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弃儒学兵
吴起出生在战国初期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据说他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做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侍奉鲁君
鲁元公十七年(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元公疑。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于是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关于杀妻一事,仅见《史记》,时代更早的《韩非子》载为因他事休妻,且为离卫而非求将于鲁,见“轶事典故”部分)。元公任命吴起为将,大败齐军。后来鲁人向元公进谗,认为吴起为人“猜忍”,且过大的战果容易招致“诸侯图鲁”,又任用吴起,将得罪于鲁的兄弟之国卫。而元公心中也对吴起产生了怀疑,遂辞谢吴起,不授其官职。大约在鲁穆公在位初年,因主公季孙氏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
收取河西
离开鲁国之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往魏国投靠文侯。文侯询问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认为吴起虽“好色”,但用兵连司马穰苴都不能相比。大约在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9年),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命他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地并筑城,并在同年或第二年(前408年)再次攻打秦国,一度长驱至郑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魏文侯三十四年(前412年)被公子魏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二地 ,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国相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西河郡守。
就在魏攻河西之后不久,文侯命乐羊为主将,进攻中山国,又命吴起率战胜于河西之师,合击中山,更命魏击监督而主其事。经过三年苦战,乐羊、吴起于魏文侯四十年(前406年)占领了中山国。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孔子的弟子、当时居于西河的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后来公叔痤便统率吴起训练的武卒部队击败了韩赵联军。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孝义西南)。
魏文侯五十年(前396年),文侯去世,魏击袭位,是为魏武侯。武侯初年,文侯时代的功臣先后谢世,此时吴起仍为西河守,功高而不得居相位,因而与新任相国田文(一作商文)有论功之举(参见“轶事典故-田文论相”)。
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参见词条阴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此役发生时吴起已在魏武侯六年离魏奔楚,故未参与此役)。
《吴子》称吴起在河西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虽有夸大,但亦见其战功之卓著。
魏武侯九年(前387年),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直至灵丘(今山东滕县)而回。
变法强楚
约在魏武侯九年(前387年)后,吴起遭幸臣王错(一说公叔痤,但被认为是误记)谗害,受到武侯的猜疑,于是离开魏国,向南投奔楚国。
楚悼王得到吴起后,任命他为北部重镇宛城的守,负责防御韩、魏。吴起积极巡视下辖县,悉心治理宛郡。一年后,悼王升授吴起为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今江西南部)、苍梧郡(今湖南、广西)一带,加强了中原与岭南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同时巩固了楚国对所占的陈、蔡故地的统治(一说是为夺回被韩魏侵占的部分陈蔡之地;还有一说是陈蔡已复国,此举意在蚕食陈国和蔡国土地)。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在吴起的指挥下,楚军北上援助遭魏国攻击的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的联系。赵国则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魏县南),攻克黄城(今河南内黄),楚、赵两国大败魏军。此时,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这是吴起在楚变法后所取得的大胜利。
但是,吴起在变法中,曾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反对,史称贵人“皆甚苦之”。甚至连改变“两版垣”的简陋建筑方法也“见恶”。还在出行巡视时遇到大臣屈宜臼的指责。尽管吴起坚持变法,取得了成效,但他进行的种种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致了他们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惨遭杀害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吴起前往治丧处,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大叫着说:“我让你们看看我是如何用兵的。”他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马上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新即位的楚肃王根据此规定,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吕氏春秋》认为:“吴起之智可谓捷矣。”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追封姜尚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于武成王庙,吴起便是其中之一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仍以古代的七十二位名将从祀武成王庙,其中包括吴起。同时,吴起还被追封爵位为广宗伯。在宋明时期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广名将传》等兵书,亦将吴起列于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影响
政治改革
在楚国时,作为令尹的吴起全力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他变法的原则大致有三条:
一是“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具体做法是取消封君(贵族)三世以后子孙的“爵禄”,降低官吏的俸禄;
二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即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新兴地主的“不足”,逐步废除旧贵族的世禄制;
三是“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即加强对军队训练,在战争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用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的军队争夺天下。
吴起确立变法原则之后,在楚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为了能自上而下加以贯彻,吴起首先主张“明法审令”,厉行“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敢苟同,行不敢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法治”;
其次,“废公族疏远者”,也就是废除那些非楚王直系的贵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保障,同时裁减群臣的俸禄,精简“无能”“无用”的官员,裁撤不急之官,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通过这一方略,为楚国的“强兵”之路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再次,强兵以“破横散纵”。在外交上,吴起以楚国军事实力的崛起替代纵横家游说之言。换言之,建立在“强兵”基础上的楚国外交,不再需要纵横家的调停和斡旋。因此他“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以此禁止纵横家游说,防止内外勾结。吴起的强兵之策,建立在他擅长的军事谋略上,当是其长项。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持续数年,虽然因支持他变法的楚悼王去世而终结,但却在此期间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使楚国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疆域,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一说应为“治”)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为之震惊。到吴起死后,后人也有“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的看法。
军事成就
有学者认为,吴起在魏国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从应征人员中选募常备兵的兵役制度,即建立了魏“武卒”部队。其成员全部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合格的标准是:身穿全副甲胄,携带戈、剑、弩、欠和三日口粮,南拂晓到中午,必须行军百里。录取后按照各人的特点进行编组。例如将“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编为一队)”,“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等。这样编队,有利于根据战术需要部署部队。在各队编组上,他也主张量材使用,按士卒具体情况分配战斗任务,例如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等。同时还吸取了管仲组军的精神,注意“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使同乡邻居之人编在同一队、伍之中,以利于互相帮助和互相担保。凡入选的士卒,享受特殊待遇,不但免去全家赋税,而且还另行分配土地房屋。魏“武卒”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支具有职业化和专业性质的部队”。
思想主张
军事思想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在《吴子》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这一思想在《战国策》中亦有体现。
《吴子》“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也因其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春秋时代的军事家孙武并称“孙吴”。
学术贡献
吴起学于儒门,深通兵法,又为战国法家之先驱,其思想具有兼融儒法诸家的特点。一方面,吴起秉持儒家德治理念,向魏武侯阐述了治国“在德不在险”的理念。另一方面,吴起变法“一楚国之俗”,展露出明法审令、信赏必罚、持势任术、立公弃私的法家思想。同时,作为《左传》撰定者,吴起的史家特质显现出思想话语的多样性,其发微春秋“元年”大义,向君王陈述治国之本,正折射出儒法两家思想在维系君权秩序价值方面所由通。这种“宗儒任法”的思想形态,在战国由儒入法的思想史历程中具有转捩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评价
李悝:“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公叔痤:“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 
孟子:“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连结诸侯,如苏秦、张仪之类。”
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范雎:“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蔡泽:“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韩非:“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临武君:“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
尉缭:“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孙武)也。”
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司马迁:“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曹操:“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丕:“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司马睿:“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
葛洪:“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
骆宾王:“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
司马贞:“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后留权。”
张说:“光乘积学而善谋,求之古人,吴起、韩信敌也。”
刘长卿:“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
白居易:“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方干:“非唯吴起与穰苴,今古推排尽不如。” 
唐彦谦:“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
赵莹等:“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
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张预:“孙子曰:‘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起与士分劳苦。又曰:‘辅周则国必强。’起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是也。” 
徐钧:“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主少国疑身不免,先知已自服田文。” 
于石:“吴起为鲁将,杀妻殊不仁。乐羊伐中山,食子太无情。”
陈元靓:“兵尽其法,士尽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国,旡以恃险,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胡奎:“吴起好用兵,尝学曾子法。东出卫郭门,啮臂与母诀。鲁君不见用,杀妻与齐绝。将军自吮疽,士卒甘喋血。击秦拔五城,魏侯尚功烈。在德不在险,舟中尽吴越。孰云猜忌人,千载名不灭。”
李贽:“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 
程登吉:“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黄道周:“吴子忍人,怒诛笑谤。母死不归,杀妻求将。曾子薄之,鲁君疑放。然而用兵,穰苴不让。甘苦与同,士卒乐仗。守魏西河,秦畏东向。在德一言,圣贤度量。魏人忌之,去为楚相。北并南平,功在人上。惜犯贵宗,终令身丧。”
徐公修:“誓不成名死不休,杀妻求将世无俦。门离东郭抛慈母,郡守西河事武侯。北伐破齐兵法试,南来相楚战勋收。天资刻薄心猜忍,枉向曾参执贽游。”
丁耀亢:“吴起,名将也。在德不在险之一言,亦似闻道者欤?急功名而杀其妻,何残贼乎!”
黄彭年:“同甘苦,问疾病,卒伍和睦,上下一心,宽也,吴起近之。”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孙膑、吴起、白起、耿弇、杨素、慕容绍宗、李光弼、马燧等,才将也。” 
郭沫若:
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的。
吴起的霸业如在楚国成功,后来统一中国的功名恐怕不必一定落在秦人的手里了。
张舜徽:“他实行变法的时间虽不长,但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却很深远。战国初期,魏与楚先后成为强国,是和吴起进行变法分不开的。” 
杨宽:“吴起确是个名不虚传的政治家兼军事家,他帮助魏文侯创建了强大的魏国,接着又帮助楚悼王扩展了楚国的南方领土,可惜时间太短,在楚国进行的改革成效不大。”
T.N.杜派:“吴起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并且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吮卒病疽
吴起做主将后,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一次,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不是这个原因。往年吴公为他的父亲吸吮毒疮,他的父亲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就战死了(一说吴起吮其父之伤,而杀之泾水[洛水] 之上)。如今吴公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进谏武侯
魏武侯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元年”的含义,吴起回答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魏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吴起说:“君主必须端正自身。”武侯又问:“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吴起回答说:“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能端正自身呢?那应当广开言路并从中选择,使自己的心智聪明。古代的君主一开始处理国政时,士大夫如有进言、士人如有请见、百姓如有请求,君主一定会满足他们,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四方有人来投奔都不拒绝,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赏俸禄必须要周到,使用刑罚必须要恰当,一定要宅心仁厚,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患,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亲信的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职务,管理百姓的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力,这都是《春秋》中的嘱托,也是君主继位后第一年必须要做的大事。”
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有人曾把楚庄王的话告诉过您吗?”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得到提出疑问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会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本事,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因此我深感忧虑。’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寡人的过错啊。”而在《吕氏春秋》记述该事的相同版本中,劝谏武侯的是李悝。
又有一次,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错在旁,说:“这就是晋国强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国君的话,是危国之道啊;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被大禹放逐。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讨伐。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有黄河环绕,后有太行遮蔽。虽有这样险阻的地势,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而且国君曾亲自和我一道迫使敌方的城邑投降,敌人的城墙并非不高,人民并非不多啊,可是我们能够兼并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圣人之言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你了。”
田文论相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武侯时,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吕氏春秋》作“商文”,此从《史记》)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效死力,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年少,国人疑虑,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时,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便是我地位居于您之上的原因。”吴起这才自知不如田文。
巧计攻亭
据《韩非子》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境内。这个岗亭会对魏国的种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征调部队攻打它。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没有人去搬它,最终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百姓们都争抢去搬。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能冲锋陷阵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们争先恐后参战,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
而《吕氏春秋》的记载则与《韩非子》大体相同:吴起治理西河,想向百姓表明自己的信用,就派人前一天在南门外竖起一棵木柱,对全城百姓下令说:“明天如果有人能把南门外的木柱扳倒,就让他做长大夫。”第二天直到天黑,也没有人去扳倒木柱。人们一起议论说:“这些话一定不是真的。”有一个人说:“我去把木柱扳倒试试,最多得不到赏赐罢了,有什么妨害?”于是来扳倒了木柱,并将此事禀告吴起。吴起亲自接见并送他出门,任命其为长大夫。而后又在前一天立起木柱,像前一次一样又对全城百姓下了命令。全城人都围在南门争相去扳木柱,木柱埋得很深,谁也没有得到赏赐。从此以后,百姓相信了吴起的赏罚。
守信待友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邀请他来家里用餐。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等他,说他过一会就去。吴起说:“那我等您来了再吃。”这人到黄昏都没有来,吴起也不吃饭,就等着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请这位老朋友。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因故出妻
据《韩非子》记载,吴起让他妻子织一条丝带,结果长度比他要求的短了一些。吴起让她去改一下,他妻子答应了。等到织好了又量了量,还是不符合吴起的要求。吴起非常生气,他妻子回答说:“我开始织的时候就把线定好了,不能再改了。”吴起于是休掉了妻子。吴起的妻子向她哥哥求助,她哥哥说:“吴起是制定法令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为大国建立功业。他的法令必须先要在自己的妻子身上兑现,然后才能推行下去,你不要指望再回去了。”吴起妻子的弟弟后来被卫国国君重用,想凭着自己的身份去求吴起与其姐复婚。吴起没有答应,反而离开了卫国。
这个故事还有一种说法:吴起把织好的丝带拿给他妻子看后让她织条一模一样的,等到丝带织成后一经比较,新织的那条特别好。吴起说:“让你织条丝带,要求像那条一样。这条织得特别好,是什么原因?”他妻子说:“用的材料是一样的,只是我多下了些工夫,所以织的更好。”吴起说:“这不是我的吩咐。”于是让妻子穿好衣服,把她休回了娘家。她的父亲前去求情,吴起说:“我在家从来不说空话。”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作品
吴起所著兵书,被称为《吴子》(即《吴子兵法》)。其书问世之后广为流传,曾经达到“藏孙、吴之书家有之”的程度,但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增益和删改,且部分内容已经佚失。《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吴起著有《吴起》48篇。后世将《吴子》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北宋时期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中。
现存《吴子》仅有6篇,包括《图国》(谈治国的理论、政策)、《料敌》(谈刺探敌情的方法)、《治兵》(谈治军标准)、《论将》(谈选拔将领的标准)、《应变》(谈临阵对敌时战术的运用)、《励士》(谈奖励将士的措施)这些篇目。也有观点认为此6篇内容“虽然保存有吴起的军事思想,但已不是原著”,系后人所托。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纪念
吴起县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因起、旗谐音,遂称吴旗。1942年,设立吴旗县,后更名吴起县。
吴起县境内建有吴起广场,广场中心树立有吴起骑马铜像。
起台镇
起台镇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境内,相传吴起率兵东征讨伐齐国,曾在此地筑高台点将练兵。两军交战在即时吴起忽闻老母病故,悲痛万分。但吴起以国家为重,率兵出战大获全胜。后人为纪念吴起在此筑寺祭祀,名为“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起台镇由此得名。因历史的原因,起台寺未能完整保留。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台寺被重建,并在此立碑,现该碑仍树立在起台镇。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299—1394)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有集五卷。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 楼槃(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绍定初(约1228),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台湾道,与达洪阿设计击退英军。战后以“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复起用,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终湖南按察使。师事从祖姚鼐,工诗,文章善陈时事利害。鸦片战失败后,寻求御侮之策,著《康輶纪行》、揭英侵藏野心,欲使朝廷戒备。有《中复堂全集》。
  •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 郑兴裔(1126年-1199年)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开封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宋宁宗庆元五年九月二十日,年七十四岁。
  • (1459—1529)明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好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礼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追谥文忠。有《杨文忠公三录》。
  • 丰坊(1492年-1563年),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更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丰熙子。嘉靖二年进士。除吏部主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居吴中,贫病以死。性狂诞,滑稽玩世。
  • 谢良琦(1624~1671),字仲韩,一字石眼,明末清初广西全州龙水桥渡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入清后历任淳安、蠡县县令。
  •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 焦维章号雪山,明嘉靖四年(1526)举人,嘉靖五年(15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三点文衔、两司学使主考官、河南参政、山东巡抚。著有《岳神记》《雪山诗文集》等30卷。
  • 江西贵溪人,字次公,号静庵。顺治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康熙中与王士禛同典四川乡试,士禛有“水部风流似郑虔”句以赞之。有《静庵集》。
  •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负诗名,长于治经,尤嗜金石之学,多藏金石碑版。辑有《湖海诗传》《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诸书,自著有《春融堂诗文集》等。
  • (1740—1796)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子。彭启丰子。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选知县,不就。专心读书,喜佛学,留心当代掌故,对清初大吏和学者的行事、议论,均有辑述。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
  •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一作不须,又作不不)头陀。了禅弟子。江苏盐城蔡氏子。家贫,披薙于吴门三元宫,后到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与订方外交,工诗善画,画兰竹颇佳。《清朝书画家笔录》
  •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
  •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1815—1876)清广西马平人,初名锡振,以服膺宋包拯,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通政使。同治时屡疏论军事形势及善后之难。工古文,常与梅曾亮相切磋,所作渊雅古茂,为世所重。有《龙壁山房文集》。
  •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 姚思廉(557—637),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名简,以字行。早年从父察读《汉书》,尽得家学。南朝陈时,任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父察曾撰梁、陈二史,未成,遗令他续撰之。又奉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迁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家藏旧稿,兼采谢昊(一作吴)、傅縡、顾野王诸家之书,撰成《梁书》《陈书》。官至散骑常侍。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