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赵延寿
赵延寿(?-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
其父刘邟,本蓨县令。后梁时,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攻陷蓨,延寿被其稗将赵德钧俘获,收为养子,改姓赵。仕后唐,娶后唐明宗女兴平公主,为汴州司马。明宗即位,授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兼镇徐州。长兴三年(932),以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936),兵败,为契丹所获,遂事契丹,为幽州节度使。寻为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契丹主死,下教于诸道,称权知南朝军国事。寻为永康王兀欲(耶律阮)所囚。辽天禄二年,卒。
延寿姿貌妍柔,幼习武略,时复以篇什为意。尝在北庭赋《塞上》诗,当时“南人闻者,往往传之”。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早年升迁
赵延寿,常山(今河北正定)人,原来姓刘,父亲做过县令,小时候,赵延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后来因为战火烧到他的家乡,父亲的辖地被沧州节度使刘守文的部队攻占,他和母亲落入刘守文的属将赵德钧之手,小时候的赵延寿长得异常清秀,而且聪明伶俐,招人喜爱,有些武艺,又能做诗,他有两句诗在当时被人们广为流传,就是“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因此赵德钧非常偏爱,将他收为养子,于是他便改姓为赵。
在刘守文被刘守光打败之后,赵德钧也投降了刘守光,但他对刘守光的所做所为看不惯,觉得在他手下做事没有什么前途,也看出刘守光是在走一条自取灭亡的路,于是就偷着跑了出来,归附了李存勖。
李存勖很器重他,让他领兵一起参加了灭梁的战争,赵德钧立下大功,被李存勖任命为北方重镇幽州和沧州节度使。
赵延寿跟随养父长大,又被明宗李嗣源看上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赵延寿便开始飞黄腾达起来,官职一级级地向上跃升,一直到枢密使,并兼任徐州节度使。
兵败投敌
赵德钧因为养子的关系,也成了李嗣源器重的大臣之一。但赵德钧还是有一些政绩的,他驻守在幽州长达十几年,将幽州治理得很有生机,为后唐有效地防御了契丹的攻击。明宗对他很满意,加封他为北平王。 到了后唐的末年,李从珂在皇帝之位,石敬瑭和他矛盾逐渐加深,最后石敬瑭为当北方的皇帝,勾结契丹向后唐宣战。契丹军队和石敬瑭的部队联合将后唐的讨伐军围困起来,统帅张敬达向朝廷频频求援,李从珂便派赵德钧、范延光和符彦饶分兵三路火速增援张敬达,并命赵延寿随后跟进配合。
在增援张敬达的三路兵马中,赵德钧的战斗力最强,但赵德钧却讲起了条件,李从珂任命他统帅三路军队,他还不满意,又得寸进尺地提出了很过分的要求,要李从珂任命他的养子赵延寿为镇州节度使,而且要李从珂允许他的军队和范延光的混合,他的打算是吃掉这支部队,扩大自己的势力。
赵德钧这种小人行为让李从珂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通知范延光小心防备赵德钧,对赵德钧让赵延寿做镇州节度使的无礼要求,李从珂不但没有答应,还命令赵延寿马上进兵增援前线。李从珂对大臣们说:“赵德钧父子俩不思报国,反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强取官职,真是可恨。如果他们真能退敌立功,我甘心将帝位让给他。他现在竟这样目无君王,大胆要挟,到最后只会是犬兔一起完蛋!”
见李从珂不吃他这一套,赵德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目标投向了契丹,他给契丹王耶律德光送去大批财物,乞求耶律德光支持他做中原的皇帝,舍弃石敬瑭。但当时的耶律德光已经许诺了石敬瑭,因为他很眼馋石敬瑭答应给他的十六州。但看见赵德钧送来的宝物珍玩,他又动了心,加上他也害怕赵德钧截断他回草原的退路,于是便犹豫起来,桑维翰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赶忙到耶律德光的大帐前劝说耶律德光遵守先前的诺言,又在大帐前哭诉了一天,使耶律德光下了决心支持石敬瑭,回绝了赵德钧的使者。
由于增援的部队迟迟不到,结果贻误了战机,张敬达被属将杨光远杀死,然后杨光远率领后唐的军队投降了契丹。此战失败,赵德钧乘机要官和迟迟不进是主要的原因。但他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和后唐决裂,他连原来的属地也失去了,只剩下手中的军队了。为了立足,他和赵延寿攻占了潞州,权做容身之地。
但他的所作所为让将士们很失望,不少将领领兵离他而去,小小的潞州也难以固守,赵德钧父子无奈,只得投降了契丹,保条性命。
赵德钧父子被押赴北方草原,受到述律后的斥责羞辱,赵德钧在一年后死在了那里,做了异乡之鬼。和他的行为比较,赵德钧之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可以说是死得其所。
效力契丹
养父死了,但赵延寿却被耶律德光重用,因为耶律德光想用汉人来统治中原,然后他再加以控制。赵延寿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从此赵延寿便充当了耶律德光进犯中原的急先锋。
在后晋末年,石重贵和契丹关系恶化,耶律德光屡次南下讨伐这个不听话的“孙子”,他让赵延寿领兵开路,答应他在平定中原后立他为帝。赵延寿便像条忠实的狗一样非常卖力。等到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对赵延寿说:“汉人士兵,都归你统领,你亲自去安抚安抚他们吧!”赵延寿领命去了,杜重威和李守贞等降将纷纷跪拜行礼,赵延寿似乎看到了自己做皇帝的样子,但最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耶律德光到了开封,见后晋的投降军队几万人都在陈桥一带,他怕将来后晋将士兵变,就有了斩除后患的念头。赵延寿听说后不想失去以后可以利用的军队,赶忙去见耶律德光,问他:“陛下百战之后才得到晋的国土,不知您是自己统辖呢,还是让它将来被别人夺走?”
耶律德光听了不高兴地说:“朕因为石重贵忘恩负义才发兵征讨,前后五年的厮杀,几乎耗尽国力,刚得到中原,怎么不想自己统辖?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赵延寿说:“中原南边和吴国相临,西边又和蜀接壤,边境长达几千里。不久之后陛下北归,如果吴和蜀发兵中原,那这几千里的边界谁去为陛下守卫呢?如果不派兵把守,恐怕要被他人夺取。”
耶律德光问道:“朕还没有想到这些,那你说该怎么办?”
赵延寿说:“臣知道契丹的兵马善战,但不习惯南方的暑热气候,所以不能让他们去驻守西边和南边。我看不如把降卒全部改编,然后派他们到这些地区守卫。”
耶律德光犹豫着说:“以前朕也曾想杀投降的士卒,但没有执行,结果留下大患,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朕想除之以免后患。”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不听,赶忙说出了具体办法:“臣的意思不是让降卒仍然驻守河南,可以将他们连同家属迁往北方的朔州(今山西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和镇州、定州,然后每年轮流戍守黄河沿岸,这样便可免除后患了。”
耶律德光见赵延寿说的有理便同意了。赵延寿将几万降卒的生命保存下来,所以后来人说是赵延寿免掉了又一次长平惨祸的发生。
耶律德光虽然答应了保留几万降卒的生命,但对当初答应让赵延寿当中原皇帝的诺言却不见兑现。赵延寿着急了,让人对耶律德光说,他想当太子,以此提醒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却说:”我对于燕王没有什么舍不得送的,就是割我的皮肉也行,更何况是其他的事。但我听说太子要由皇帝的儿子来做,燕王怎么能做呢?”(辽史记载赵延寿此时已为魏王)
为了安慰这个卖力的赵延寿,耶律德光便让人给他高官做,翰林院的人拟定了给赵延寿的一串官职,包括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耶律德光把录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两个划掉了,看来他还是不愿让赵延寿职权太大,尤其是军事大权。
客死异乡
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建立大辽国后,也没有坐多久,一是不习惯中原的气候,但更主要的是中原军民反抗激烈,耶律德光害怕回不了老家,于是派人留守开封后,便急忙北上了,未到老家,便一命归西,回了另一个“老家”。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走了,便趁机打着耶律德光的旗号,自任权知南朝军国事,这个官职就是临时的最高统帅。但被契丹新首领辽世宗耶律阮抓获。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 楼槃(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绍定初(约1228),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台湾道,与达洪阿设计击退英军。战后以“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复起用,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终湖南按察使。师事从祖姚鼐,工诗,文章善陈时事利害。鸦片战失败后,寻求御侮之策,著《康輶纪行》、揭英侵藏野心,欲使朝廷戒备。有《中复堂全集》。
  •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 郑兴裔(1126年-1199年)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开封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宋宁宗庆元五年九月二十日,年七十四岁。
  • (1459—1529)明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好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礼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追谥文忠。有《杨文忠公三录》。
  • 丰坊(1492年-1563年),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更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丰熙子。嘉靖二年进士。除吏部主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居吴中,贫病以死。性狂诞,滑稽玩世。
  • 谢良琦(1624~1671),字仲韩,一字石眼,明末清初广西全州龙水桥渡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入清后历任淳安、蠡县县令。
  •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 焦维章号雪山,明嘉靖四年(1526)举人,嘉靖五年(15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三点文衔、两司学使主考官、河南参政、山东巡抚。著有《岳神记》《雪山诗文集》等30卷。
  • 江西贵溪人,字次公,号静庵。顺治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康熙中与王士禛同典四川乡试,士禛有“水部风流似郑虔”句以赞之。有《静庵集》。
  •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负诗名,长于治经,尤嗜金石之学,多藏金石碑版。辑有《湖海诗传》《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诸书,自著有《春融堂诗文集》等。
  • (1740—1796)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子。彭启丰子。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选知县,不就。专心读书,喜佛学,留心当代掌故,对清初大吏和学者的行事、议论,均有辑述。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
  •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一作不须,又作不不)头陀。了禅弟子。江苏盐城蔡氏子。家贫,披薙于吴门三元宫,后到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与订方外交,工诗善画,画兰竹颇佳。《清朝书画家笔录》
  •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
  •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1815—1876)清广西马平人,初名锡振,以服膺宋包拯,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通政使。同治时屡疏论军事形势及善后之难。工古文,常与梅曾亮相切磋,所作渊雅古茂,为世所重。有《龙壁山房文集》。
  •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 姚思廉(557—637),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名简,以字行。早年从父察读《汉书》,尽得家学。南朝陈时,任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父察曾撰梁、陈二史,未成,遗令他续撰之。又奉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迁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家藏旧稿,兼采谢昊(一作吴)、傅縡、顾野王诸家之书,撰成《梁书》《陈书》。官至散骑常侍。
  • 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 (496—?)北齐河间鄚人,字子才,小字吉。邢臧弟。十岁能属文,有才思。文章典丽,既赡且速。仕北魏,释褐宣武帝挽郎。孝庄帝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尔朱荣入洛,邵与杨愔避于嵩山。节闵帝普泰中,除给事黄门侍郎。为高澄所征,与温子升共为侍读。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有善政。还都,历中书令、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有文名。富藏书,为北齐私家之冠。尝与杜弼共论名理,认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邢特进集》明人辑本。
  • (431—453)南朝宋宗室。彭城人,字休玄。宋文帝第四子。九岁封南平王。后为豫州刺史。刘劭杀宋文帝,以为中军将军。柳元景军至,劭挟铄同战。及平,宋孝武帝迎铄入军营。毒杀之。谥穆。
  • 弘靖子,彦远父。裴度秉政,引为右补阙。累转吏部员外郎,官终桂管观察使。工书法。少躭墨妙,备尽楷模。《唐书本传、法书要录序》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