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李璟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纠错
纠错
与子李煜
  959年,李璟长子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原皇太弟)后不久亦死。李璟欲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将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就近学习处理政事。
  公元10世纪初——曾经辉煌灿烂的唐王朝已经走到了末年,统一政权分裂,国土割据,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直到十世纪中叶之后,宋王朝才逐渐统一了中原大地,重新形成统一政权。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唐诗已经走完了它灿烂辉煌的历程,晚唐的最后一抹晚霞已逝去,词在这个世纪得到了发展。而高踞于十世纪中国文学巅峰之上的,是以词著称的李璟、李煜父子。
  《词史》曰:“言辞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璟的词流传至今的仅有四首,但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李煜则在继承乃父诗风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谭献《复堂词话》:“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李煜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多是名篇;他前期的作品大多写宫廷生活,如《一斛珠·晓妆初过》、《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菩萨蛮》二首等,以白描手法、浅易精炼的语言,从欣赏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内心生活;他后期的作品则感慨极深,亡国之思,去国怀乡之念在他的词中极深刻地表达出来,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均为旷世佳作,李煜本人则因《浪淘沙》和《虞美人》二词触怒宋太宗而被毒死,年仅四十二岁。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生平
登基为帝
  李璟,字伯玉,初名李景通,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母元敬皇后宋氏。李璟的父亲李昪,原是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李璟初为驾部郎中,累迁升任诸卫大将军。徐温死后,李昪专政,以李璟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天祚元年(935年),李昪被封齐王,立李璟为王太子。次年(943年),李昪镇守金陵(今江苏南京),留下李璟为司徒、同平章事,与宋齐丘、王令谋在广陵,共同辅佐南吴睿帝杨溥。李昪要篡位时,召李璟回到金陵为副都统。升元元年(937年),李昪废黜杨溥,自立为帝,建立南唐,封李璟为吴王,后徒封为齐王。升元四年(940年)八月,被立为皇太子。
  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去世,李璟继位,改年号为保大。尊奉其母宋氏为皇太后,妃钟氏为皇后。封弟寿王李景遂为燕王,宣城王李景达为鄂王,李景逷以前没有封王,此时封为保宁王。同年秋,改封李景遂为齐王、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李景达为燕王、副元帅,在李昪灵柩前立盟,相约兄弟世世继立。封其子李弘冀为南昌王、江都尹。
降贼绝臣
  保大元年(943年)十月,攻破虔州妖贼张遇贤。张遇贤是循州博罗县的小吏。据《新五代史》记载,当初,有神仙降临博罗县一百姓家,替人预言祸福每说都对。张遇贤向神祈祷,神说:“张遇贤是罗汉,可以留下来侍奉我。”此时,南汉皇帝刘龑去世,其子刘玢刚继位,岭南盗贼起事,有众千余人,没有统帅,询问神,谁应为主,神说张遇贤可以,于是共推张遇贤为统帅。张遇贤自号中天八国王,改元永乐,设置官属,部众都穿大红色衣服,攻劫岭外,询问神应向何方,神说:“应当过岭攻取虔州。”于是攻袭南康,节度贾浩不能抵御。张遇贤占据白云洞,营造宫室,有众十余万,接连攻陷各县。李璟派洪州营屯虞候严思、通事舍人边镐率军进攻。张遇贤询问神,神不再说话,部众都很害怕,于是张遇贤被擒获并归降。
  李璟以冯延已、常梦锡为翰林学士,冯延鲁为中书舍人,陈觉为枢密使,魏岑、查文徽为副使。常梦锡值班宣政殿,专门掌管密令,而冯延已等人都以奸佞专权,南唐人称之为“五鬼”。常梦锡屡次上言这五人不能用,李璟不采纳。十二月,李璟下令中外庶政委托给齐王李景遂参预决断,只有陈觉、查文徽得以奏事,群臣不被召见者,不得入内。给事中萧俨上疏直言极谏,不被上报。侍卫军都虞候贾崇到内室求见李璟,说:“臣侍奉先帝三十年,知道先帝所以成就功业的原因,在于都用群贤的谋议,所以连接疏远,未曾阻隔,但是下情还有不能上达的。现在陛下新近即位,所信用的是什么人呢?为什么立即与臣下隔绝?百年老将死,恐怕不能再见你一面。”于是哭泣泪下,李璟为之感动,引他同坐,赐饭安慰,于是停止所发的命令。
灭亡闽国
  保大二年(944年)二月,闽国连重遇、朱文进弑杀其君王延羲,朱文进自立为君。这时,王延羲的弟弟王延政也在建州自立,国号殷。王氏兄弟互相征伐,连年用兵,导致闽国大乱,李璟乘乱派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打建州。王延政听说南唐要进攻,派人欺骗福州守将说:“南唐军帮助我征讨逆贼。”福州百姓守将他的话,于保大三年(945年),共同杀死朱文进等人而降王延政,王延政恢复国号为“大闽”,派侄子王继昌镇守福州。查文徽屯兵建阳,福州守将李仁达杀王继昌自称留后,泉州守将留从效也杀刺史黄绍颇,并送钱物给查文徽。
  保大四年(946年)八月,查文徽乘胜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战败,闽国灭亡。李璟分出延平、剑浦、富沙三县,设置剑州,迁王延政家族到金陵。以王延政为饶州节度使、李仁达为福州节度使、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
清除残余
  南唐虽灭闽国,但并未完全统治闽地,残余势力仍在。李璟灭闽国后想撤兵,而查文徽、陈觉等都说:“李仁达等余孽还在,不如乘胜全部攻取。”陈觉自己说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招来李仁达等人。李璟以陈觉为宣谕使,召李仁达到金陵朝见,李仁达不从命。陈觉很惭愧,回到建州,假托李璟之命发汀、建、信、抚州军队进攻李仁达。当时魏岑安抚漳、泉二州,听说陈觉起兵,也擅自发兵会合陈觉。李璟大怒,冯延已等进言:“军队已经行动,不能阻止。”于是以王崇文为招讨使、王建封为副使,增兵会合陈觉、魏岑,以冯延鲁、魏岑、陈觉为监军使。李仁达送钱物给吴越,吴越以兵三万响应李仁达。陈觉等人争功,进退不相呼应,冯延鲁与吴越军队先战,大败而逃,各军都溃败而归。李璟很生气,派使者锁拿陈觉、冯延鲁到金陵。而冯延已正当宰相,宋齐丘又从九华山召为太傅,都为他们说情,于是流放陈觉到蕲州、冯延鲁到舒州。韩熙载上书直言极谏,请杀陈觉等人,宋齐丘很憎恨,贬韩熙载为和州司马。同年,契丹攻陷京师,中原无主,而李璟正因陈觉等疲兵东南,无暇北顾。御史中丞江文蔚奏劾宰相冯延已、谏议大夫魏岑乱政,与陈觉等同罪而不被贬黜,言辞很恳切直率。李璟大怒,自己回答江文蔚的奏疏,贬他为江州司士参军,也罢冯延已为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
出援招纳
  保大五年(947年),李璟以弟李景遂为皇太弟,李景达为元帅,封齐王;以子南昌王李弘冀为副元帅,封燕王。时契丹派使来访,以兵部尚书贾潭回访。
  保大六年(948年),后汉李守贞反叛于河中,派其客将朱元前来求援,李璟以润州节度使李金全为北面行营招抚使,出兵攻沭阳,听说李守贞已失败,于是回师。当时,后汉隐帝刘承祐年幼,中原衰弱,淮北群盗大多送钱物给李璟,李璟派皇甫晖出海、泗各州招纳他们。
灭亡南楚
  保大八年(950年),福州造谣说:“吴越守军叛乱,杀李仁达而逃。”派人请建州节度使查文徽,查文徽与剑州刺史陈诲坐船从闽江前往应付。福州以兵出迎。陈诲说:“闽人多诈难信,应该驻兵江岸慢慢图谋。”查文徽说:“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变故,乘他们尚未安定,赶快攻取。”留陈诲驻屯江口,自己进到西门,伏兵突发,查文徽被擒。陈诲与越人作战,大败他们,俘获将领马先进。李璟送还马先进给越,越也归还查文徽给李景。同年,南楚君主马希广为其弟马希萼弑杀,马希萼自立。
  保大九年(951年)秋,楚人囚禁马希萼于衡山,立其弟马希崇,依附李璟,南楚大乱。李璟派信州刺史边镐攻打南楚,攻破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楚灭亡。将马氏家族全部迁到金陵,李景以马希萼为洪州节度使,马希崇为舒州节度使,以边镐为湖南节度使。
  保大十年(952年),分出洪州高安、清江、万载、上高四县,设置筠州。以冯延已、孙忌为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南汉皇帝刘晟乘南楚之乱,攻取桂管,李璟派将军张峦出兵争夺,没有攻克。楚地新近平定,府库空虚,宰相冯延已以攻克南楚为功,不想向南唐收取费用,于是加重南楚百姓的赋敛以给养军队,楚人都怨恨而叛,楚将刘言攻边镐,边镐不能守,逃归南唐。
后周来攻
  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一月,后周军队南征,诏书说:“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盗据一方,越位称帝。晋、汉时代,国家不安宁,而你们招纳叛亡,共助凶逆。李金全占据安崇,李守贞反叛河中时,你们大起军队,前往支援。压迫侵夺闽越、涂炭湘、潭,至于与契丹来往,仗势侵犯徐部,沭阳之战,曲直可知。勾结契丹,进入中原成为边患,结连并垒,实在是我们的世仇。罪恶难以指出,人神共愤。”于是拜李谷为行营都部署,从攻寿州开始。这时,宋齐丘为洪州节度使,李璟召宋齐丘回金陵,以刘彦贞为神武统军,刘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以抵御周军。李谷说:“我们没有水战的器具,而使淮军断正阳浮桥,那么我们腹背受敌。”于是焚毁粮草,退驻正阳。这时后周世宗柴荣亲征,走到围镇,听说李谷退军,说:“我军退却,南唐军一定追击。”派李重进急赶正阳,说:“南唐军将到,应当赶紧攻击。”刘彦贞等听说李谷退军,果然以为他们害怕,急忙追赶。等到追至正阳,而李重进先到达,军队没有来得及吃饭而战,刘彦贞等于是失败。刘彦贞的部队设置利刃以拒马,用铁索系住;又雕刻树木为兽,号“捷马牌”,以皮囊布铁散于地,作为障碍物。周军看到这些,知道对方害怕,一鼓作气打败他们。周世宗扎营于淝水的北面,将浮桥迁至下蔡。李璟派林仁肇等争夺,但没得到,而周军攻取滁州。李璟害怕,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称唐皇帝奉送书信,愿意献出贡赋,以兄长之礼侍奉,周世宗不回答。李璟的东都副留守冯延鲁、光州刺史张绍、舒州刺史周祚、泰州刺史方讷都弃城而走;冯延鲁削发为僧,被周兵擒获。蕲州裨将李福杀刺史王承隽降周,李璟更加害怕,而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派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进献犒劳周军的牛五百头、酒二千石、金银罗绮数千,请求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周,以此请求撤兵。周世宗不答复,分兵袭击攻下扬州、泰州。李璟派人身藏蜡丸书信到契丹求救,被守边将士抓获。光州刺史张翰降周。
接连失地
  保大十四年(956年)三月,李璟又派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言辞更加谦卑驯服,周世宗还是不回答,之前派遣的钟谟等以及孙晟、王崇质都在行在所。而钟谟等请求回去取李璟的表,将江北地区全部奉献,周世宗同意,派王崇质、李德明等回去,这才赐书给李景。李德明等回后,大力称赞周世宗英武,李璟不高兴。宋齐丘、陈觉等都认为割地没有好处,而说李德明卖国图利。李璟发怒,斩李德明。派元帅齐王李景达与陈觉、边镐、许文缜率兵奔赴寿春,李景达的部将朱元等又得到舒、蕲、泰三州。同年夏,下大雨,后周在扬、滁、和三州的军队都退却,后唐诸将请求凭借险隘腰击周军。宋齐丘说:“攻击他们使怨恨加深,不如放走他们成为恩德。”告诫诸将关闭营垒,不准出战,所以周军都聚集在寿州。周世宗驻屯涡口,想再到扬州,合力进攻寿春,于是封锁府库交付主管,派李璟旧将在城中巡行,秋毫不犯而去,淮人非常高兴,都背负干粮送给周军。
  保大十五年(957年),李景达派朱元等屯紫金山,修筑甬道以输送粮草到寿州。二月,周世宗又南征,迁下蔡浮桥到涡口,设镇淮军,筑造两城以夹击淮。周军连破紫金各寨。李景达虽为元帅,但军事都由陈觉决断。陈觉与朱元一向有嫌怨,以为朱元是李守贞的客将,反复难信,李璟派大将杨守忠替代朱元,并且召回朱元。朱元愤怒不已,向周叛降,各军都溃败,许文缜、边镐都被俘获,李景达以水师奔还金陵。刘仁赡生病将死,其副使孙羽等以寿州降于周。周世宗班师。李璟派人焚毁扬州,骗走扬州士庶。十月,周世宗又南征,于是围困濠州,濠州刺史郭廷谓禀告周说:“臣不能守一州以抵抗王师,但是希望请命于南唐而后投降。”周世宗因此缓攻,郭廷谓派人向李璟请命,李璟同意他们投降,于是郭廷谓投降。又攻取泗州,周军步骑数万,水陆并进,军士唱《檀来》歌,声音传到数十里远。十二月,驻屯于楚州北门。
割地称臣
  交泰元年(958年),正月,周军攻楚州,守将张彦卿、郑昭业守城很坚固,攻城四十天没攻破。周世宗亲自督军挖地道进城焚烧,城墙破坏,张彦卿、郑昭业战死,周军很气愤,城内百姓几乎被杀尽。周军又攻取海、泰、扬四州。周世宗到迎銮镇以临长江,李璟知道不能支撑,但耻于自己屈身去掉名号,于是派陈觉奉表后周,请求传位给他的长子李弘冀而听命后周。
  周军南征时,没有水战器具,不久屡败李璟的军队,获得水战士卒,于是造战舰数百艘,让投降士卒教周军水战,命王环率领下淮河。李璟的水军多次失败,淮河的战船都为周军所得。又造齐云船数百艘,周世宗到楚州北神堰,齐云船大,不能通过,于是开凿老鹳河连通,因此到达大江。李璟起初自恃水战,以为周军不是对手,而且不能到长江。到陈觉奉命出使时,看到水师布列长江很雄壮,以为是自天而降,于是请求说:“臣愿意回国取李璟的表,将江北各州全部奉献,遵守条约。”周世宗同意,这才赐书给李景说:“皇帝恭问江南国主。”慰劳李璟良苦而已。这时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经为周所得,李璟于是献出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五月,李璟下令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时为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起初,孙晟出使周,被留下,周世宗询问孙晟江南虚实,孙晟不回答,周世宗发怒,杀死孙晟。周已撤兵,李璟于是赠刘仁赡为太师,追封孙晟为鲁国公。周世宗遣送钟谟、冯延鲁回国。李璟又派钟谟等朝见京师,亲手写表,称天地父母之恩不可报;又请下诏书如同藩镇,派钟谟当面陈述愿意传位给长子。周世宗派钟谟等回国,以优厚的诏书安慰李璟。李景以钟谟为礼部侍郎、冯延鲁为户部侍郎。
迁都去世
  李璟为太子时,冯延鲁等都同入东宫,礼部尚书常梦锡自从李昪在世多次说不可让冯延鲁等接近太子。李璟继位,冯延鲁专权,常梦锡每每排斥他。李璟已经割地称臣,有说到朝廷为大朝的,常梦锡大笑说:“你们曾经想让君主如同尧、舜,今日自为小朝吗?”钟谟一向与李德明交好,回来后,听说李德明因为宋齐丘等被杀,想上报李德明的冤屈,没能发作。陈觉是宋齐丘的同党,与严续一向有宿怨。陈觉曾经奉命使周,回来说周世宗以为江南不立即听从命令的原因,是由于严续的谋划,劝李璟杀严续谢罪。李璟怀疑,钟谟于是请求出使后周,验查此事。李璟已经割地称臣,于是派钟谟入朝谢罪,说不立即割地,不是严续的谋划,希望赦免他。周世宗大惊,说:“严续能够谋划,这是忠于他的主人,朕难道杀忠臣吗?”钟谟回来后,说陈觉奸诈,李璟发怒,流放陈觉到饶州,杀死。宋齐丘与陈觉结党犯罪,被流放青阳,赐死。以皇太弟李景遂为洪州节度使,燕王李弘冀为皇太子。
  显德六年(959年)九月,太子李弘冀去世,李璟第六子李从嘉(李煜)封吴王,居住东宫。钟谟说李从嘉轻浮放纵,请立纪国公李从善,李璟大怒,贬钟谟为国子司业,立李从嘉为太子。周世宗派人对李璟说:“我与江南,大义已定,但顾虑后世不能容纳你,可以在我在世时修造城隍、整治要害为子孙计。”李璟于是修葺各城,计划迁都于洪州,群臣都不想迁,只有枢密使唐镐赞同迁都,于是升洪州为南昌,建南都。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留太子李从嘉监国,李璟迁往南都。但洪州狭窄,宫府营廨,都不能容纳,群臣日夜思念回去,李璟后悔愤怒不已。唐镐惭愧害怕,生病而死。
  同年六月,李璟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太子李从嘉继立,以丧事回金陵,派使入朝,希望恢复李璟的皇帝名号,宋太祖同意,于是谥为李景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于顺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陵寝
  李璟的陵墓顺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1950年至1951年间,由南京博物院进行科学发掘,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陵在其父李升的钦陵西侧,长宽与李昪钦陵相近,有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八间侧室,但均为砖结构,后室入口处无双龙及武士的浮雕,后室的室顶有天象图,但地面上无石刻地理图,棺座上亦无龙形浮雕,这反映了当时南唐国势己衰,李璟向后周称臣,去帝号改国主后的情况。但此陵三间主室的壁面仍有砖结构的仿木梁、枋,柱和斗拱式样,其上同样绘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画,惜多己剥蚀。墓中随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册较多,但质量和品种上均不如钦陵。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为政举措
军事政治
  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李璟生活奢侈无度,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经济政策
  李景困于用兵时,钟谟请铸造大钱以一当十,刻文“永通泉货”。后因钟谟犯罪,因此大钱被废。又命韩熙载铸铁钱,以一当二。
文学造诣
  李璟秉性庸懦,爱好文学,比较喜欢阿谀奉承。“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于是适用于歌筵舞榭的词,便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存词五首,其中《南唐二主词》收四首,《草堂诗余》收一首。他的诗词十分有名气,书法也很不错。其中他的“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藏书故实
  李璟以文学上甚著名,以词见长,多发其惆怅哀怨之情。藏书极富,藏书地点在今南昌和南京,显德五年(957),周世宗大破其军于紫金山,将破城,尽焚其藏书。后人把他的诗词和李煜的作品合编为《南唐二主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南唐烈祖李昪
母亲:元敬皇后宋氏
后妃
光穆皇后钟氏(钟皇后)
吴国太夫人凌氏
子女
●儿子
1.长子文献太子李弘冀
2.次子庆王李弘茂
3.三子失名
4.四子失名
5.五子失名
6.六子南唐后主违命侯李从嘉(李煜)
7.七子韩王南楚国公李从善
8.八子邓王江国公李从镒(李从益)
9.九子吉王鄂国公李从谦(李从诵)
10.十子文阳郡公李从信
●女儿
1.太宁公主
2.永宁公主一说为永禧公主、一说即永嘉公主。李芳仪,辽圣宗的妃嫔(宋代野史载为李璟之女,此说真实性存疑,此处姑且记之)
3.永嘉公主《十国春秋》:“芳仪疑即永嘉公主”。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翁孟寅,生卒年不详,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南宋词人,曾为贾似道门客。
  • 李禺,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孚,又字二曲,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人。
  • 楼槃(生卒不祥),字考甫,号曲涧,鄞县(浙江宁波)人。绍定初(约1228),为庆元府学教谕。存词二首,风致清绝。
  • (1785—1853)安徽桐城人,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嘉庆十三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台湾道,与达洪阿设计击退英军。战后以“冒功欺罔”贬官四川。咸丰初复起用,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官终湖南按察使。师事从祖姚鼐,工诗,文章善陈时事利害。鸦片战失败后,寻求御侮之策,著《康輶纪行》、揭英侵藏野心,欲使朝廷戒备。有《中复堂全集》。
  •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 郑兴裔(1126年-1199年)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开封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宋宁宗庆元五年九月二十日,年七十四岁。
  • (1459—1529)明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好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礼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追谥文忠。有《杨文忠公三录》。
  • 丰坊(1492年-1563年),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更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丰熙子。嘉靖二年进士。除吏部主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居吴中,贫病以死。性狂诞,滑稽玩世。
  • 谢良琦(1624~1671),字仲韩,一字石眼,明末清初广西全州龙水桥渡村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入清后历任淳安、蠡县县令。
  •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
  • 焦维章号雪山,明嘉靖四年(1526)举人,嘉靖五年(15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三点文衔、两司学使主考官、河南参政、山东巡抚。著有《岳神记》《雪山诗文集》等30卷。
  • 江西贵溪人,字次公,号静庵。顺治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康熙中与王士禛同典四川乡试,士禛有“水部风流似郑虔”句以赞之。有《静庵集》。
  •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负诗名,长于治经,尤嗜金石之学,多藏金石碑版。辑有《湖海诗传》《文传》《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诸书,自著有《春融堂诗文集》等。
  • (1740—1796)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子。彭启丰子。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选知县,不就。专心读书,喜佛学,留心当代掌故,对清初大吏和学者的行事、议论,均有辑述。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
  •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一作不须,又作不不)头陀。了禅弟子。江苏盐城蔡氏子。家贫,披薙于吴门三元宫,后到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与订方外交,工诗善画,画兰竹颇佳。《清朝书画家笔录》
  •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
  • 王渥(?-1232)金代文学家。字仲泽,太原(今属山西)人。兴定二年(1218)进士。调管州司侯,不赴。连辟寿州、商州、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正大七年(1230),正大七年出使宋朝,应对敏捷,有中州豪士之称。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
  • (1815—1876)清广西马平人,初名锡振,以服膺宋包拯,改名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官至通政使。同治时屡疏论军事形势及善后之难。工古文,常与梅曾亮相切磋,所作渊雅古茂,为世所重。有《龙壁山房文集》。
  •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 姚思廉(557—637),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名简,以字行。早年从父察读《汉书》,尽得家学。南朝陈时,任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父察曾撰梁、陈二史,未成,遗令他续撰之。又奉诏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迁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家藏旧稿,兼采谢昊(一作吴)、傅縡、顾野王诸家之书,撰成《梁书》《陈书》。官至散骑常侍。
  • 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
  • (496—?)北齐河间鄚人,字子才,小字吉。邢臧弟。十岁能属文,有才思。文章典丽,既赡且速。仕北魏,释褐宣武帝挽郎。孝庄帝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尔朱荣入洛,邵与杨愔避于嵩山。节闵帝普泰中,除给事黄门侍郎。为高澄所征,与温子升共为侍读。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有善政。还都,历中书令、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有文名。富藏书,为北齐私家之冠。尝与杜弼共论名理,认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邢特进集》明人辑本。
  • (431—453)南朝宋宗室。彭城人,字休玄。宋文帝第四子。九岁封南平王。后为豫州刺史。刘劭杀宋文帝,以为中军将军。柳元景军至,劭挟铄同战。及平,宋孝武帝迎铄入军营。毒杀之。谥穆。
  • 弘靖子,彦远父。裴度秉政,引为右补阙。累转吏部员外郎,官终桂管观察使。工书法。少躭墨妙,备尽楷模。《唐书本传、法书要录序》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