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 (1611—1680)明末清初江南上元人,早年育于湘潭周氏,冒姓周,字景虞,号九烟。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明亡不仕,自称黄人,字略似,号半非,别号圃庵、汰沃主人、笑苍道人。寄寓南浔马家巷。工诗文、书画、篆刻。康熙十九年端午节,在南浔投水自杀。著有《刍狗斋集》、《梦史》、《圃庵诗集》、《百家姓编》、《人天乐传奇》等。...
  • 薛泳,字沂叔,一字叔似,海宁(今属浙江)人。尝从赵师秀学诗。后久客江湖,濒老归乡。事见《阆风集》卷一○《刘士元诗序》、《深雪偶谈》。...
  • 王筠(481—549),南朝梁诗人,字元礼,又字德柔,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幼年清静好学,少负才名,被沈约称为当今王粲。仕梁历任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度支尚书等职。善用强韵,诗格妍美。自辑其文,以一官为一集,每集十卷,末集三十卷,共一百卷。文人以官职为集名,自王筠始。明人辑有《王詹事集》。...
  • 褚翔(505—548),字世举,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仕梁武帝时代,为官清正自持,历有善政,累迁至吏部尚书。太清二年(548),丁母忧,哀伤过度而卒。其诗仅存一首。...
  • 左延年,三国魏时诗人、音乐家。魏文帝、明帝时,曾改制旧乐,以善新声受宠。《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三首。...
  • 孟昶[cha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赞,字保元,祖籍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岗),生于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
  • 刘敏中(1243—1318) ,元代文学家,字端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至元以后,历任监察御史、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集贤学士、河南省参知政事、淮西肃政廉访使、山东宣慰使、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后因病还归乡里。能诗、词、文,著有《中庵集》。《全元散曲》录其小令二首。...
  • 梁佩兰(1629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
  • 褚生,南宋宋恭帝德祐时太学生,词人。...
  • (?—1645)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彝仲。好古博学,工诗文。与陈子龙等结几社,与复社相应和。崇祯十年,与陈子龙同第进士。授长乐知县,善决疑狱。南明弘光时官吏部考功司主事,未就职。南都亡后,入总兵吴志葵军抚清,无成。闻侯峒曾死,为经纪其丧。事毕,自沉松塘死。...
  • 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其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刘子翚为父庐墓三年。以父荫补承务郎,为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莆田)通判,因体弱多病而辞职。筑室故乡屏山下潭溪边,号病翁,人称屏山先生。《宋史》有传。1147年(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文靖。有《屏山集》二十卷。《疆村丛书》辑其《屏山词》一卷。他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 ...
  •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清朝释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清代安徽歙县人,少孤贫,母亡后不婚不宦,明亡之后游武夷山,在此出家为僧,后归黄山,往来云谷、慈光二寺,又游雁宕匡庐。 [3]工画,尤以黄山松石为奇,有《画偈》一卷,为新安画派宗师,与石涛、石溪并称清初三大名僧画家。他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是新安画派的领袖。...
  • (1488—1565)浙江仁和人,字懋学,一字子登,号青门山人。身本贵介,志则清真,野服山中,浪游海外,诗篇雅调,人称江湖诗人第一流。好古名画,摩挲有得,援笔挥洒,风神气韵绝妙。有《青门诗集》、《唾窗集》。...
  • 臧懋循(1550年~1620年),字晋叔,号顾渚山人。汉族,浙江长兴人。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以编著《元曲选》而闻名,是元曲选编之大成者。懋循的诗作,关心时事,清新可取。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宗》、陈田《明诗纪事》中均选有臧懋循诗作,在明代文坛上颇有声誉。与湖州友人吴稼登、吴梦畅等,并称吴兴四子。懋循见家乡一带文化发达,戏曲盛行,便萌发编印杂剧的愿望,到处收集散佚的元曲、诗词文稿。万历四十五年,67岁时编成《元曲选》100卷、图1卷,校勘精良。工书法。且精通音律。...
  • 谈迁(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国榷》一书。50多岁完成原稿,但被小偷偷走,在受到打击后,他便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编著一部新的《国榷》。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 金和(1818~1885年),晚清诗人,字弓叔,号亚匏,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诗多长篇,具有散文化的特点。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金和与黄遵宪、康有为并举,誉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金和亲历危苦,故多沉痛惨澹阴黑气象;而尤痛心于官军之无用,故诗中时露讽刺,有《来云阁诗稿》,诗集《秋蟪吟馆诗钞》,共7卷。又得词66首,刊为《来云阁词钞》;《文钞》1卷,附于《词钞》后。...
  • 蒋智由(1865年-1929年8月),原名国亮,字观云、星侪、心斋,号因明子,浙江诸暨紫东乡浒山村(今属诸暨店口镇朱家站村)人。清末民国政治思想家、诗人。蒋智由早年就读于杭州紫阳学院,能诗善文,工书法。甲午战争后,力言变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建立中国教育会,参加光复会,任爱国女校经理。旋即渡海赴日本。曾参加《新民丛报》的编辑工作,任《新民丛报》主编,发表《中国兴亡问题论》等评论和杂文,颇为时人所重。又曾担任《浙江潮》编辑,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和梁启超发起组织政闻社,鼓吹君主 ...
  • 卢道悦(1640-1726)字喜臣,号梦山,山东德州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河南偃师知县,多惠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
  •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村,四川富顺赵化镇人。清末维新派的爱国诗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授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杀害。能诗文,善书法。有《介白堂诗集》、《哀圣斋文集》。...
  • 恽代英(1895年8月12日-1931年4月29日),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 ...
  • 陶望龄(1562年-1609年),字周望,号石篑,又号歇庵居士,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南京礼部尚书陶承学之子,中国明代诗人,公安派的诗文家之一。万历十七年(1589年),陶望龄中进士,授编修,迁右谕德。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卸京职,归里。路经吴县,与袁宏道相会。次年,应袁宏道的邀请,一起漫游,陟天目,穷五泄,诗文创作颇为当时文人所传诵。后再拜国子祭酒,以母老固辞。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因母病及母丧,忧劳成疾,不久即去世。陶望龄为官以清正称,为人刚正笃信。他提倡为文要自写胸臆,因而,其文的创作能较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