姿。”据阎凤梧主编的《全辽金诗》统计:耶律倍曾有《乐田园》等诗集,均已散佚。现仅存《海上诗》一首。
受父皇影响,耶律倍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学相当尊崇,是当时汉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员。据史书记载,一次,阿保机就契丹国应该推崇哪种思想与群臣进行了讨论,他问大臣:“受命之君,应该侍奉上天,敬仰神灵。朕想祭祀立了大功、拥有崇高道德的人,谁应该排在第一位?”大家都说应该让佛排在最前面,这时,在一旁的耶律倍说:“孔子是万世所尊崇的大圣人,应该排在最先。”阿保机闻言大喜,立即下诏建孔庙,让耶律倍在每年春、秋两季率领百官祭奠孔子。
年幼聪敏好学,热爱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阅读了大量汉文典籍,既善于用契丹文、汉文写作,还善于写诗、绘画,“集中原文化于一身”。
耶律倍酷爱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曾命人购买万卷书籍,在东北名山医巫闾山顶建望海堂珍藏,故有“万卷藏书楼”之称,使之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据当时人记载,望海堂里的某些医学藏书,后来在中原也很难找到,因此,耶律倍对保存中国古代民族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作为契丹人,耶律倍免不了北方民族的豪爽直率,但由于长期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他已变得外表宽让,一副忠厚长者的样子。他以太子身份失去国主地位,却不曾兴兵征战,最终投奔国外,很明显是受到了“吴太伯让国”的影响。他让位以后长期受到弟弟的压制与监视却少有怨言,与他通晓阴阳之术,受道家玄学影响有关。可以说,中原文化的侵染,使他在皇位的角逐中,抵制住了最高权力的诱惑,表现出罕见的隐忍与退让,最终做出了“让国”的选择。
在流亡后唐期间,耶律倍突然变得“刻急好杀”起来。据史书记载,耶律倍在后唐时有嗜饮人血的毛病,疯狂时甚至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奴婢侍妾稍微犯了点儿小错,耶律倍就用火烫她们,甚至挖掉她们的眼睛。他的暴躁脾气把嫁给他的汉妻夏氏吓得魂飞魄散,为防丈夫的辣手,以至于她请求削发出家为尼。史家评论耶律倍这种两极分化的性格时认为,这很可能与他在自己祖国的不幸遭遇密切相关。
阿保机对三个儿子的评价是:“长巧而次成,,少不及矣”。从中可以看出耶律倍的灵巧,也显示出阿保机对耶律倍的喜爱。
《辽史·义宗倍传》最后的“论曰”,高度概括、评价了耶律倍的一生:
“自古新造之国,一传而太子让,岂易得哉?辽之义宗,可谓盛矣!然让而见疑,岂不兆于建元称制之际乎?斯则一时君臣昧于礼制之过也。束书浮海,寄迹他国,思亲不忘,问安不绝,其心甚有足谅者焉。观其始慕泰伯之贤而为远适之谋,终疾陈恒之恶而有请讨之举,志趣之卓,盖已见于早岁先祀孔子之言欤。善不令终,天道难诘,得非性卞嗜杀之所致也!虽然,终辽之代,贤圣继统,皆其子孙。至德之报,昭然在兹矣。”
此论点首先大力赞扬了耶律倍的“让国”行为,以及他的孝心和爱国热情,又说他之所以会有的这种义举,是因为他深谙孔孟之道,懂得“泰伯让国”的至德和儒家的忠孝之礼;然后对他的惨死表示了惋惜,并认为是他“嗜杀”所遭到的报应;最后说,他虽然有缺点,但他 “让国” 的义举感动了上天,使得他的子孙能够享有辽国的帝位。这种说法虽然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对耶律倍来说,却不失为一种公正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幼年采薪
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阿保机有意命令三个儿子采薪以考察他们的才智。结果,二儿子耶律德光不经选择、无论干湿划拉一捆柴禾,第一个回到阿保机的帐中;长子耶律倍选择干柴并且将其捆绑整齐,第二个回来;三子耶律李胡只拾了很少的柴禾,最后一个回来。
嗜饮人血
耶律倍在后唐虽然官为节度使,但并“不预政事”,多数时间用来绘画,并与后唐的知识分子、臣僚往来频繁,。
耶律倍虽然工文善画,但性格方面却是“刻急好杀”,嗜饮人血,经常在姬妾臂上刺洞吸血。奴婢侍妾稍犯小错,他就用火烫她们,甚至挖出她们的眼睛。他到中原后娶的妻子夏氏,因为恐惧他的这种恶行,曾求削发为尼,这种怪异性格很可能与他在家乡的不幸遭遇有关。
汉名由来
《辽史卷一百十六》记载,辽国国族都以耶律为姓。而以“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是没有证据的,是“无可考”的。《辽史卷一百十六》:耶律氏、萧氏,《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二姓矣。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其说与《纪》不合,故陈大任不取。又有言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则亦无可考矣。
《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都记载耶律突欲(耶律倍)被赐姓李,被赐姓名李赞华。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初,阿保机死,长子东丹王突欲当立,其母述律遣其幼子安端少君之扶余代之,将立以为嗣。然述律尤爱德光。德光有智勇,素已服其诸部,安端已去,而诸部希述律意,共立德光。突欲不得立,长兴元年,自扶余泛海奔于唐。明宗因赐其姓为东丹,而更其名曰慕华。以其来自辽东,乃以瑞州为怀化军,拜慕华怀化军节度、瑞慎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其部曲五人皆赐姓名,罕只曰罕友通,穆葛曰穆顺义,撒罗曰罗宾德,易密曰易师仁,盖礼曰盖来宾,以为归化、归德将军郎将。又赐前所获赫邈姓名曰狄怀惠,抯列曰列知恩,荝剌曰原知感,福郎曰服怀造,竭失讫曰讫怀宥。其余为“契丹直”者,皆赐姓名。二年,更赐突欲姓李,更其名曰赞华。”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七 后唐纪六:“
长兴二年辛卯,公元九三一年
辛酉,赐契丹东丹王突欲姓东丹,名慕华,以为怀化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其部曲及先所俘契丹将惕隐等,皆赐姓名。惕隐姓狄,名怀惠。
……秋,九月,己亥,更赐东丹慕华姓名曰李赞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墓葬
耶律倍死后,一位僧人为他草草收尸。石敬瑭率军进入洛阳后,为了讨好契丹,亲自为耶律倍服丧,在耶律倍灵柩前放声大哭,并以帝王之礼将其厚葬于洛阳郊外。
由于耶律倍喜爱医巫闾山的奇山秀水,耶律德光念及兄弟情分,派侄子耶律阮将耶律倍灵柩运回,归葬在了医巫闾山,并加封谥号为文武元皇王。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1727—1789)江苏山阳人,字宝诚,号吾山。乾隆进士。寻擢通政司参议,官至刑部右侍郎。治狱以明察平允见称于时。有《茶余客话》及《七录斋集》等。
  • (1506—1573)明松江华亭人,字元朗,号柘湖居士。与弟何良傅皆负俊才,时人喻为二陆。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而困于场屋,以岁贡入国子监,当事者重其才名,授南翰林院孔目。好谈兵,以经世自负。在南都日与名人韵士相追随。妙解音律,躬自度曲,文酒过从,丝竹竞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今日。后三年而去。后侨寓苏州,七十岁始归松江。有《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何翰林集》。
  • 钱嶫,明代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字君望,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由此进入仕途。
  •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大鸿。诸生。工诗文,性豪隽,有古侠风。辑有《东林始末》。
  •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择璘,北宋时江南剡中宝积寺僧。生卒年、俗姓籍贯及生平事迹不详。大约公元1037年前后在世。长于诗,诗风沉雄雅健,很有情致,惜多失传。所存作品散见于《宋高僧诗选》、《剡录》等著作中。
  • 伯颜子中(?~1379),江西人,祖籍西域,元末明初文士。
  • 史介翁,字吉父,号梅屋。生平事迹不详。存词仅《菩萨蛮》一首。
  • 王台卿,中国南北朝时期梁国诗人,代表作《南浦别佳人》、《陌上桑》等。
  • 震亨(1585年—1645年,享年约60岁),字启美,汉族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出生于明帝国长洲县(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文元发仲子。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代表作《长物志》。
  •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颜奎(1234—1308),南宋末遗民词人。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全宋词》存其词8首。
  • (1240—1321)宋元间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号岩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生于燕山(今北京)。元代平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宋元时期,中国数学鼎盛时期中杰出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家”,朱世杰就是其中之一。朱世杰是一位平民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朱世杰平生勤力研习《九章算术》,旁通其它各种算法,成为元代著名数学家。
  • 表民字逢吉,号玉溪,师子,东鲁(今山东省泛称)人。寓居临海。有玉溪吟稿。
  • (?—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