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倪瑞璿
倪瑞璿,字玉英。江南宿迁人,徐起泰继室。
纠错
纠错
生平
  清代诗坛领袖沈德潜声名显赫,素来“以规矩示人”,不轻易施人褒贬。但他在编纂《国朝诗别裁》时,却破例对一位女诗人盛加赞语:“柔顺供职,妇德也。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邪!每一披读,悚然起敬。”
  这位使沈德潜折服的女诗人名叫倪瑞璿。中国古代诗人灿若星辰,女性诗人却不多,蔡文姬、谢道韫、薛涛、李清照等世人耳熟能详,但对倪瑞璿却知之甚少。
  倪瑞璿,字玉英。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县一书香门第。父亲倪绍瓒是位秀才,以才学闻名。倪瑞璿5岁时,家庭突遭变故,父亲不幸去世,孤儿寡母不善经营,家道旋即中落。母亲为维持生计,被迫变卖家产,带领几个小儿女,投奔住在雎宁的兄嫂。
  倪瑞璿的舅父樊正锡是雎宁名士,为人豪爽。他热情地接待了妹妹一家。不久,小瑞璿的聪颖引起他的注意。那是在她6岁的时候,樊正锡发现甥女常去书房偷听哥哥读书,便好奇地拉着她询问,不想小瑞璿竟将佶屈聱牙的《易经》一字不漏地背出。樊正锡惊喜异常,马上教她读书、作文。据《徐州诗徵》载,倪瑞璿“七岁学古文,八岁作《九河考》”,而且“箫管琴棋、攒花刺绣,翦裁刀尺,一见精晓”。确实是位稀有的才女。
  17岁的时候,倪瑞璿与家人踏青来到香火缭绕的龙兴寺。“龙兴寺”这个名称,本是附会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为僧的事迹而起的。倪瑞璿提笔写下五言诗《过龙兴寺有感》:“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目光如炬的见识,流畅激愤的文字,很难设想会是一位纤嫩柔弱少女的手笔。
  19岁的时候,倪瑞璿曾经有过一次江南之行。在江宁,她寻觅六朝古迹。昔日花团锦簇的帝都,经过清兵血腥践踏,早已化为满目疮痍、荒凉破败的废墟。倪瑞璿吟道:“……高台风去荒烟满,废苑萤飞茂草生。往事不堪频想象,夕阳西下看潮平。”借古讽今,深沉而又委婉地抒发自己的亡国遗恨和沧桑之感。
  雍正四年(1726年),倪瑞璿嫁给了正在雎宁教馆为业的徐起泰做继室,那一年她25岁。婚后五年是她诗歌创作的旺季,现在遗存的一百余首诗,绝大部分是那几年的作品。
  徐起泰原籍宜兴,也是一位能诗善文的才子,只是仕途坎坷,屡试不中。倪瑞璿对丈夫“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感到愤郁不平。为此,她曾写过三首七绝,谴责考官“惯使奇编埋秋草,肯教才士步青云?”指斥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和它的腐朽黑暗。
  倪瑞璿婚后的咏史诗写得更加深刻。在《游南岳寺》诗中,作者鞭笞了南宋君臣苟且求生、任敌宰割的无耻行径;为岳飞、韩世忠等人壮志未酬、饮恨黄泉而扼腕叹息。在《读李忠毅公传》中,她歌颂李应升“犯颜挺上书,原忘计刀俎”的献身精神,称赞他“丹心照云霄,碧血洒囹圄”。而在《阅明史马士英传》中,则愤怒地批判昏主权奸“卖国还将身自卖,奸雄二字惜称君”。朗朗正气,跃然纸上。
  倪瑞璿还创作了揭露苛捐杂税,以及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诗歌。在一首《无题》诗中,她写下:“蜗庐徒壁立,日午未炊烟。幸少催租吏,嗟无卖赋钱。”另一首《闻蛙》:“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赋累,只有青蛙不属官。”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平民情怀殊为少见。
  当时的官场盛行一种丑恶的风气,官吏们一面残酷地压榨人民,一面又纷纷勒石立碑,宣扬自己的“德政”。倪瑞璿在《德政碑》诗中写道:“德政碑,德政碑,巍然耸峙官道陲。一碑未久一碑起,勒功纪绩悬累累。问碑底事年年立,后相成例如相袭。披荆翦棘开康庄,绝似浮图高几级。……空将柯斧戕山骨,石若有知应衔悲。”有学者认为,在历代女诗人的作品中,如《德政碑》这样深刻尖锐的政治讽刺诗,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引起了另一大诗人袁枚的激赏。
  遗憾的是,我们今人能见到的作品,只是女诗人生前著述中极小的一部分。她呕心沥血,毕生所作的诗赋文章六大本,皆在病危之际被她亲手焚烧了。倪瑞璿含泪向丈夫解释说:“妾一生谨慎,计犯天地忌者,此耳!曷用留之,以重余罪?”就在焚稿之后的几天,倪瑞璿含恨谢世而去,年仅30岁。倪瑞璿会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俄国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如果说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那么倪瑞璿无疑就是清代诗坛的月亮。
  倪瑞璿去世后,徐起泰整理亡妻遗物,在箱箧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遗漏的诗稿。虽然大部分诗稿已遭潮蚀和虫蠹,但仍有少量可以辨识的文字。徐起泰把它们整理抄录出来,定名为《箧存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1142—?)乐安人,字幼度。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以文章名。累官知德庆府。晚年无意仕进,筑室称樽斋,以诗酒自娱。有《缘督集》。
  • 生平不详。诗僧。有诗集1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王敬之,字宽甫,一字仲恪,高邮人。贡生。有《小言集》。
  • (1601—1676) 明末清初浙江海宁人,初名继佑,字伊璜,一字敬修,号舆斋,晚号钓叟,或称钓史。游粤时或隐名为左尹,别号非人氏,学者称东山先生。明崇祯六年举人。南明鲁王授以兵部职方主事,后回里讲学。以曾名列参校南浔庄氏所修《明史》,被捕。相传得昔年曾予资助之将军吴六奇奏辨,得免。有《罪惟录》、《国寿录》、《东山国语》等。
  • 徐石麒,明末清初江南江都人,字又陵,号坦庵,湖北人,流寓扬州。作为明末清初重要杂剧作家,其作品以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著称,代表作品《浮西施》颠覆性地将西施结局改写为沉江而亡。明亡后拒绝科举仕途,专注词曲创作,每成作品必由其女徐延香校订声律。现存杂剧《大转轮》《拈花笑》《浮西施》《买花钱》及词曲合集《坦庵词曲六种》,作品多具批判现实特征。
  •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王谠(?—?),字正甫,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五代孙,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王凯之孙,凤翔府都监王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官至少府监丞,著有笔记体唐代文史集《唐语林》八卷。
  •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 (1612—1678)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字稷若,号蒿庵。张行素子。明季诸生。入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所居败屋不修,种蔬果养母,题室名为“蒿庵”,教授乡里终其身,卒于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略》、《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蒿庵闲话》等。
  •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李昌龄(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天锡。太平兴国进士。累官知广州,不能清廉自守,代还,建议舶货不宜全部官买官卖,部分劣货当听商舶自卖。淳化三年(992),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进参知政事。坐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
  • (1299—1394)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有集五卷。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 楼槃(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绍定初(约1228),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台湾道,与达洪阿设计击退英军。战后以“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复起用,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终湖南按察使。师事从祖姚鼐,工诗,文章善陈时事利害。鸦片战失败后,寻求御侮之策,著《康輶纪行》、揭英侵藏野心,欲使朝廷戒备。有《中复堂全集》。
  •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 郑兴裔(1126年-1199年)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开封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宋宁宗庆元五年九月二十日,年七十四岁。
  • (1459—1529)明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好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礼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追谥文忠。有《杨文忠公三录》。
  • 丰坊(1492年-1563年),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更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丰熙子。嘉靖二年进士。除吏部主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居吴中,贫病以死。性狂诞,滑稽玩世。
  • 谢良琦(1624~1671),字仲韩,一字石眼,明末清初广西全州龙水桥渡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入清后历任淳安、蠡县县令。
  •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