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小字逊尧,号虚江,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明代抗倭名将、都督、军事家、武术家、诗人。 
早年学习易经,世袭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年),考中武举,授千户、金门守御。经过兵部尚书毛伯温推荐,出任汀漳二州守备,击破海贼康老,授都指挥佥事,平定新兴、恩平的叛乱。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经右副都御史朱纨推荐,出任备倭都指挥,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安定了海南的形势。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与倭寇作战,人称“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战功累累,常被弹劾,遭到免官。创立兵车营,设计创造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累迁福建总兵官、后府佥书。万历七年(1579年),告老还乡,病逝于家中,时年七十七岁,获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
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俞大猷诗词编成《正气堂集》。
纠错
纠错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俞大猷早期拜王宣、林福为师学习《易经》,得到蔡清的真传。后以拜赵本学学习用《易》推演出来的兵法。俞大猷曾经说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之后又跟随李良钦学习剑术。
俞大猷家里虽然屡告贫乏,但他却意气自如。父亲病逝后,俞大猷放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中武举人,被任命为千户,守御金门。这里的军民常无事取闹,告到公庭,难于治理。俞大猷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他们以礼让为先,于是诉讼也就停息。当时倭寇屡屡作乱,俞大猷于是上书给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恼怒地说“: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将俞大猷一顿乱杖,并剥夺了他千户的武职。兵部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俞大猷又上书陈述作战方略,请求从军出战。毛伯温对俞大猷的军事见解颇感惊奇,可惜正值撤兵,未能立即起用。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蒙古军大举攻略山西,皇帝下诏选举天下勇士,俞大猷于是到巡按御史那里推荐自己,御史将俞大猷上报到毛伯温那里,毛伯温将俞大猷送到宣大总督翟鹏那里,翟鹏与俞大猷讨论军事,每每被俞大猷折服,翟鹏内疚地说“:我不该以对待武卒的态度接待你。”并离开自己的座位上前施礼致意,此举使全军震惊,然而翟鹏终究也未重用俞大猷,俞大猷告辞而归。而后毛伯温用俞大猷为汀州、漳州守备,俞大猷驻扎武平,建“读易轩”,与当地读书人一起举办文会,诗词唱和,每天还教授武士击剑。俞大猷曾多次击破海贼康老,俘斩三百余人,俞大猷官升署都指挥佥事,隶属广东都司。 
东征西讨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谭元清在新兴、恩平一带屡次叛乱,总督欧阳必进将此事交给俞大猷处理,俞大猷于是让百姓各自守卫自己的地方,自己带几个随从亲自去拜访各个首领,跟他们晓明厉害,并教他们击剑,有一个叫苏青蛇的人,能与猛虎格斗,俞大猷将他斩杀,让首领何老猫归还抢夺的民田,又招降许多首领,最终,俞大猷不费一兵一卒,平定新兴、恩平的叛乱。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右副都御史朱纨巡视福建,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这时正值安南入侵,欧阳必进上奏留俞大猷效力。此前,安南都统使莫福海去世,儿子莫宏瀷尚幼。大臣阮敬想拥立他的女婿莫敬典,另一大臣范子仪想拥立其党羽莫正中,二人相互仇杀。莫正中兵败,带百余人投靠明朝,范子仪收集残卒逃往海东。这时范子仪假称莫宏瀷已死,来迎莫正中回安南即位。范子仪侵略钦州、廉州,扰乱边境,欧阳必进传令俞大猷前往讨伐。俞大猷率军迅速前往廉州,范子仪正急攻廉州城,而俞大猷的水军还尚未抵达,于是俞大猷派人前往劝降,并声称朝廷已经调大军前来,范子仪不知实情,率军撤走。但不久之后,俞大猷水军就已经到达,俞大猷于冠头岭设伏兵伏击范子仪军。范子仪又侵犯钦州,俞大猷阻截范子仪军的战船,追打范子仪军,生擒范子仪的弟弟范子流,斩首一千二百级。俞大猷将范子仪军追到东云屯,传令莫宏瀷杀掉范子仪,莫宏瀷于是取范子仪首级来献给俞大猷。然而俞大猷讨平范子仪叛乱后,严嵩却将俞大猷的战功压下来不上报朝廷,只给了俞大猷五十两银子。
同年,琼州五指山黎民那燕串通感恩、昌化黎民诸部共同反叛,欧阳必进又调俞大猷讨伐,并任命俞大猷为崖州参将。俞大猷与广西副将沈希仪前往征讨,斩首五千三百多人,招降三千七百人。战斗胜利后,俞大猷在征得欧阳必进的同意后单人匹马去与黎民约定,建立市镇,用治理汉人的方法治理黎民,海南一带得到安定。
俞大猷为帅时,在福建与广东等地,与戚继光等将领联手抗倭,曾大败倭寇于兴化城,又与倭寇战于广东的饶平、惠州、潮州一带,使倭寇一听“俞家军”至,闻风丧胆。时人将他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征剿倭寇
浙东战役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进犯浙东一带,明世宗朱厚熜下诏调任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当时倭寇攻破了宁波昌国卫,俞大猷率兵击退敌人。倭寇又攻陷绍兴临山卫,并转攻至松阳,当地知县罗拱辰奋力抵御海寇的进攻,俞大猷在海上阻截敌人,取得较大的战果,但竟被朝廷以失事停俸。而后俞大猷又在海上击破倭寇,焚烧倭船五十多条,才恢复了俸禄的发放。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占据宁波普陀,俞大猷率军前往讨伐,将士们攻至半山,倭寇突然开城门杀出来,俞大猷军措手不及,武举人火斌等三百人被杀,俞大猷因此获罪,但朝廷仍让俞大猷继续攻打倭寇。不久之后,俞大猷在吴淞杀败倭寇,得以免罪,并赐银币。而后俞大猷又击败攻掠健跳所的倭寇,取代汤克宽苏松副总兵的职位。而俞大猷所领的兵力不足三百人,调集的各路兵马尚未到来,倭寇却有两万人的兵力,俞大猷寡不敌众,在金山被倭寇击败,总督张经让俞大猷出战,但俞大猷坚守按兵不动,等到永顺、保靖的援兵到来后,俞大猷才出战,于王江泾大败倭寇,但功劳却归于赵文华、胡宗宪,俞大猷因金山之败被降职。
然而柘林倭寇虽然败北,但新增援的倭寇乘战船三十余艘突袭青村所,与南沙、小乌口、浪港各处倭寇会合,进犯苏州陆泾坝,直逼娄门,京都督周于德迅速被击败。倭寇于是分兵两路,北路攻掠浒墅,南路攻掠横塘,倭寇驱兵深入,兵势蔓延到常熟、江阴、无锡等地,进退于太湖之中。俞大猷协助副使任环于陆泾坝大败倭寇,焚烧倭船三十多艘,倭寇向海外逃走,俞大猷又迅速在三丈浦进行阻击,击沉倭船七艘。而后俞大猷又与任环在莺脰湖击败倭寇,倭寇退走三板沙、嘉兴等地。
三板沙的倭寇抢夺当地居民的渔船打算逃跑,俞大猷率军前往追击,于马迹山将倭寇击败,俘虏倭寇首领。金泾、许清、白茅港的倭寇见势不妙,都乘船出海,俞大猷追击到荣山,焚毁五艘敌船。倭寇逃到马迹山、三板沙,官军又追上,破坏了三艘敌船。江阴蔡港倭寇也企图逃走,官军在马迹山、马图、宝山分别与敌作战。正值飓风掀起,海盗船沉没不少。柘林的倭寇亦遭官军攻击,击沉船只二十余艘,其余的倭寇退到岸上。稍后,又乘船向海外逃窜。俞大猷与佥事董邦政分路攻击,俘获敌船九艘。在大风的袭击下,敌人又损失战船三艘,剩下的三百人回头登岸,逃到华亭陶宅镇驻守,屡次击败赵文华所率大部官军。入夜倭寇屯驻周浦永定寺,官军四面合围。此时柘林遭风暴袭击的九船倭寇屯集于川沙洼,并纠合其他失散倭寇船只共计四十余艘,兵势尚未止息。巡抚曹邦辅弹劾俞大猷放纵敌人,嘉靖帝恼怒,剥夺其世袭特权,并说他该当死罪,令俞大猷立功赎罪。由于官军对周浦倭寇围攻甚急,倭寇乘夜色掩护向东北逃窜,遭到游击曹克新的拦截,杀死敌人一百三十名,其余倭寇遂与川沙洼的倭人汇合。各路官军日夜攻击,川沙洼的倭寇烧掉营地乘船出海。俞大猷带副使王崇古入海追击,在老鹳嘴赶上敌人,焚毁倭寇大船八艘,杀伤无数。残余倭寇逃往上海浦东。
浙西战役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明朝廷特地任命都督刘远为浙江总兵官,兼职管辖苏、松诸郡,治理倭患,但刘远却毫无作为,在朝中大臣的争取下,俞大猷得以代替刘远为浙江总兵官。不久之后,俞大猷击败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一带的倭寇,明朝廷恢复俞大猷家世袭的特权。同年俞大猷大破徐海倭寇,浙西的的倭寇被彻底平定,但宁波舟山的倭寇依据险要,与官军抗衡,官军将其围困,而难以攻克。此时士兵都已遣散放归,而从四川、贵州调集的麻寮、大剌、镇溪、桑植六千名士兵刚到。俞大猷乘大雪天,四面攻击舟山倭寇,倭寇拼死作战,杀死了士官一名。各路官军愈益争先,冲上去焚毁了敌人栅栏,倭寇死亡甚多,逃出来的也被歼灭,舟山倭寇被官军扫平。俞大猷以战功先后升任都督佥事、署都督同知。 
伪倭战役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胡宗宪听从卢镗的建议与汪直通市贸易,俞大猷表示坚决的反对。后来汪直被诱捕下狱,汪直的余党毛海峰占据舟山、岑港,俞大猷率军前往征讨,戚继光也率军前来,和俞大猷合兵一处,将毛海峰包围,四面攻打。但是岑港地势高,俞大猷、戚继光军仰攻困难,虽然有些小的胜利,但是将士死伤惨重,包围了很久都没有攻下来,而倭寇又不断有援兵到来。朝廷急切地督促胡宗宪出战,胡宗宪以大话敷衍。这个时候,朝中大臣竟然开始诋毁胡宗宪,并弹劾俞大猷,朝廷于是罢免了俞大猷和参将戚继光,并以一月为期限,平定倭寇。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与戚继光于是对岑港展开猛烈的进攻,倭寇虽然死守,但终于抵挡不住,造船从岑港转移到柯梅,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追击,击沉倭船一艘,其余倭寇于是流窜到闽、广一带。俞大猷先后杀倭寇四五千人,几乎平定倭患,但是由于官军将倭寇围攻一年不能攻破,胡宗宪觉得让倭寇出走更有利,于是暗地让敌人逃跑,并不督兵追击。御史李瑚就此事弹劾胡宗宪时,胡宗宪却将罪责推到俞大猷头上,皇帝大怒,下令逮捕俞大猷,再次剥夺他的世袭荫庇的特权。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俞大猷好友陆炳用自己的钱财贿赂严世蕃,俞大猷得以被释放出狱,到了大同巡抚李文进手下,李文进于俞大猷商议后建造独轮车对付敌人的骑兵,并在实战中,用一百两独轮车和马步并三千于安银堡大破敌军。李文进将这种建制上报朝廷,朝廷于是开始设立兵车营。李文进与俞大猷袭击板升,大获全胜,俞大猷家世袭的特权得以再次恢复。而后俞大猷又于广武击败敌军,于是论平汪直功,并受到川湖总督黄光升的推荐,重新开始被录用,用为镇篁参将。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奉命征缴广东广东饶平贼张琏,张琏自称飞龙国皇帝,攻略城池,俞大猷见张琏带兵远出,于是带兵进攻张琏的巢穴,趁张琏回兵救援时,将张琏击败,斩首一千二百余级。张琏被俞大猷打的害怕,坚守不出。俞大猷于是设计,引诱张琏出战,将张琏引诱的埋伏的地方,将张琏包围,将张琏连同其部下萧雪峰等全部生擒。与俞大猷协同作战的闽、广一带的官员冒领俞大猷的战功,但俞大猷并不与其计较。事后,俞大猷被提升为副总兵,协助驻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俞大猷又乘胜征讨程乡的盗贼,梁宁逃走,徐东洲被擒获。林朝曦约请黄积山谋求大举抗拒官军,官军攻破贼营,斩了黄积山,林朝曦逃去,但后来也被徐甫宰所击灭。
兴化之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
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但俞大猷也认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与倭寇在城外战,胜负参半,如果强行攻城,损失过重,反会被倭寇所灭,所以需要有足够的军队来合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并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 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俞大猷与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收复兴化后,因戚继光功劳最多,于是朝廷让戚继光代替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俞大猷调任南赣总兵官。
潮州战役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调任广东总兵官,潮州倭寇纠集两万多人,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而此时,少数民族首领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程绍录、梁道辉等也开始作乱。俞大猷之前有招降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经验,而后又多次歼灭倭寇,很有威名,于是俞大猷单枪匹马去招降程绍录,又让程绍录劝梁道辉归降。惠州参将谢敕与伍端等交战,打不赢,就说“俞家军”来了,伍端等首领赶忙逃回山寨,不久,俞大猷果真来到惠州,将温七擒获。伍端见温七被擒,于是负荆请罪来俞大猷军中,请求攻打倭寇开弥补自己的过失。俞大猷于是以伍端为先锋,在邹塘围攻倭寇,焚杀倭寇四百多人。倭寇全部逃到崎沙、甲子等处,抢夺渔民船只向大海方向逃去。倭寇船只在海中多遇风沉没。侥幸脱险的二千多人,退守海丰金锡都。俞大猷率军将其包围两个月,倭寇粮食断绝,打算逃走,却被副将汤克宽设伏兵击败,手刃倭寇首领三人,参将王诏等人随后赶到,将倭寇全部剿灭。俞大猷于是转移到潮州,将蓝松三、叶丹楼、吴平等招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吴平造船几百艘,聚众一万多人,筑城造反,在劫掠滨海诸郡,戚继光率军将吴平击败,吴平逃往南澳,不久之后,吴平攻掠福建,把总朱玑等战死。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陆军,二人夹击南澳,大破吴平,吴平只身前往凤凰山。戚继光留守南澳,俞大猷部将汤克宽、李超前往攻打,但却遭遇失败,吴平抢夺民船逃到海上,俞大猷遭到巡按御史的弹劾,被免官。而吴平又被汤克宽在万桥山歼灭,吴平生死不明。
讨平流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李亚元在河源、翁源一带作乱,总督吴桂芳征兵十万,派俞大猷前往征讨,俞大猷分兵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直岛李亚元巢穴,前后俘斩一万四百余人,夺回百姓八万余人。朝廷于是以俞大猷为广西总兵官,授平蛮将军。而后伍端病死,伍端部下王世桥叛乱,并劫持同知郭文通,俞大猷率军前往将击败,王世桥部下将其捆绑来献给俞大猷,俞大猷官进署都督同知。 
隆庆二年(1568年),海贼曾一本在广州、福建叛乱,澄海知县被擒,守备李茂才战死,朝廷于是让俞大猷暂时督广东兵前往征讨,俞大猷率领郭成、李锡等将其剿灭,将曾一本擒杀。俞大猷官进右都督。 
隆庆五年(1571年),广西黄朝猛、韦银豹作乱,劫杀官军百姓,抢夺财物。巡抚殷正茂征兵十四万,派俞大猷前往讨伐,俞大猷兵分四路,连破贼巢几十个,韦银豹等退保潮水,潮水地势非常高,俞大猷连续攻打了十多天没有攻下,于是佯攻马浪,派参将王世科趁雨夜上山设伏,黎明时开始攻山,将敌人全部歼灭,斩首八千四百余,并生擒黄朝猛、韦银豹。俞大猷因功子孙世袭指挥佥事。
去世
俞大猷是一位廉洁的将帅,对部下颇有恩惠,数建奇功,名震南部疆土,而巡按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兵部坚决为其辩诬,皇帝诏令俞大猷回原籍听候差遣。后来起用为南京右府佥书。未及赴任,后又以都督佥事出任福建总兵官。
万历元年(1573年),海贼突袭闾峡澳,俞大猷因战事失利被免官,又以署理都督佥事起用为后将军府佥书,负责训练车营。
万历七年(1579年),俞大猷连续上疏三次,请求告老还乡。不久病死。朝廷追赠赠左都督,谥武襄。俞大猷负有奇节,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他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之立祠祭祀。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成就
军事
海上歼倭
俞大猷在与倭寇的战斗过程中发现,倭寇虽然从海上来,但是却擅长陆战,不擅长海战。于是俞大猷招募训练一支水师,并选用福船与倭寇在海上战斗。在战术上,俞大猷也指出,海上作战,无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众击寡,以大铳打小铳。实战过程当中,俞大猷建立的水军与戚继光的陆军相互配合,有效的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建立车营
俞大猷在随巡抚李文进驻守大同期间,发现塞上民族擅长使用骑兵。为了针对敌人的骑兵,俞大猷创造发明了用独轮车对付骑兵的办法,并在实战中以独轮车和骑兵相互配合,成功将敌人击败。事后李文进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朝廷,朝廷自此开始设立兵车营。而后戚继光在抵御蒙古入侵时,也借鉴使用了兵车骑兵等相互配合的方法,成功守卫了蓟门,使得敌人不敢靠近。
军事著作
俞大猷先后著有《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并编辑其师赵本学《韬铃内外篇》等为《续武经总要》。为我国军事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武学
俞大猷著有《剑经》一书,虽然名为“剑经”,但实际上是讲棍法及长兵器的用法。内容包括“剑(棍)”、“射”、“阵”三法,俞大猷认为“棍为艺中魁首”。强调随时以“奇正相生”的变化,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突击,“打他第二下”,“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戚继光曾称赞《剑经》说:“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文学
俞大猷生平还喜欢写诗,他自己曾说“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 。俞大猷一生创作的诗歌非常多,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表明积极济世报国的人生理想有《秋日山行》、《双千里马于甬道试行》等,描绘沙场征战的动人场面,歌颂战士的丰功伟绩的有《舟师》、《与展推府》等,通过抒写真挚的友情,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有《杨西洲南征赠以战袍》、《哭陈高峰》等,还有其他如《咏牡丹诗》、《试剑石》等,俞大猷的诗大多感情豪迈,气势雄伟,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语言风格浑厚质朴,后人将俞大猷生平所作诗歌汇编成《正气堂集》。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少林僧兵
俞大猷曾经有一次上河南少林寺向少林僧人学习棍法,后带回两名僧人随俞大猷到军营里继续学习棍法。由于倭患越来越严重,少林寺开始派僧人下山,帮助俞大猷、戚继光等打击倭寇。少林僧兵的人数也并不多,都是几十人一组,但却能沉重打击倭寇,成为抗击倭寇的中坚力量。
僧兵队伍里的主要将领有天真、天池、天启、月空等,都是擅长棍法的僧人。
走访少林
俞大猷听说少林寺武僧练的棍法非常厉害,就找机会去访问少林寺。寺僧自认为棍法厉害的有一千多人,全部在俞大猷面前表演。俞大猷看完后告诉他们说,你们没有将古人棍法的精髓传承下来。寺僧便表示愿意跟随俞大猷学习更厉害的棍法。俞大猷认为学习棍法需要经年累月的实战,就带了宗擎、普从两个僧人,跟随自己一边学习棍法,一边上阵打仗。三年后,宗擎、普从二僧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够好了,便请求回少林寺去教其他人,好让棍法的精髓永远得到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评价
谭纶:节制精明,公(俞大猷)不如纶(谭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戚继光)。精悍驰骋,公不如刘(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
黄道周:大猷为将,事必先周。陈师鞠旅,言必尽谋。水灭倭氛,陆俘琏囚。闽广奠安,漳泉少忧。比之方叔,实称其俦。
谷应泰:任环效命留都,俞大猷经营两浙,戚继光驱驰闽海。类皆大国干城,足以灭此朝食。
张廷玉:①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②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③世宗朝,老成宿将以俞大猷为称首,而数奇屡踬。以内外诸臣攘敓,而掩遏其功者众也。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后世纪念
墓葬
俞大猷墓在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北。坐南朝北,砖构,外包三合土。白石墓碑阴刻楷书“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墓两侧尚存石将军1对。原有石马、石虎、石羊等均被毁。1986年,发现墓志铭1方,志额篆书:“皇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肃陈氏墓志铭”,由晋江市博物馆收藏。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
俞大猷对打击倭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就有人给他建立生祠。1994年,镇海中学扩建田径场拆迁周围民宅时,发现了俞公祠遗址和石碑。1996年,经镇海中学负责整修的梓荫山一改原城区孤丘面貌,成为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俞大猷生祠碑四方移植于镇中梓荫山东北麓,并新建俞大猷纪念碑亭。同年,随安远炮台等镇海口海防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大鸿。诸生。工诗文,性豪隽,有古侠风。辑有《东林始末》。
  • (1007—1091)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择璘,北宋时江南剡中宝积寺僧。生卒年、俗姓籍贯及生平事迹不详。大约公元1037年前后在世。长于诗,诗风沉雄雅健,很有情致,惜多失传。所存作品散见于《宋高僧诗选》、《剡录》等著作中。
  • 伯颜子中(?~1379),江西人,祖籍西域,元末明初文士。
  • 史介翁,字吉父,号梅屋。生平事迹不详。存词仅《菩萨蛮》一首。
  • 王台卿,中国南北朝时期梁国诗人,代表作《南浦别佳人》、《陌上桑》等。
  • 震亨(1585年—1645年,享年约60岁),字启美,汉族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出生于明帝国长洲县(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文元发仲子。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代表作《长物志》。
  •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颜奎(1234—1308),南宋末遗民词人。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全宋词》存其词8首。
  • (1240—1321)宋元间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号岩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生于燕山(今北京)。元代平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宋元时期,中国数学鼎盛时期中杰出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家”,朱世杰就是其中之一。朱世杰是一位平民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朱世杰平生勤力研习《九章算术》,旁通其它各种算法,成为元代著名数学家。
  • 表民字逢吉,号玉溪,师子,东鲁(今山东省泛称)人。寓居临海。有玉溪吟稿。
  • (?—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