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者 >
祁彪佳
祁彪佳(1603年1月3日-1645年7月28日),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浙江山阴人,明末散文家、戏曲家。
纠错
纠错
介绍
祁彪佳少年早发,聪慧过人。十六岁中院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第一名。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不足十七岁中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不足二十一岁即中三甲进士。然而仕途坎坷,一生三起三落。天启三年(1623年)任福建兴化府推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福建道御史,崇祯六年(1633年)任苏松巡按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年)掌河南道,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他力图挽救南明危局,为人所梗,心灰意冷辞官回到杭州。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底,清廷欲招祁彪佳为官。祁彪佳不为所动,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六日(1645年7月28日)自沉湖中,以死明其志。隆武帝赠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忠敏。
祁彪佳著有《远山堂剧品曲品》《远山堂诗集》《祁忠敏公日记》等。《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是明代著录名人杂剧的惟一专书。《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其中有明清同类著述中未见著录的戏曲曲目295种。两部曲目增录了许多重要戏曲作家的作品,并改订了以前曲目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物生平
青葱少年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603年1月3日)寅时,祁彪佳生于山阴之梅墅。其父祁承爜时年四十岁,祁彪佳为其第四子。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父亲祁承爜在外,祁彪佳养于梅墅。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中进士。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祁彪佳的父亲任宁国县令,祁彪佳随父亲上任,并在县署中成长。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冬,祁彪佳的父亲入京待选,母亲王氏带祁彪佳回梅墅。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祁彪佳的父亲调任苏州长洲县令。夏,到父亲的官署与他团聚。祁彪佳只用十日就能记诵古代帝王名,从盘古氏到三代。同年,祁彪佳断仆婢偷吃鸡蛋案,当时祁彪佳年仅六岁,被人称为神童。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祁彪佳在父亲的官署读书,祁承爜的同僚出了一个对子,祁彪佳答的非常工整, 且又机智,被人称颂。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冬,祁彪佳的父亲再次入南京待选,祁彪佳随母亲王氏回梅墅。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祁彪佳的父亲升到南直隶任官。秋,祁承爜回到山阴为祁彪佳聘商周祚的第三女商景兰为妻。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祁彪佳又追随父亲到南京读书。
万历四十年(1612年)冬,祁彪佳随母亲王氏回到梅墅。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祁彪佳开始与兄弟、族兄们在密园读书。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祁彪佳读书期间,与自己的三兄祁骏佳和堂兄祁豸佳、堂弟祁熊佳关系最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冬,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升任吉安知府。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祁彪佳与三哥在衙署读书。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被罢官,回到密园教授儿子们的课业。
科场得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春,祁彪佳赴童子试,考官周家椿得祁彪佳的试卷,击节叫好。但祁彪佳为官宦子弟,为避嫌又试了数十人,祁彪佳为第一。秋,祁彪佳中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冬,祁承爜携祁彪佳北上参加会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祁彪佳会试落第。但祁彪佳不为中举而喜,不为会试落第而悲,而是与父亲去沂州一带游历,游遍了琅琊名胜,然后再回密园读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春,二月,祁彪佳娶商景兰过门。
天启元年(1621年),祁彪佳的长子祁同孙出生。父亲祁承爜去宿州任职。冬,祁彪佳赴会试。
天启二年(1622年),祁彪佳中三甲二百四十名进士,以例选期远而回家读书,其父升北京员外郎,并教授他养心之学。但祁彪佳听了,不以为意,笑而不答。
三起三落
天启三年(1623年)冬,祁彪佳赴京谒选,得授福建兴化府推官。在去兴化府的路上,祁彪佳考虑到闽南话难懂,就先派人到兴化请了两个干粗活的婢女,向她们学习方言。等到正式升堂时,一些奸诈小吏以为祁彪佳听不懂闽南话,经常用方言在公堂上骂他。祁彪佳装作不知道,事后,当面治他们欺上之罪。
天启四年(1624年),祁彪佳的父亲年老去职回乡。
天启五年(1625年)秋,祁彪佳的母亲王氏到兴化来看望他。
天启六年(1626年)秋,因为祁彪佳的兄弟都在家,母亲王氏决定回山阴。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祁彪佳的次子祁理孙在兴化出生。
崇祯元年(1628年)冬十一月初一,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病逝。十一月二十二日,祁彪佳在兴化任上收到讣告。
崇祯二年(1629年),祁彪佳在家居丧,并在会稽化山为父亲选到墓地。
崇祯三年(1630年)冬十月,祁彪佳葬父于化山,并结庐于旁,一半时间在这里读书,另一半时间归家奉养母亲。祁彪佳听刘宗周和陶奭龄讲学。
崇祯四年(1631年)二月,祁彪佳服阕,但没有去应选。五月,在母亲和亲友的劝促下,祁彪佳才应选。在考选授官前,祁彪佳与友人一同到兰亭、禹穴、炉峰游玩,得诗八十一首。八月,到达京城参加考选。十一月一日,祁彪佳考授福建道御史。十一月十一日,祁彪佳一人在京,好友高亦若来访。他见祁彪佳有失眠之症,对祁彪佳说,有美婢小玉可以陪寝,何必让自己过的如此寂寞萧索。但被祁彪佳严词拒绝,其一祁彪佳认为自己不是好色之徒,其二祁彪佳爱自己的妻子不忍夫妻情份受到伤害。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商景兰到京相会。四月,祁彪佳奉旨巡视皇城。十二月,祁彪佳正在侍班,第三子出生,故取名叫祁班孙。
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授祁彪佳御史。三月,祁彪佳巡按苏松。祁彪佳巡视考察苏州期间,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查办其中作恶多端可判死罪的四个人,让他们戴上刑具在大路上示众。召集当地三老问他们说:“这些人可以杀吗?”三老说:“可以。”又问围观的人说:“这些人可以杀吗?”观看的人说:“可以。”于是棰杀了他们。四月上旬,祁彪佳上告辞官奉养老母。五月,阁老周延儒的豪奴欺压民众,激起了民变,民众挖掘了周延儒的祖坟。朝廷下旨让祁彪佳平定民变之事,彪佳虽然依法捕治了掘墓之人,对周也不稍徇情,惩治了周的家人、豪奴,已致为周所恨,考核时给他降俸处分。祁彪佳也因此得罪了阁老周延儒。
崇祯七年(1634年)祁彪佳在苏松巡按任平定了宜兴民乱,官声极佳。
崇祯八年(1635年)春,祁彪佳在京城,因为母亲王氏七十有二了,上书求归。四月,祁彪佳辞官。
崇祯九年(1636年)二月,王金如来访。五月,祁彪佳的长子祁同孙痘殇。六月,祁彪佳因丧子之痛而生病。十月初八,恰逢商景兰生日,祁彪佳便在寓山举放生社,盛况空前,夜晚又“悬灯山中”为乐。
崇祯十年(1637年),祁彪佳著有《山居拙录》。
崇祯十一年(1638年),祁彪佳著有《自鉴录》。
崇祯十二年(1639年),祁彪佳著有《弃录》。
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祁彪佳的母亲王氏生病了。春,堂弟祁熊佳中进士。三月四日,祁彪佳的母亲王氏病逝。八月,大雨中祁彪佳扶棺将母亲王氏与父亲祁承爜合葬。盗贼盛行,祁彪佳提倡保甲法,但士绅耻于担任保甲长,于是祁彪佳与族兄主动担当正副保长。冬,堂弟祁熊佳授南平县令。
崇祯十四年(1641年),祁彪佳在家给母亲守孝,这两年绍兴灾害连连,饥民公然抢掠州县,他招地方官员,借调钱粮,采取平抑米价,接济灾民。设药局,处理尸体,收养弃婴。祁彪佳本人捐资在大善寺开设药局,聘友人为灾民问诊给药。他的医药局就救活的灾民在三千人以上。赈灾完成后,祁彪佳看到全国饥荒不断,又着手把救灾的方法和手段编辑成《古今救荒全书》。十二月初九,祁彪佳的妻子商景兰小产,出现血崩症状,祁彪佳担心妻子安危,夜不能寐。十二月初十日,祁彪佳请名医袁六卿、倪涵初及钱姓者来诊断。十二月十一日,袁六卿以商景兰病情好转,辞别。十二月十四日晚,商景兰身体不适,祁彪佳又是担心的一夜不眠。十二月二十日,雪后,祁彪佳去系珠庵礼佛,因无迹师礼《药师经》,祈求保商景兰平安。晚上,求好友邹培宇买参来,为商景兰制药。十二月二十六日,请名医张景岳,为商景兰调理。十二月二十七日,祁彪佳近一个月担心妻子病情,又忙于家里家外的事,感觉身心俱疲。
崇祯十五年(1642年),祁彪佳著有《壬午日历》。冬,祁彪佳入北京选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元旦,祁彪佳任河南道掌道御史,但各省的觐官多不至。祁彪佳叹:二百八十年一大变,不胜忧愤。冬,堂弟祁熊佳任兵科给事中掌科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十四日,祁彪佳以病请辞官。三月初,朝廷不许,祁彪佳抱病上路,途中听闻李自成围北京。祁彪佳欲冒险进北京,在北上的路上又急又病,终于病倒不起。五月初一,祁彪佳与史可法迎南下避难的福王到南京,祁彪佳认为暂时福王监国,不宜称帝。但福王还是称帝,升祁彪佳为大理寺寺丞。六月二十三日,祁彪佳到苏松巡抚任上,收聚溃散的明军和大顺士兵,力图挽救南明危局。六月二十八日,祁彪佳着戎装在演武场举行誓师大会。部将刘肇基等四将驻兵京口,与浙江入卫都司兵发生冲突,乱兵焚掠,死者400人,彪佳劾治4将之罪,周恤遇难者家属,计户给钱补偿,平定了乱兵。他清楚地认识到清军在中原的兵力还很薄弱,总兵高杰军队驻守瓜洲。祁彪佳想过江说服高杰移师北上抗清,双方约定在大观楼会面。到了约定的时期,正好江面风大,船不能行,高杰以为祁彪佳不能来了。但是祁彪佳只带数名小吏,冒险过江,对高杰呈明利害关系,并示之大义。高杰被祁彪佳说的心服口服,决定北上抗清。双方定约时,高杰叹道:杰阅人多矣,如公者,杰甘为公死。公在吴一日,杰一日当遵公约。高杰备厚礼相赠,祁彪佳坚决不受,两人共案一饭而别。十二月,因祁彪佳用顾杲得罪马、阮,心灰意冷辞官回杭州。
舍身成仁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日,南京福王出逃。六月十五日杭州潞王降清,杭州陷落。六月底清军礼聘祁彪佳出仕,并必欲一见。闰六月初祁彪佳的叔父、堂弟等说:“一见则舒亲族之祸,而不受官,仍可以保臣节。”闰六月六日(7月28日),祁彪佳留三封信,一封是给叔父祁承勋的,一封是给祁骏佳的,一封是给妻子商景兰的,然后祁彪佳自沉于寓山园池之中。
祁彪佳留有遗书与遗诗,表达其志,诗云:“运会厄阳九,君迁国破碎。鼙鼓杂江涛,干戈遍海内。我生何不辰,聘书乃迫至。委贽为人臣,之死谊无二。光复或有时,图功审机势。图功为其难,殉节为其易。我为其易者,聊尽洁身志。难者留后贤,忠义应不异。余家世簪缨,臣节皆罔赘。幸不辱祖宗,岂为儿女计。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七日,等到商景兰从山中归家才收殓。鲁王监国赠祁彪佳少保兼兵部尚书,谥忠毅公。隆武帝登极后赠祁彪佳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忠敏公。十二月二十四日(1646年2月9日)葬于亭山之阳(现绍兴市越城区亭山乡梅墅祁家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影响
政治活动
祁彪佳在政治思想主张是: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晚明内忧外患,朝廷党争倾轧,国家已经破败不堪,此前一度流行的王学已经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经世思潮便应运而生。而晚明大儒刘宗周力纠王学末流不切实际,空谈误国,大力提倡实学。而刘宗周正是祁彪佳的老师,所以祁彪佳深受其影响。刘宗周因此发起了证人社,而祁彪佳是证人社的成员。多次参加证人社的活动与心学中人辨论。因此祁彪佳思想上追求为国为民,济世救民的热念,并以此为自己的为官准绳。具体表现在他上《陈民间十四大苦疏》。
对广大民众,他也主张赏罚并举,关心民众,鼓励守法,其中有《赏罚劝疏》《备察群情疏》《合筹天下全局疏》《陈三大弊政疏》等,显示他对社会危机的认识,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祁彪佳的务实,经世不仅仅是上书,更重要的是他不管在朝在野都把它们落到实处。他通过讲学、设义仓、开药局、制定乡规民约、参与赈济民众来践行他的政治主张。 
崇祯十三、四年(1640年、1641年),绍兴灾害连连,饥民公然抢掠州县,祁彪佳到宁波、台州等地借调钱粮,采取平抑米价,接济灾民,每石粮比市价低,按人口供粮,夏天设粥厂。祁彪佳本人捐资在大善寺开设药局,聘友王朝式为灾民问诊给药,每日济成人一百人,童一百五十人。赈灾完成后,祁彪佳看到全国饥荒不断,又着手把救灾的方法和手段编辑成《古今救荒全书》。这本书在明末清朝对救灾后灾后处理上都有着指导意义。
戏曲成就
祁彪佳所著传奇如《全节记》,皆佚。惟戏曲批评著作《远山堂曲品剧品》存世(其中《曲品》有残缺)。《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是明代著录名人杂剧的唯一专书;《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其中有明、清同类著述中未见著录的戏曲曲目295种。两书增录了许多重要戏曲作家的作品,并改订了以前曲目的错误,另附杂调一类,收弋阳诸腔剧目46种,尤为可贵。与吕天成《曲品》相较,以搜罗广博著称。昆剧、徽剧、谈唱等剧目后都有简短的评论,从中可见祁彪佳的戏曲主张。
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在曲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是从王骥德曲论到李渔曲论的桥梁和过渡。但它自身也有鲜明的批判特色和理论贡献,其严肃的批判态度,高于流俗的批判识见,贯注自身人格精神的批评理念,是其鲜明的批评特色。对戏曲叙事特征的注重,结构理论,人物塑造理论,是其理论建树。
在作品内容上,他强调戏曲应当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外御强敌,内除奸佞”;而在艺术上则着眼于“词以淡为真,境以幻为实”,颇有见地。惟祁彪佳认为民间戏曲不能入品,实为其缺陷之处(祁彪佳是文人戏的代表,认为民间戏过于简单)。
散文成就
祁彪佳的游记能臻于如诗如画的完美意境,是由于作者精巧构思,运用灵活多变的写法。祁彪佳在其游记散文中,往往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来交代不同的景点,在写到某一景点时常常有神来之笔,轻轻点染景物的特征,或是抒发自己独到的感受。如《栖北冗言》里记载的西山之游,祁彪佳祥细交代了他们游览的景点,对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景点作了简短而精到的描写,祁彪佳由景入情,抒发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祁彪佳似乎对此有着自己的体悟。自然之景与作者之情浑然融合,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其清远旷达的生境界展露于笔墨之中。此外,还在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所营造的诗化的语言。祁彪佳的字句的锤炼上功力颇深,又善于用色彩鲜明的对比,动静互衬以及比喻、拟人等手法,从而创造出准确、形象而又蕴含诗意的语言。如祁彪佳游玉泉时,虽有百亩荷池,作者想象那一到荷花盛开之时,香气四溢,绿水红花,清幽淡雅的美景。
祁彪佳的散文以写实为主,主要分为游记和日记类。游记《寓山注》和《越中园亭记》共录有二百多篇。而日记类的如《涉北程言》《役南锁记》《归南快录》《林居适笔》《山居拙录》等十多集。可谓是明代写实散文的著作最多者。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作家,也颇受他的影响,由写意向写实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历史评价
明代张岱的《石匮后书集》称:嗟呼,祁中丞之死,而名之曰忠,则可及也,名之曰敏,则不可及也。盖处中丞之地,无一可死,乃时事至此,万不可为,明眼人视之,除却一死,别无他法。中丞乃乘便即行,计不旋踵。凡中丞之忠孝节义,皆中丞之聪明知慧所仓皇而急就之者也……祁世培,则知者利仁也……当不以余言为妄矣。 
明代张岱的《石匮后书集》又称:庚辰辛巳越中荐饥,彪佳与刘宗周分区赈米,设厂赈粥,病者药之,死者埋之。深山穷谷,无不亲历,有道济录行世。
明代祁彪佳妻商景兰《锦囊集》收《悼亡》诗二律:公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凤凰何处散,琴断楚江声。自古悲荀息,于今吊屈平。皂囊百岁恨,青简一朝名。碧血终难化,长号拟堕城。
明代王茂远《柳潭遗集·为义兴军祭殉难祁中丞公彪佳文》:呜呼,当天地迍邅之日,属宗枋板荡之秋。洫血无戈,盟心有剑。留千秋之高碣,轻一死于清流。名岂不成,人其可惜。故自先生致命从容之日,即为吾党呼天莫助之时。夫信国未亡,呼声南剑;绛侯尚在,左袒北军。假公逊志深山,留身今日;投戈奋袂,必不逾时。此逆虏之所魂消,而同盟借其袖领者也。乃夫天佑将来,叠山告殁,身归日月之傍,气有河山之壮。遂使缙绅之所未为,布衣于焉独任。呜呼,祖鞭未着,中流之 楫影何追;宗泪频挥,渡河之呼声未远。
据清代张廷玉《明史》,祁彪佳单人过江说服明代将领高杰时,高杰赞叹道:杰阅人多矣,如公,杰甘为死!公一日在吴,杰一日遵公约矣。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轶事典故
八求楼
祁彪佳以藏书方法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八求搂”。“八求”即宋代藏书家郑樵所总结的求书八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 
断偷吃鸡蛋案
祁彪佳的母亲王太夫人喜欢吃鸡蛋,膳房每天都要给她准备。有一次鸡蛋被偷吃了,身边的丫环又都不肯认,管事的便和她们争执起来。祁彪佳说,你们不用争辩了,我来还你们一个清白。就让人端来一盆清水,让丫环逐一用清水漱口,偷吃鸡蛋的吐出来满口是蛋黄。这一年,祁彪佳才六岁。
巧对对子
七岁那年,祁彪佳在时任苏州知县的父亲的官署内读书,祁承爜的同僚们对他的学问感到非常吃惊,想要找个机会难难他。一次,碰巧祁彪佳爬在衙门的桂花树上下不来。有人就想了一个法子,让祁彪佳以“猢狲上树”即兴对对子,对上就把他抱下来。祁彪佳对曰:“飞龙在天”,答得非常工整,又大气磅薄。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人际关系
家族世系
祁氏得姓于晋大夫祁奚。先祖原居于陕西韩城县,宋建炎年中先祖祁安禄避战乱南渡到绍兴,祁氏始居于梅市,后人散居在福严诸村。从宋代至元末的祁氏先祖名多散佚,其后代以明代温泉公祁茂兴(祁安禄十世孙)为迁居梅市第一代祖。二代祖祁安(另有祁子安一说)。三代祖祁纪。四代祖祁福,字天赐,号直庵,天顺二年岁贡生,任龙溪县教谕,后任重庆教授。五代祖祁司员,字宗规,号梅川,成化十四年进士官至池州知府。六世祖闇斋公祁锦,字尚絅,邑庠生,后以子贵赠中宪大夫、贵州按察司副使。
曾祖:祁清,字子扬,号蒙泉,祁锦之子,嘉靖庚子(1540年)举人、丁未(1547年)进士,后任陕西右布政使。有四子,长子祁汝东,次子祁汝懋,三子祁汝森,四子祁汝杰。
曾祖母:金氏。
祖父:祁汝森,字肃卿,号秋宇,国子监生,以子贵获赠中宪大夫河南按察司副使。长子祁承爜,次子祁承勋。
祖母:沈氏。
伯叔祖:祁汝东,字震卿,隆庆丁卯(1567年)举人,两淮转运使。祁汝懋,襄阳县主簿。祁汝杰,庠生。
父亲:祁承爜,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密士老人。明藏书家,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进士。授宁阳知县。迁兵部郎中。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祁承爜生有五子,长子祁麟佳、字符孺。次子祁凤佳、字德公。三子祁骏佳,字季超。四子祁彪佳,字幼文、又弘吉,号世培。五子祁象佳,字翁艾。
叔父:祁承勋,生二子,长子祁豸佳,字止祥。次子祁熊佳,字文载。
侄子:祁鸿孙,字奕远,祁承爜次子祁凤佳英年早逝,仅有这一子。
家庭成员
祁彪佳与妻子商景兰伉俪情深,没有妾侍,两人共生有子女七人,还小产两次。长大成人的有二子四女。
妻:商景兰(1605年-1676年),字媚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兵部尚书商周祚的第三女,有殊色,精通诗文。
子:祁同孙,年十五,痘殇。祁理孙,字奕庆,号杏庵,法名智昙,有《诗学内传》6卷,《寓山诗稿》1卷,《藏书楼计稿》1卷。祁班孙,字奕喜、小字季郎,著有《唐宋八家文钞》《东行风俗记》《自怡堂集》《紫芝轩集》。
女:祁德渊、祁德玉、祁德琼、祁德茝。
媳:张德蕙(字楚纕),祁理孙妻。朱德蓉(字赵璧),祁班孙妻。
孙:祁昌徵,祁理孙之子。祁曜徵,著有《岳麓吟》。
亦师亦友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倪元璐(1594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绍兴府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
王铎(1592年-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李清(1602年-1683年),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明朝南直隶兴化人。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陈介,字人中,改字卧子,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学者,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
王思任(1575年8月26日-1646年10月30日),字季重,号遂东,晚年号谑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戏曲好友
颜茂猷,字壮其,又字光衷,号完壁居士。
王朝式(1602年-1640年)字金如,浙江山阴人。诸生出身,擅长医术,又常常给祁彪佳及其家人看病。
祁豸佳,字止祥,号雪飘,山阴人,祁彪佳的堂兄。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袁于令(1592年-1674年),原名韫玉,又名晋,字令昭,一字凫公,号箨庵,又号幔亭。
叶宪祖(1566年-1641年),明朝著名剧作家,少入太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知新会县。
孟称舜(约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
王应遴(?-1645),字堇父,号云来,别署云来居士,山阴人。明末戏曲家。
此外还有柳白屿、陈情表、蒋安然、董玄、陈汝元等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纠错
主要作品
祁彪佳存世著作总计有32种,大部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少量藏于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其中稿本九种,明末抄本十九种,明刻本两种,清抄本两种,清刻本一种,另外有普通古本两种,一为清刻本,一为民国铅印本。
戏剧类
《远山堂曲品剧品》 收录曲四百三十六种,共分五个等级。收录剧二百四十二种,分为六个等级。
祁彪佳创作《全节记》《玉节记》。
祁彪佳改编《鱼儿佛》。
小品文
《寓山注》为寓园各处亭台所作评注,共由四十八篇组成。有《水明廊》《读易居》《踏香堤》《太古亭》《志归斋》《听者轩》《四负堂》等
《越中园亭记》是祁彪佳遍游越中地区二百七十余座亭、台、圃、馆、园,为每处景致所作短文。 
诗集
《远山堂诗集》是祁彪佳之子祁理孙、祁班孙根据祁彪佳留存诗稿编辑而成。
《寓山志》是祁彪佳收录友人的文章、题咏、词等。
《寓山续志》则收录了张溥、曹学佺、徐如瀚等人的二百余首寓山题诗。
《寓山十六景词》则是以寓山内八景、外八景为主题进行的词创作,共有三十一人。
奏章
《宜焚全稿》共十八卷,是祁彪佳崇祯六年四月至崇祯七年九月巡按苏松期间上呈奏章。
《督抚疏稿》是祁彪佳在崇祯十七年巡抚江南时的奏章。
《祁忠敏公安抚江苏南疏抄》是祁彪佳死后,后人整理他巡抚江南上呈皇帝的奏章,其中大量向皇帝说明情况,申报情况的揭帖。
《莆阳禀牍》是祁彪佳任福建兴化府推官时,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文书集。
《祁忠敏公揭帖二十二通》是祁彪佳在崇祯六年御史任上对案件审理过程和钱粮,灾害等奏章的说明。
书信
《按吴尺牍》是祁彪佳崇祯六年任巡按御史与官员往来书信集。
《抚吴尺牍》是祁彪佳崇祯十七年巡抚苏松与官员往来书信集。
《里中入都尺牍》是崇祯七年祁彪佳书信集。
《都中入里尺牍》收录崇祯七年、八年的信件。
《林居尺牍》记录祁彪佳归乡与友人通朝廷内外情况信件。 
日记
《祁忠敏公日记十五卷》收录了祁彪佳全部日记,包括《涉北程言》《栖北冗言上、下》《役南锁记》《归南快录》《林居适笔》《山居拙录》《自鉴录》《弃录》《感慕录》《小捄录》《壬午日历》《癸未日历》《甲申日历》《乙酉日历》。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择璘,北宋时江南剡中宝积寺僧。生卒年、俗姓籍贯及生平事迹不详。大约公元1037年前后在世。长于诗,诗风沉雄雅健,很有情致,惜多失传。所存作品散见于《宋高僧诗选》、《剡录》等著作中。
  • 伯颜子中(?~1379),江西人,祖籍西域,元末明初文士。
  • 史介翁,字吉父,号梅屋。生平事迹不详。存词仅《菩萨蛮》一首。
  • 王台卿,中国南北朝时期梁国诗人,代表作《南浦别佳人》、《陌上桑》等。
  • 震亨(1585年—1645年,享年约60岁),字启美,汉族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出生于明帝国长洲县(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震孟之弟,文元发仲子。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代表作《长物志》。
  •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颜奎(1234—1308),南宋末遗民词人。字子瑜,号吟竹,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端平元年(1234)生,至大元年(1308)卒。《全宋词》存其词8首。
  • (1240—1321)宋元间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号岩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生于燕山(今北京)。元代平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宋元时期,中国数学鼎盛时期中杰出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家”,朱世杰就是其中之一。朱世杰是一位平民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朱世杰平生勤力研习《九章算术》,旁通其它各种算法,成为元代著名数学家。
  • 表民字逢吉,号玉溪,师子,东鲁(今山东省泛称)人。寓居临海。有玉溪吟稿。
  • (?—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清江苏无锡人,字绮霞,一字岩如,号绮斋,又号蓉湖女士。吴音妻。侨居杭州。博学工诗,尤工写生。有《含烟阁集》。
  •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 刘义恭(413年-465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五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袁美人。
  • 南朝梁济阳人。初为齐太学生。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洪以善辞藻从游。曾与丘令楷击钵立韵,响绝诗成,皆可观览。后为建阳令,坐事死。
  • 单州成武人,字子约,自号朴?翁。高宗绍兴中为江西漕使。孝宗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居越之陶朱乡。有《陶朱新录》。
  • 抚州崇仁人,字虎臣。高宗绍兴中以献所著书补右迪功郎。历敕令所删定官、宗正寺主簿、太常丞、吏部郎官。阿附秦桧,为士流嗤鄙。后知严州,致仕卒。博学,精于考證。有《能改斋漫录》、《环溪文集》。
  • 叶盛(1420 ~1474 ),字与中,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谥文庄。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 桑悦(1447—1513)明代学者。字民怿,号思亥,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为人怪妄,好为大言,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
  • (1657—1725)直隶任丘人,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四年举人。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分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政尚清简,时将兴大狱,垲力弭之。工诗,以自然为宗,奇而不肆。有《丛碧山房文集》、《杂著》、《翰苑稿》等。
  • 石室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生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 ),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常熟人。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